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峰
有研究專家指出,臨床上,家庭成員的生活習慣對全家人的健康影響深遠。有些夫妻先后患上中風、冠心病、糖尿病、癌癥,有的父子同時查出高血壓、血脂異常;也就是說,城市居民慢性疾病發生率高,呈家庭聚集傾向。這類情況,在醫學中被稱為“家族聚集性”疾病,簡稱為家庭病。
相似的生活習慣是主因
據《2012中國城市居民健康白皮書》透露,他們在調查了68萬份樣本后發現,以家庭為單位的生活方式病逐漸成為新的健康殺手,其危害已超過家族遺傳病。其中以高血壓、血脂異常、糖尿病、脂肪肝、肥胖、胃炎、大腸癌、肺癌為多。
不僅如此,家庭病正在全球蔓延。英國一項最新研究搜集了超過50萬個家庭的醫療史,針對12種常見疾病,包括高血壓、心臟病、某些癌癥、精神疾病等進行分析。結果發現,家庭成員的生活習慣可能增加其他成員罹患某些疾病的風險,這一風險高達47%,其原因正是家人時刻處于同一生活空間,有著相似的生活習慣和飲食習慣。
家人共患病風險高一半
家庭病產生于家庭,全家人的生活方式、心理狀態、健康觀念、地理環境等多方面都可能是家庭病蔓延的因素。例如有一家祖孫三人都患痔瘡,原因是這祖孫三人有個相同生活習慣——上廁所時看書,有時一看就是半小時。醫生稱,如廁時看書、玩手機等,是痔瘡的重要誘因之一。
不良生活方式是“病毒”
不良生活方式像“細菌”、“病毒”。一方面,壞的生活習慣在家庭中傳播速度更快,而且潛移默化,容易形成一種“家庭行為”。比如,父母愛吃甜食、零食,孩子就可能“繼承”下來;不愛運動、熬夜等也是常見的“行為傳染病”。另一方面,有些不良生活方式雖不會“傳染”,但會間接影響他人。比如父親吸煙,即便妻子、孩子不吸,也會被“二手煙”傷害,罹患肺部疾病的風險也要比不吸煙家庭高很多。
健康觀念影響幾代人
家人的壞情緒會傳染。彌漫在一個家庭中的情緒也會在不知不覺中影響人的健康。有的家長性子急,孩子也難免會受其影響。不少孩子的品行障礙、焦慮抑郁情緒,都與父母要求太嚴、苛求成績等有關。一家人長期共同生活,這些觀念會潛移默化地影響每個人,導致家庭健康觀趨同。
相比之下,與基因、家族史相關的遺傳病,影響的范圍僅限于垂直的家族,而且大都可以通過婚檢篩查排查。但家庭病會橫向傳播,無差別“襲擊”家庭成員,因此危害更大。家庭病的疾病負擔和成本更高。所謂“本性難移”,要讓一個愛吃咸的人改口味,讓一個暴躁的人變溫和,讓一個煙民戒煙,都需要花費很大的力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