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醉文
首先,心理門診的就診者應該是主動就醫者。也就是說,心理治療的就診者是有主動意愿來尋求心理幫助的。只有這樣才能與心理治療師建立良好的治療關系,減少在治療和咨詢中的初級心理阻抗。這一點也是心理咨詢與治療設置中相當重要的一點。
其次,就診者應明確心理問題的緩解是從心理門診開始,但并不是心理治療的全部。也就是說患者的心理問題不可能在治療室全部解決。心理治療的環境是患者所生活的人際環境和自然環境,與現實環境的結合才是心理問題得到改善的根本所在。而在心理門診中,有相當多的患者認為可以將自己的心理問題講給治療師聽,而后治療師會把自己的心理問題改善了。這種心態不利于治療的維持。
第三,心理障礙的緩解過程中,需要多次就診,并不是一次心理門診就能解決持續很久的心理問題。澄清這一點,是為了緩解患者急于求成的心理。心理障礙患者中有相當多的人是懷著急切的心態來就診的,他們往往急于解決自己的痛苦,時間觀念強烈,有的人第一次就診就向治療師直接詢問這樣一些問題:一次門診能看好么?多少次能看好啊?這種急迫心態不利于心理環境與現實環境的結合,容易停留在心理內省和內心體驗過程,缺乏心理行為上的檢驗和協調性鍛煉,這將不利于從根本上解決心理問題。
第四,就診者不要將心理治療看成是完全有效的唯一治療方法。目前,在綜合醫院中,針對心理障礙采用藥物治療的人數較多,單純采取心理治療與咨詢的較少。要想盡快緩解心理問題,應該采取藥物治療與心理治療相結合的方法,兩者均不可偏廢。
第五,看心理門診時,不要控制自己的自卑心理。有心理問題的人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自卑心理,這種自卑心理越是刻意控制就越影響患者與治療師之間良好治療關系的建立,而“治療關系”則是心理治療中產生療效的重要工具之一。患者在看心理門診時應盡可能地使治療師了解自己的自卑和無助,克服自己的壓抑和心理掩飾性。只有治療師與患者之間產生良好的信任、合作關系才能使治療與咨詢順利進行,才能對心理障礙有療效。
第六,治療師與患者之間是治療關系,而且應該只限于治療關系。不應隨心理治療效果的產生而發展成為其他關系,否則將不利于療效的鞏固和維持,或出現對治療雙方的其他心理傷害。
第七,患者應注意回避原則。治療師應盡可能避免或減少為同事、親屬、朋友等直接或間接關系、利害關系人群進行心理治療或咨詢。特別是內部員工或親屬,建議不要在單位心理治療師那里進行心理治療和咨詢。道理很簡單,那就是“心理距離”。心理治療中常常涉及患者平時壓抑的心境或潛意識中連自己都不愿意接受的內容,這種心理治療性的被激活若只在治療室內發生不會對患者形成大的心理阻抗,若是治療者與患者在日常生活中經常見面,將會對患者產生心理傷害。
第八,就診者應具備一定的心理依從性而非依賴性。對待那些需要心理行為調整的患者來講,這一點尤為重要。患者應明確自己才是心理障礙的治療者,治療師只是心理障礙得以改善的導引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