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麗旦木?布爾汗
摘 要:社會管理是社會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尤其是社會轉型時期的必然現象,是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以及通過社會改革促進政治發展的邏輯要求,它不僅以維護社會穩定、促進社會和諧為目標定位和現實選擇,更以促進經濟與社會協調發展、社會與國家協同進步為系統目標。黨的十八大報告再次提出要加快形成“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調、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社會管理體制,創新社會管理體制繼續成為深化政府改革的重中之重。此文主要是從我國地方政府的基本情況來出發,并且進行深入分析并同時進行合理的調整,提出有效對策建議。
關鍵詞:社會管理;政府;政府管理
一、地方政府社會管理的理論基礎
(一)公民社會理論。從社會學的角度去看,“公民社會”是一種現代性的社會組織形式,把“公民社會”作為一個社會整體參與到社會生活中,通過“公民社會”與社會的互補以及社會與國家的相互影響和相互制約,以達到社會管理的目的。如果從政治學的角度來看,“公民社會”蘊含更多地以公民為主的意味,也即國家在進行社會管理時,公民不僅要有渠道去維護自身權益,而且國家還應對那些愿意去主動參與社會政治生活的公民以適當的保障,以此來推動社會的發展。
(二)治理理論。“治理”原意可理解為“統治”,但到二十世紀末期時,各國學術界對“治理”做了許多研究,其含義也發生了變化。總的來說,治理理論就是要求打破國家與社會的二元結構,通過兩者的合作來實現有效的社會管理并共同承擔相應責任的一種模式。
二、轉型期我國政府社會管理的現狀
(一)我國政府社會管理面臨的突出問題
1、社會治安問題。社會治安問題是關系到社會的穩定和人身財產安全方面。當今時代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在各區域人口的流動現象日益加劇,在科學技術水平的提高,尤其是網絡的廣泛運用使社會的不穩定更加增多。人們通過網絡視頻或者其他途徑來模仿犯罪或者來真,就這樣不停地出現跨地區犯罪,高科技形式的犯罪等層次不同的犯罪現象,危害性很大。
2、公共安全問題。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當今發生率比較多的公共安全類問題有兩種,一種是生產安全領域類,另一種是公共衛生安全領域類。眾所周知,現在每天都有重大,特大的安全事故接連發生,尤其是食品,藥品安全事故,就這樣人們對自己日常的吃、穿、住、行都感到恐懼,在當今社會無法能尋找安全跡象。
3、弱勢群體問題。改革開放這30年來,在這體制改革的過程中,首先是大量的工人尤其是農民工的合法權益得不到保障,生存問題也是個大問題;農民不但沒有獲得充分的公民待遇,而且還處處被受到蔑視;社會各階層的老百姓權益不停地受到侵害,遭遇各種威脅。
(二)地方政府履行社會管理存在的問題
地方政府一直以來注重的是經濟建設,履行經濟職能,相對忽視社會管理。眾所周知,地方政府社會管理存在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幾點:
1、重視經濟發展忽視社會建設。有關政府職能方面的內容黨的十六大就首次提出了,即: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①因此,我們現在所提倡的就是服務型政府,應該把主要職能放在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上的政府。②
2、地方政府社會管理職能定位偏差。因為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形成的社會是高度集權的,并完全不適合現在市場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要求,③目前我社會的轉型,一方面社會經濟不斷地發展和變化,另一方面又使得經濟成分、分配方式、社會就業形式等形成復雜性地社會主體間的關系。④就在這種情況下,地方政府在執行社會管理職能中,看得出來是管制有余而服務不足等等一系列問題比較突出。
3、社會不公平現象突出。眾所周知,其實社會的公平與否主要體現在政策上的公平。經濟政策主要看中的是效率,而社會政策的目標是實現社會公平。我國目前的社會形式來看,不公平現象十分突出,更加嚴重的就是城市與鄉村之間的差距很大。這種差距產生的淵源是對城市與鄉村的不同政策或者不到位的落實情況,比如:從資源分配、就業以及在教育醫療、社會保障等福利方面,對城市居民和鄉村農民形成區別對待。
三、轉型期完善地方政府社會管理的基本思路及措施
(一)轉型期完善地方政府社會管理的總體思路
我國經濟社會的轉型是全面并深層次的轉變和定型的過程,因此首先要實現政府職能的轉變。
1、從全能政府向有限政府轉變。地方政府在處理與市場的關系時,除了要做到市場優先以外,并且還要更加使社會效益達到最大化。因此,為了更加完善以上一些缺點和不足,應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完善:
首先,應該把“市場”就放給市場,把“社會”就交給社會本身;其次,以法治代替人治;最后,從權力政府向責任政府轉變。
2、從社會管制向社會服務轉變。其實,眾所周知,政府存在的目的就是不僅對經濟與社會的負責,而且還是為了能夠建立一個良好的社會,以便更好的服務于社會與百姓。通過以往對社會的管制變為一種服務社會,以達到一種在轉型期比較成熟的一種社會管理的要求。但在這說的服務型社會并不是說必須要取消管制,說實在的任何服務都不會把管制排除在外,但是必須要分清社會管制與社會服務的區別,時刻把管制融入到服務理念之中。
(二)轉型期完善地方政府社會管理的具體措施
1、縮小差距促進社會公平。⑤首先,最關鍵的就業問題上,地方政府必須加大對就業群體的幫助和解決困難問題,用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結構來提高就業機會和擴大平臺。再次,在經濟增長方式上,要合理地發展各類企業,通過各行各業的快速發展和扶持來帶動就業并同時保證經濟的穩定增長。⑥最后,在就業指導方面,各地必須按照自身的要求來加強準備就業的就業者各方面的指導和就業培訓服務,以便提高勞動者的技能和素質,更好的緩解就業壓力。
2、提高資源配置和公共服務水平。一方面主要是地方政府缺乏大量的資金和公共資源,就這很自然地缺乏所需要配置的人力資源;在另一方面,地方社會對公共服務的需求不斷地增加。于是,就要針對性地解決這些并實現完善地方政府良好的社會管理以及社會管理模式的創新。
3、進一步強化公眾參與意識。⑦黨是我們最頑強的領導核心,時時刻刻我們必須圍繞黨中央的正確領導,堅持走社會主義道路,地方政府也已建設服務型政府為發展方向、努力培育多種多元化的社會組織。
四、結論
十八大報告在“改善民生和創新管理中加強社會建設”這部分內容中,對社會管理的目標、定位、出發點、途徑和措施作了明確而深刻的論述,這為今后社會管理創新指明了方向。我國正處于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和社會矛盾凸顯期的現階段,社會管理領域面臨許多新問題、新挑戰,社會管理的基本任務要求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因此,推進行政管理創新的同時,在研究政府社會管理的過程中一定要著眼于目前時代的特征與國內外形勢變化,立足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中所面臨的各項新任務與新要求。
注釋:
① 溫家寶.提高認識、統一思想、牢固樹立和認真落實科學發展觀[N].人民日報,2004-3-21.
② 李軍鵬.中國政府改革的方向[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138.
③ 許青,陳鴻惠.政府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學術研討會綜述[J].同濟大學學報,2004(4):43-47.
④ 丁元竹,江汛清.社會公共服務供給與社會管理體制安排[J].理論與現代化,2006(5):5-16.
⑤ 周錦尉.扭轉貧富差距擴大趨勢[N].文匯報,2006-11-30.
⑥ 周永康.加強和改進社會管理促進社會穩定和諧[N].人民日報,2006-10-25 第 02 版.
⑦ 本書編寫組.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學習導讀[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6:14.
參考文獻:
[1] 陳志明.公共管理學[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
[2] 徐萬強.社會管理創新-理論與實踐[M].科學出版社,2012
[3] 張海生.我國社會管理體制的現狀分析及創新機制研究[J].前沿,2013(12)
[4] 孫彩紅.試論社會管理創新和公民參與的作用及實現[J].蘭州學刊,2011(6)
[5] 趙旭.當前我國社會管理創新的思路及方法[J].法制與社會,2011(6)
[6] 應松年.社會管理創新引論[J].法學論壇,2010(6)
[7] 張歡、陸奇斌、王新松.社會管理創新路徑研究[J].中國行政管理,2012(1)
[8] 萬柳春、胡緒虎、曾鵬.從和諧社會的角度看社會管理體制創新[J].江西學報,2010(12)
[9] 肖金明.社會管理創新:意義、特征與重心所在[J].山東大學學報,2012(4)
[10] 馬凱.努力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J].求是雜志,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