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理惠
摘 要:近幾年,盡管殘疾人的未婚率有所下降,但結婚難、結婚年齡晚仍是適齡殘疾人生活中的一個主要問題,婚姻生活缺失也已成為妨礙殘疾人適應社會、實現自我發展的重要障礙。本文以泉州晉江市為例,結合殘疾人的婚姻現狀,分析其婚姻缺失的成因,并就社會工作視角提出應對之策,以求提升殘疾人的生活質量和幸福指數。
關鍵詞:殘疾人;婚姻缺失;社會工作
婚姻是人類社會一個永恒的話題。中國人注重結婚成家,有“男大當婚、女大當嫁”之說。殘疾人作為社會上的特殊弱勢群體,婚姻家庭之于他們的意義尤甚。然而,幸福的婚姻家庭對于大多數殘疾人來說,只可遠觀感嘆,不敢靠近妄談。
社會工作起源于西方,是一種解決社會問題的專業方法和工作手段。殘疾人社會工作是具有專業背景的社會工作者運用社會工作的專業技能和方法,幫助殘疾人補償自身缺陷,克服環境障礙,從而平等地參與社會生活、實現自我發展的專業活動。本文以泉州晉江市為例,分析殘疾人的婚姻現狀、婚姻缺失的成因,并就社會工作視角提出應對之策。
一、殘疾人婚姻現狀
晉江是個民營經濟較發達的沿海城市,同時傳承著重視嫁娶的閩南文化。晉江殘疾人的生活水平和社會參與程度較大多數縣市的殘疾人高,但截至2016年10月9日,已辦理二代殘疾人證的38394名殘疾人中,20周歲以上未婚的殘疾女性有1066人,22周歲以上未婚的殘疾男性3557人,適齡結婚而未婚的殘疾人占適齡結婚殘疾人總數的14.25%。由于自身生理缺陷、心理障礙、社會歧視等原因的影響,大量殘疾人被排斥于主流社會的婚姻家庭之外。
婚姻缺失,即達到或超過結婚年齡,有結婚意愿而沒有結婚的社會現象,在殘疾人群體中普遍存在,即使在經濟較發達、重視婚嫁的地方亦不例外。因此,關注殘疾人婚姻缺失問題,解決結婚難現象對幫助殘疾人過上幸福生活、維護社會穩定、構建和諧社會具有重要意義。
二、殘疾人婚姻缺失的原因分析
(一)經濟受限
1、基本溫飽尚待解決,“不想愛”。據統計,晉江有近4000名殘疾人享受到當地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仍有一部分殘疾人處于低保或低保邊緣,收入低,需要救濟。基本溫飽問題尚未解決,何敢談婚論嫁。
2、就業困難,收入低,“拿什么來愛”。殘疾人由于身體或心理缺陷,在就業形勢日益嚴峻的現實中常常得不到工作機會。根據晉江市2015年中國殘疾人事業發展統計快報,全市城鎮就業人數1573人;農村殘疾人7067人。結合兩次全國殘疾人抽樣調查,扣除重度殘疾人,可推算就業年齡段中還有部分殘疾人沒有就業。即使是在業的殘疾人,其工資收入也普遍低于健全人的收入。
3、結婚費用日益攀升,“愛不起”。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物價攀升,加上晉江原有的婚嫁成本就比較高,拮據的經濟與日益攀升的結婚費用之間的矛盾成了殘疾人婚姻缺失的最直接原因。
(二)心理畸形
1、過于自卑,“不敢愛”。殘疾人由于形象、知識、經濟能力等方面的劣勢,加上社會的歧視現象,不同程度上存在心理障礙。自卑是最普遍的心理。尤其是在婚戀當事人一方是健全人,另一方為殘疾人的情況下。殘疾一方往往承受著巨大的心理壓力,健全一方也要承受來自家庭、親友和社會的非議,愛情之花往往尚未綻放就凋零了。[1]甚至許多優秀的殘疾青年在面對愛情女神的降臨也始終不敢面對。
2、過于自信,“沒人愛”。部分殘疾人則完全相反,過于自信,擇偶標準過高。有些殘疾人是后天殘疾,以往健康的身體讓他們難以釋懷。有的則是在某些領域小有成績,目空一切,在選擇婚姻伴侶上往往不務實,經常碰壁。
(三)法理困境
1、法律上,殘疾人結婚存在二律背反困境。我國在《憲法》、《刑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殘疾人保障法》《殘疾人就業條例》等相關法律法規中明確規定和保障殘疾公民的合法權益。結婚生育作為最基本的人權無疑是殘疾人的合法權利。然而,《婚姻法》第七條規定:“患有醫學上認為不應當結婚的疾病”的禁止結婚。如果殘疾人結婚后生育的后代也是殘疾人,那對家庭和社會都是新的負擔。所以,法律在維護殘疾人基本權利的同時,也有相應的限制。
2、道德上,殘疾人結婚也存在二律背反困境。如果殘疾人結婚而不生育,就能避免產生殘疾人后代,這樣既能充實殘疾人的人生、豐富其情感世界,又可防止產生新的社會負擔。但這種理性構想顯然違背了中國傳統宗族倫理,“不孝有三,無后為大”。殘疾人后代具有較高的殘疾率,但干預殘疾人的生育權在當前中國現實社會中操作起來比較困難,也與傳統家庭倫理道德不符。
(四)環境挑戰
1、歧視、忽視殘疾人的客觀社會環境影響殘疾人締結美滿婚姻。當今社會,歧視殘疾人的現象仍時有發生,加上無障礙設施等硬件環境條件的發展滯后也限制了殘疾人的出行,殘疾人沒法像健全人那樣充分地參與社會生活。缺乏參與社會的機會,殘疾人受教育、就業、經濟、心理、婚姻等問題也就接踵而至。
2、轉型時期寬松的婚姻環境對殘疾人追求真愛提出了挑戰。改革開放以來,人們的婚姻價值觀念、家庭模式和生活方式發生了巨大變化。特別是新《婚姻法》頒布以后,結婚和離婚的權利都回歸給個人,人們在婚姻上擁有完全的自主權。濫用婚姻自由導致的“閃婚”、離婚現象已成為無法避免的事實。相對健全人而言,殘疾人更怕面對婚姻氣候的陰晴不定,他們更需要穩定的婚姻生活來慰藉原本就自卑的心里。
三、促進殘疾人締結美滿婚姻的社會工作介入探究
殘疾人社會工作是一門致力于解決殘疾人問題的專業,根據內容可以分為宏觀殘疾人社會工作和微觀殘疾人社會工作。宏觀殘疾人社工是指處于殘疾人社工體系中的較高層次人員(如殘疾人社會工作行政人員)所進行的關于殘疾人社工全局的計劃、實施、管理和監督等工作。微觀的殘疾人社工是指由專業的社會工作者針對殘疾人及其親屬所進行的專業輔導。
(一)宏觀上尋求社會支持網絡
1、完善殘疾人社會保障制度,解決殘疾人基本生活問題。殘疾人只有解決了基本生活問題,才有資本談愛情、有能力實現婚姻。因此,必須將殘疾人普遍納入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并予以重點保障和特殊扶助,落實并完善針對殘疾人特殊困難和需求的生活補助、護理補貼、社會保險補貼、生活救助等專項社會保障措施,殘疾人的基本生活才能得到穩定的制度性保障。
2、做好殘疾人康復、教育、就業、維權工作,移除殘疾人結婚難障礙。殘疾人能否充分地參與社會生活、解決婚姻缺失問題,與殘疾人的康復效果、受教育水平、就業狀況和權利保障息息相關。因此,必須完善殘疾人康復服務網絡,補償其缺失的身體功能,提高他們的生活活動和自理能力;完善殘疾人教育體系,大力開展扶殘助學活動,提高殘疾人受教育水平;抓好殘疾人職業技能培訓,擴大就業渠道,增加殘疾人收入;推進無障礙設施建設、改善視力、肢體、聽力言語殘疾人的出行,幫助他們融入社會,充分參與生活。
3、推進有關立法和政策的完善,保障殘疾人的婚姻自由和婚姻質量。在有關立法中,必須進一步明確殘疾人的結婚自由權利,對禁止結婚的作出明確解釋和規范。同時,對殘疾人繼續實行孕檢制度,并加強孕檢工作,尤其是智力、精神病及遺傳檢查,降低遺傳缺陷兒的出生。再者,關于離婚,法律和相關的政策必須給予殘疾人一定的特殊保障措施。在財產分割和子女監護方面,應適當考慮殘疾人的利益,以緩解他們沉重的經濟負擔和情感負擔問題。
4、政府購買社工服務,提供專業有效的殘疾人婚姻服務。政府購買社工服務的方式,不僅能克服行政體制的弊端,為殘疾人提供專業服務,還能充分發揮社工機構的自主性,滿足廣大殘疾人的現實需求。以晉江市為例,晉江殘聯自2012年實施購買殘疾人婚戀輔導服務以來,先以項目購買,后結合崗位購買,通過專業社工機構來實施服務,運用社會工作方法為殘疾人搭建一個平等、互助、尊重個體發展的婚戀服務平臺,引導殘疾人尋找屬于自己的幸福,并從婚、戀、育三方面提供全方位支持和輔導。截至2016年6月,項目成功地促成了19對殘疾人朋友婚姻登記,有10隊服務對象正在交往中,且有部分殘疾人朋友已成功生下健康小孩。[2]
(二)微觀上加強對殘疾人及其親屬的專業輔導
通過社會工作方法,對殘疾人及其親屬進行專業的輔導,有效恢復和補償其發展功能缺陷,改善其社會適應能力,對解決婚姻缺失問題的效果更為明顯。微觀上對于殘疾人及其親屬婚姻缺失問題的介入方法,具體主要是個案輔導、小組工作、社區工作和宣傳教育等。
1、培養殘疾人正確的婚育觀。殘疾人要解決婚姻缺失問題,首先要形成正確的婚育觀,即對婚姻、性、生育和家庭等行為與關系要有正確的價值取向。對于目前殘疾人婚戀中存在的過于自卑、過于自信、過于將就、過于聽從旁人、離婚等問題,社會工作者可以通過個案輔導工作的方法,首先聽取殘疾人及其親屬的訴求,發現產生婚姻缺失問題的癥結所在,在思想上對癥下藥。繼而通過宣傳教育、心理輔導等方式,強化殘疾人的正面情緒,移除心理障礙,培養其形成正確的婚育觀,理性看待婚姻。
2、引導殘疾人自立自強自信。社會工作強調助人,更注重自助。引導殘疾人形成自助意識,對解決婚姻缺失問題更為有效。社會工作者可通過個案工作方法,認真分析來訪殘疾人的優勢和劣勢,認真評估其問題和需求,再利用現有的資源和不利因素,制定服務目標和行動計劃。通過個案評估可以發現,許多要解決婚姻問題的殘疾人當務之急其實是解決生存、康復、就業等問題。社會工作者必須先引導殘疾人解決這些當務之急,讓殘疾人自立自強自信了,婚姻問題才可迎刃而解。社會工作者也可結合社區工作和小組工作方法,在社區(村)中建立殘疾人發展小組,具有同樣婚姻訴求的殘疾人們聚集在一起,心連心,通過互動及時給予心理安慰和支持,通過交流及時分享經驗和方法,從而提高自信心和解決婚姻問題的能力。
3、開展殘疾人婚姻咨詢介紹服務。通過政府購買社工服務,成立殘疾人婚介窗口,由社工機構提供專業的婚姻咨詢介紹服務不失為一種有效、大膽的嘗試。關于社工婚介窗口這一新的服務平臺,筆者有幾點看法:首先,應以社會效益為原則,以質為標準,不僅提供介紹服務,更重要的是具有婚姻咨詢和教育輔導功能。只有經過咨詢、了解殘疾人的問題后,才選擇進行教育輔導或是提供婚姻介紹服務。其次,必須規范開展婚姻介紹服務。要有固定的辦公場所和工作人員,充足的工作時間(節假日不休)以滿足不同殘疾人的需求;制定兩份設計合理、細致的登記表,帶姓名、單位地址、電話等詳細信息的表格社工機構妥善保存,無通訊信息的表格供求偶者翻閱;鑒于殘疾人不同殘疾類別的特殊性,以“殘疾人自選”結合“社工推薦”的配對方法進行操作。再者,舉辦的聯誼活動必須經濟、適宜。肢體殘疾人存在行動上的不便,聽力言語殘疾人存在溝通上的障礙、應考慮到不同類型的殘疾人適合不同的聯誼方式,盡可能以社區活動、康復訓練、技能培訓為平臺,創新活動方式,為殘疾人牽線搭橋。(作者單位:華僑大學)
參考文獻:
[1] 蘇雪萍.解析殘疾青年婚姻缺失成因[J].青年探索,2005,(4):16.
[2] 晉江市殘疾人聯合會.政府購買殘疾人婚戀輔導服務[R].福建殘聯,2016,(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