肖玉霜
一、引言
環境污染的帶來的危害巨大,影響的范圍廣。概括來說有兩方面:一方面是拖慢了經濟的進步,兩一方面是威脅著人們的身體健康。解決環境污染問題已經刻不容緩。而經驗證,環境稅是解決環境污染問題的有效措施之一,而且美國等發達國家通過征收環境稅,已經取得了顯著的成效。2015年6月10日,國務院發布《環境保護稅法(征求意見稿)》表明我國環境保護稅的法制化已是箭在弦上,遲早會開征環境稅。同時,環境稅立法也表明國家對環境保護問題格外的重視,這一舉措既符合“綠色經濟”的宗旨,又符合廣大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鑒于此,環境稅會對企業造成什么影響?哪些影響時關鍵性的?企業應如何應對?這些問題是本文分析的重點。
二、環境稅的概述
(一)環境稅的內涵
從環境稅的定義可以看出,環境稅結合了“看得見的手”和“看不見的手”。政府的宏觀調控落實到征稅問題上,市場的調節作用落實到優勝劣汰,優化環境資源的配置上。環境稅的設立,雖然可以增加稅收,但這不是環境稅的最終目的。在具體實施過程中,應設立相應的防范措施來制約征收機關為了增加稅收,而“變相”征收環境稅。環境稅的最終目的是通過體系化的稅種來促使企業減少污染排放,提高環境保護的意識。而企業是靠利益驅動的,所以環境稅的征收原則是“多排放對納稅,少排放少納稅,超額降低享受稅收優惠”。
(二)環境稅的征收現狀
我國在環境保護問題上,也采取了設立稅種的措施。不過,設立的稅種在整個稅收體系中占比小,而且分散,不能有效的規范企業的環保行為,達到保護環境的目的。我國的環境保護稅經歷了從分散到集中,從從屬到獨立的發展。其發展歷程如下:首先,“十二五”規劃提出“完善資源環境稅費制度”。其次,十八屆三中全會上提出“推動環境保護費改稅”。緊接著,發布《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方案提出“加快推進環境保護稅立法”。再次,“十三五”規劃提出“開征環境保護稅”。最后,發布《環境保護稅法(征求意見稿)》,廣泛征求社會各界的意見。社會各界對征收環境稅的可行性也進行的廣泛的討論,普遍認為開征環境稅是可行性的,但是如何征稅是重點,比如說稅率、征稅范圍、征稅對象、優惠政策等;如果環境稅的征稅體系沒有設置好,環境稅就會流于形式。
三、開征環境稅對企業的影響
(一)增加企業成本,造成經營壓力
環境稅的設立,勢必導致環境成本的產生,而環境成本自然該歸屬于企業成本中,而且是生產成本,最終使企業總成本增加。為了獲得更大的利潤,企業很可能會提高產品的價格,將其承擔的環境成本轉嫁給消費者,這樣環境稅其實是消費者在“買單”。如果企業只是環境稅的“中介”,并沒有改進內部管理和生產設施,那么這樣的環境稅就不能達到最初的目標。
如果加入經濟學的需求彈性,那么環境稅對企業的影響會更加細致。如果處于完全競爭市場,那么產品的需求彈性大,價格的微小變動,會造成需求量的顯著變動。如果是這種情況,企業提高產品的價格就是不明智的。因為企業一旦提價,消費者的需求量就會大幅下降;很有可能提價獲得的收益根本不能彌補銷售量下降帶來的損失,即差別損益小于差別成本,最后“得不償失”。如果是壟斷或寡頭市場,那么其產品缺乏彈性;企業提價,消費者的需求量變化不大,但是仍會呈現下降趨勢。所以企業采用提價來彌補環境成本這一道路似乎行不通,更好的選擇是在增強產品的核心競爭力的基礎上,提高產品價格,讓消費者心甘情愿為環境稅買單,從而達到雙贏。
(二)調整產業結構和經營決策
環境稅的宗旨是“多排放對納稅,少排放少納稅,超額降低享受稅收優惠”。企業工作的中心是利益最大化,而環境稅正是利用了成本和利益原則來迫使企業進行節能減排。節能減排做得好就可以少交稅或者不交稅,反之要多交稅甚者加倍交稅。企業為了降低成本,獲得更大收益。不管是出于自愿還是被迫,都要加強環保意識,淘汰落后的生產設備、購買先進的節能設備,進行技術升級和創新,轉變生產方式,減少環境污染。把視角放大到整個企業,為了應對環境稅帶來的壓力,企業需要調整產業結構和經營決策。以前,高耗能、高污染的企業或產品,因為可以獲得高額利潤,受到企業盲目地追捧;現在這樣的企業或產品要承擔高額的稅收。所以企業要調整自己的產業結構,改革或者淘汰高耗能、高污染產業,減少對這部分產業的投資。并調整投資方向,把更多的精力和資金投入低能耗產業、清潔能源、節能環保設備。根據環境稅的稅收優惠,把企業業務范圍和業務處理合法的向稅收優惠靠攏,從而合理避稅。
四、應對措施
綜合以上分析,環境稅對企業的影響多層次、多樣化。對于環境稅帶來的壓力,企業可以采取直接和間接兩個方面的措施。直接措施是進行稅收籌劃,減少應納稅額。間接措施是加強內部管理,更新升級產業結構和生產線,減少污染物的排放量。
(一)稅收籌劃技巧
1、在環保的基礎上,調整經營結構
《環境保護稅法(征集意見稿)》規定,對農業生產(不包括規模化養殖)排放的應稅污染物,免征環保稅。排放應稅污染物(包括大氣和水)低于排放標準50%以上且未超過上限的,可以享受減半征收環保稅的優惠。根據稅收優惠,企業的經營范圍要向環保行業靠近,特別是農業行業。其實這一規定,對專門從事農業生產的企業影響不大,因為該規定不包括規模化養殖。對散戶和涉及部分農業生產的企業比較有利。但是消費稅、增值稅和企業所得稅對農業的稅收優惠比較多,所以企業要積極開展林木培育、病蟲防治、農牧保險等業務。并且采用先進的技術和設備,控制污染物排放。最優的稅收籌劃是,既能享受免征環境稅,又能減少消費稅、增值稅、企業所得稅的應計稅額。雖然前期會增加企業的企業的成本,但從長遠來看既可以享受更多的稅收優惠,還可以節約企業的采購成本。
2、加大環境保護項目和環保設備的投入
《環境保護稅法(征集意見稿)》規定,鼓勵企業加大環境保護建設投入,對企業用于污染源自動監控專用設備的投資予以資金和政策支持。根據該項稅收優惠,企業在進行投資項目決策時,應更多的選擇環保項目或者加大對環保項目的資金投入。污染源監控設備是今后環境保護的重點,購置污染源監控設備既可享受資金支持,還可以為企業提供污染數據,讓企業的污染治理有數據的支撐,防止企業走“彎路”。污染數據的有效計算,也有利于企業升級產品的生產流程,減少不必要的污染。
(二)企業管理策略
1、推行環境會計
環境稅的設立,勢必導致環境成本的產生,而環境成本自然該歸屬于企業成本中,而且是生產成本,最終使企業總成本增加。為了對環境成本進行有效地控制,企業需要編制相應的會計憑證和財務報表。還可以結合作業成本法,對環境成本進行細分,查清環境成本的產生環節以及流動軌跡。這樣不僅可以準確地掌握環境成本的總量和增減變動,還可以明確環境成本的產生環節。方便管理層對其進行管理,找準關鍵環節,做到“有的放矢”,以最小的投入獲得最大的收益。
2、實施綠色營銷策略
綠色營銷是在權衡各方利益—經營者、消費者、環境的基礎上的環境友好型營銷模式。所以企業要根據消費者和生態環境的需求來設計產品。在產品的設計和生產流程就注重資源的節約,使用可回收材料,是產品對環境無害或少害,這是從源頭解決浪費和污染問題。在產品銷售方面,要注重產品包裝物的物美價廉和回收。綠色營銷結合了消費者、生產者、環境的利益,解決了銷售問題和環境問題,實現了多方共贏。(作者單位:重慶工商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