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秀文
摘 要:P2P技術是一把雙刃劍,給網絡社會帶來了便捷與福音,但也威脅到了版權保護秩序。為了有效保護版權人的合法利益,并促進P2P技術的發展,我國有必要立法確立“間接侵權”制度,明確責任主體追究的準繩;提高信息網絡技術,增強證據收集能力;建立版權補償金制度。
關鍵詞:P2P;間接侵權;版權;對策
一、P2P技術對版權保護的規制困境
P2P技術的誕生,為規制網絡版權侵權增設了新難題。歸根究底,主要歸結于網絡用戶范圍廣、責任主體界定難和證據收集難等三個方面。
1、直接侵權主體追究難。P2P軟件提供者和P2P網絡服務提供商多為一些商業運營商,他們為終端用戶共享文件提供技術平臺。而直接侵權人P2P技術終端的網絡用戶則可以是社會各個階層的不同群體,他們在這個平臺“取其所需,供其所有”,他們在網絡這個虛擬環境中通常是使用假名、筆名,使得其真實身份難以界定,所涉主體之廣與網絡虛擬身份導致版權人主張權利困難。加之,其社會流動性大,使得直接侵權人的身份更具隱蔽性,若是版權人個人對侵權人進行追究,則會增加追究難度,不利于保護版權人的利益。
2、網絡版權侵權主體界定難。P2P軟件提供者和P2P網絡服務提供商通過簡單制作索引,提供資源共享的平臺而不需儲存任何文件,對用戶間交換的文件,合法與否,則不做實質審查,也不需加以監督,為網絡版權侵權起到了輔助作用。
3、網絡版權侵權證據收集難。網絡版權侵權的證據通常寄生于網絡,以電子資料的方式存在。網絡傳播速度極為迅速,權利人的作品一旦在網上擴散基本就無法控制,同時網絡版權客體具有無形性,網絡版權侵權案件中的證據材料技術性極強。[1]正如大多數電子資料那樣,網絡版權侵權的證據也因其易被修改性、可刪除性、重塑性強而不易取證。在我國《民事訴訟法》中,原則上是“誰主張,誰舉證”,這就增加了版權人主張權利時的訴訟負擔。P2P是一項專業性極強的計算機技術,在進行取證時則大大提高了對版權人的計算機水平要求。若是聘請相關專業人員,將增加訴訟成本,這對于普通版權人而言,也將打擊其訴訟的積極性。
二、國內外P2P侵權責任的法律規制原則
(一)國外
1、“引誘侵權”規則。2002年,在美國數十家影視、唱片公司起訴某公司(后稱A公司)在明知用戶侵權的情況下,仍向其提供平臺侵犯版權人合法權益的案件中,就體現了間接侵權中的“引誘侵權”規則。從而確立了“引誘侵權”規則的判斷標準:(1)服務商為侵權者提供技術平臺。(2)明知用戶端侵權而不加以制止。(3)宣傳其可用作侵權,吸引用戶。而以上三點,A公司都與之相映襯:在另一公司(后B公司)因侵權敗訴后,建立在“分散式P2P”技術之上的A公司打著B公司最好替代品的旗幟,將軟件故意設計為不可監控客戶端的模式,向公眾提供改良版的P2P技術,誘使公眾使用該軟件進行傳輸文件,對P2P技術侵犯版權人的合法權益承擔著不可推卸的責任。
2、“許可侵權”規則。在澳大利亞因缺少SONY案“實質性非侵權”的先例,因此在審理KaZaA案時并未對軟件的實質作用進行審查、考慮。在澳大利亞,“許可”是一個單獨種類的侵權,有別于直接侵權和共同侵權。[2]KaZaA案與Napster案相似,都是運營商在可以對用戶的侵權行為進行阻止時,而沒有進行有效規制,默許用戶對網絡版權的侵權行為,即“許可侵權”,確定了“許可侵權”的三個考慮因素:(1)明知用戶的侵權故意。(2)有制止用戶的侵權的技術。(3)為采取有效措施來加以制止。因此確定了運營商一定的侵權責任。
3、三振法案。法國為解決P2P技術網絡版權侵權向法律挑起的新挑戰,于2009年9月通過了“HADOPI法案”。根據該法案,法國政府設立互聯網作品傳播及權利保護高級公署,由其致力于保護作品版權和鄰接權,監控網絡版權侵權行為。當然,這種監控行為離不開與P2P軟件提供者和P2P網絡服務提供商的緊密合作,該公署對運營商披露的侵權人發出三次警告,如用戶仍繼續侵權,則將材料移交給法院。然而,這部法案的實施對公民個人信息隱私和言論自由的監控,也使得法案的頒布幾經波折。
(二)國內
2006年,北京某音樂軟件開發有限公司因未經許可,非法向公眾提供歌曲下載、分享等服務,被另一音樂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告上法庭。案件經過審理,認定被告音樂軟件開發有限公司與用戶構成共同侵權。而本案的法律依據則是以共同侵權之名,引用美國的“間接侵權”規則對被告的侵權責任予以認定的。本案被告音樂軟件開發有限公司的運營模式與B公司及其相似,即都有中央服務器,實質上能對其用戶的侵權行為加以控制卻放縱侵權行為。但由于我國立法并未對 “間接侵權”規則加以確認,所以在法律適用時只能引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一百三十條,《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第四十一條等共同侵權規定對侵權責任予以認定。這也體現了我國目前著作權立法的滯后性和在我國立法中確定間接侵權的必要性。
三、我國對P2P網絡版權侵權立法規制對策
(一)明確“間接侵權”立法,明確責任主體追究的準繩
美國通過Napster案、Grokster案等,以判例法的方式確立了“間接侵權”。目前,我國網絡版權保護方面的立法大多是以司法解釋、法律法規的方式出現的,尚無系統的網絡版權立法,更不用說確立“間接侵權”。而且,P2P技術經過多年發展,供應商通常會像Grokster公司那樣,故意將軟件設計為不可控制客戶端型,以規避法律限制,因此,確立“間接侵權”更凸顯了其現實價值。我國《民法通則》中現有的“共同侵權”和“間接侵權”具有一定共通之處,因此,增加了“間接侵權”在我國立法中的可行性。P2P軟件提供者和P2P網絡服務提供商在網絡版權侵權中存在監控不力的過失,起了重要的推動作用,且數量相對固定,確立“間接侵權”,明確P2P軟件提供者和P2P網絡服務提供商的責任,將降低版權人確立侵權對象,尋求權利保護的難度,并解決立法與司法實務相沖突的矛盾。
(二)提高信息網絡技術,增強證據收集能力
在數字現代化時代,網絡技術的飛速發展為傳播形式的無形化、跨國化、任意化提供了技術平臺,也給網絡版權侵權的證據收集加大了難度。在訴訟中,證據的收集往往影響著案件審理的走勢,所以提高信息網絡技術,培養司法機關中專業的計算機人才,提高版權人的證據保護意識顯得具有重要意義。法國的“三振法案”就是建立在運營商對侵權客戶的準確監控和披露技術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而其對個人隱私保護技術的缺陷使其運行效果的大打折扣。由此可見,建立行之有效的證據披露制度將大大解決權利人舉證難的問題。我國的舉證原則是“誰主張,誰舉證”,而權利人為證實其權利被侵害的確切損失,則需搜集由侵權人保管的證據,如銷售記錄、財物賬冊等,此時,勢必降低權利人舉證的可能性。因此,法院依職權收集證據的職能就凸顯其價值。
四、結語
每一次技術革新都是一次與法律的熱烈碰撞,更是法律滯后性的警示。著作權法伴隨著新興科術的發展而凸現其欠缺,促使法律進一步完善,反過來,著作權法在某種程度上推動了科技更好進步。P2P技術的出現,是一次對《著作權法》中網絡版權保護制度的有力推動。P2P技術是一把雙刃劍,它給社會帶來了便捷與福音,具有強大的生命力,但也威脅到了版權保護秩序,是一次對法律建構的挑戰。因此,對P2P等新型傳播方式的規制,將推動網絡社會建設邁向新臺階,也為網絡版權侵權制度完善提供了契機。(作者單位:江蘇師范大學)
參考文獻:
[1] 楊娜:“知識產權訴訟證據問題研究”,《河南公安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8年第5期。
[2] 盡管美國版權法也將作者的專有權利規定為“從事或授權從事”,見USC sec.106,但美國法院并沒有付與授權以獨立的內容,例如見Sony Corp.of America v.Universal City Studios,Inc,.464 U.S417,435-36(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