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軍/著
20世紀70年代出生的傅菲,既是江西實力散文作家陣容中的重要一員,也是當下中青年散文版圖中特殊的一極。所謂特殊,并非是指他由詩入文的側身經歷,由詩歌而轉入散文者,恰如元宵節夜晚的焰火,在散文領域似乎多不勝數。也不是新散文運動實力干將這一標簽,更不是指其創作的數量和成績。這里的特殊性,對應了這樣一個事實,即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身體敘事的潮流,在散文創作實踐中鮮有綻放,即使有其影蹤,也多由女性作家完成,比如周曉楓、格致、塞壬等人。身體覺醒以及相關的性別意識、權利意識的自覺,肇始于女性作家,自有其內在的邏輯。這也是個很大的話題,此處按下不表。在身體敘事的現場,作為一個男性作家,傅菲是極少數涌入者中的一個。出版于2015年的《饑餓的身體》匯聚了其身體敘事的寫作成果。源于性別的分野,散文場域內的身體寫作在技術處理上花開兩朵,對于女性作家而言,諸如周曉楓的《你的身體是個仙境》、格致的《減法》、塞壬的《轉身》這些典型作品,她們更多地倚重自我的經驗和心理流動的曲線,寫法上由內而外。而對于傅菲而言,他的身體敘事則基于思辨的縱深,個人的身體經驗依然是個封閉性存在,寫法上則由外而內,以此透視身體構成的社會學、文化詩學的含義。
本期“散文新觀察”欄目迎來了傅菲的《社廟記》。作為觀察思考社會流變,體現自我現實關懷的一個作品,凸顯了傅菲另一副寫作面孔。社廟為鄉土社會中祭祀土地神的場所,其功能在不同的區域有著不同的延伸,如文娛活動、香火儀式等。作為一個實體符號,作為鄉土世界少有的公共空間,它是構成宗法體系的微細血管之一。借助于扎實的個體經驗,傅菲在《社廟記》一文中展開了對記憶和現實的重新編碼,并向內投射了大量的人事變遷影像。在其筆下,社廟作為公共空間的意義向度得到了豐富開掘,成為鄉土世界甚至是整個底層社會歷史變遷、時代波動的縮影,如同深圳的世界之窗一般,一微縮景觀形式折射出生活和世界的寬廣性、多元性要素。這里有童年的明亮,有歷史風波中隕落的生命,有革命史偶然的冊頁,有民間信仰的寄托,有物事的凋零和衰敗,有情欲的直接性,也有資本力量的進入和塑造。其間的包容量和信息量,如山陰道上之行。難能可貴的是,無論是直面死亡的陰影,還是赤裸裸的情欲表達,抑或饕餮背后的饑餓記憶,作者皆以平靜的語調道出,以去道德化的姿態進入記憶現場,內在流動的情感線條亦是怨而不怒,哀而不傷!
情感上的節制,以及忠于歷史與現實細節的立場,使得作品在審美品質上趨近某種超越精神。更重要的是,與同類型鄉土作品而言,《社廟記》在現實書寫縱深的營造以及跨度敘事方面可謂獨樹一幟,進而能夠使讀者接受這樣的一個理念,即散文在呈現個性和書寫鄉愁之外,還可以觸及歷史、家園、社會秩序等宏大主題的思考和體認方面。技術處理上,各個記憶現場間的自由切換,有著足夠時間長度的河流型敘事的把握,語言的簡練度等,皆非同凡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