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靜
秋天,很多人都不由自主開始干咳,皮膚也開始變得越來越干燥。盡管氣溫還不是很低,但是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中醫科主任李建軍副教授、醫生侯祥平說,其實,氣候已經發生了變化,節氣的更迭,已經無聲無息地進行。因此,即使氣溫繼續居高不下,我們也要應時而動,及時調整飲食起居,以防秋燥乘虛而入。
秋天睡眠要趁早
侯祥平介紹,秋三月包括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6個節氣。古人用刑常喜歡安排在秋后,即“秋后問斬”,意思即求秋氣之蕭殺。由于秋氣蕭殺,中醫又把秋天叫做“秋刑”。所謂的“秋刑”,即是指秋天肅殺之氣對萬物的摧折。經歷了一個春天和夏天,人體的陽氣達到了一個鼎盛的階段,“陽氣亢盛”。
侯祥平建議,秋天到后,人應該早睡早起,使情志安定平靜,用以緩沖深秋的肅殺之氣對人的影響,以使人體能適應秋氣并達到相互平衡,否則便容易傷肺氣,到了冬天容易完谷不化,拉肚子。
秋季進補重在“潤”
秋季養生不能離開“收養”這一原則,也就是說,秋天養生一定要把保養體內的陰氣作為首要任務,宜采取平補與潤補的相結合的方法,即以甘平和緩、滋潤的補益方藥以達到保健養生、治療體虛久病的目的。
此外,滋陰潤燥要多食用柔軟、含水分較多的甘潤食物。比如可以增加白蘿卜、豆腐、甘蔗、柿子、香蕉、橄欖、菠蘿、蜂蜜、銀耳、梨子等潤燥養肺的食物,可以適當用些百合、川貝、枇杷等煲湯。但是有一點需要特別注意的是,平素脾胃虛弱的朋友,不適合盲目進補,應當先調整好脾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