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慧
現代社會,患慢性病的人越來越多,像糖尿病、高血壓、血脂異常等疾病常常會伴隨患者終生。在與疾病相處時,有人“聽天由命”“見好就收”;有人則追求“治病除根”,大有“不達目的不罷休”的架勢,這些想法都是不明智的,我們要學會與疾病相處。
談到疾病,必須要先說明一下什么是“癥狀”和“體征”。癥狀是患者對不良感受的主訴,它不同于體征,體征是醫生通過各項檢查得到的與疾病有關的陰性或陽性客觀發現,而患者常以自己的癥狀來判斷疾病是否已愈。一些人因自身癥狀的減輕或消失而不重視疾病,最后失去治療的最好時機或導致復發;而另一些人因自感軀體或器官不適,不相信檢查結果,堅信自己“有病”或“病沒斷根”而反復求醫以至于“越治越病”。而在醫生看來,疾病之“根”只是相對的概念,“斬草除根”并不絕對。小小的感冒不吃藥都能好,但無法保證你這輩子不再感冒;高血壓、糖尿病等更像是獲得了人體“終生居住權”。因此,治療疾病還得講究分寸,不能一味對疾病“追殺”而不顧身體承受能力。
生老病死人人都要經歷,得病也是人生的一個組成部分,好比天氣一樣,不能老是晴空萬里。所以人的一生,身體要經歷各種疾病考驗,小到牙痛、感冒、咳嗽,大到心臟病、高血壓、糖尿病,沒什么了不起,有病就及時治療,既重視治療,又不過分追求“除根”,遵醫囑,保持樂觀心態。既然疾病已經傷了我們的身,我們就不能再為疾病傷了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