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星
(福建省委黨校 社會與文化學教研部,福建 福州350202)
陳元光家族女性群體的幾個問題
林星
(福建省委黨校 社會與文化學教研部,福建 福州350202)
要要摘要要:陳元光是閩南地區重要歷史人物,也是閩臺地區民間信仰的主要神靈,被稱為“開漳圣王”。陳元光家族中的女性群體參與了陳元光的政治軍事活動,通過聯姻壯大了家族勢力,她們也構成開漳圣王信仰體系的一部分。現在,和陳元光家族女性有關的宮廟、墓地等文化遺產成為旅游地和地方重要景觀,女性神靈是民俗活動的重要角色,也促進了閩臺交流。
要要關鍵詞:陳元光;家族;女性群體;文化資源
陳元光(657~711),字廷炬,號龍湖,唐朝人,福建漳州首任刺史,他治理閩南地區數十年,影響深遠。關于陳元光的籍貫、生平事跡、詩作、開漳圣王信仰及故事傳說等一系列問題,學界都已有了詳細深入的論述。陳元光家族女性也是陳元光研究中的一個部分,但由于資料稀少零散等原因,往往被人忽視。本文主要以陳元光的祖母魏敬、母親司空氏、妻子種沉、女兒陳懷玉和陳懷金等為例,探討女性在政治軍事中的影響、女性的婚姻、女性與民間信仰、文化遺產與文化資源等問題。
陳元光家族女性由于家世、自身的才能等原因,直接或間接參與當時的政治軍事活動,發揮了一定的影響,這以陳元光祖母魏敬表現得最為明顯。她是一位性格堅定、有智謀的女子,直接參與了丈夫、兒子和孫子的事業,展現了自己的聰明才智。
魏敬,又名魏箴、魏媽。《云霄縣志》載:魏敬(599~691),字玉玨,世稱魏媽。隋中書魏潛之女,諳文韜武略。夫陳犢,字克耕,佐唐高祖平天下,功拜玉鈐衛翊府中郎將、懷化大將軍,有開國元勛封爵,魏氏因稱開國元勛夫人。[1]
魏敬出身名門,是開唐名將陳克耕的夫人,她對丈夫的事業發揮了重要的輔佐作用。《平和侯卿陳氏族譜》托名泉潮團練使副將、宣威將軍兼翊府記室許天正撰寫的《開國元勛陳克耕夫人魏氏墓志》載:
墓有志者,孝于慈孫,思深慮遠,恐世久地遷,有攸歸認斯志焉。陳公府君夫人魏氏汝寧名族,墓于此者。夫人十八歲適陳克耕。克耕當隋季之亂,以父陳果仁事隋平寇,死于浙。(克耕)因晦處幽居。至是,吳浙好義者聚眾推戴劫翊克耕為元帥,謀陳讎以聘宇內。夫人力勸辭眾,以遁勢不能阻。乃曰:‘集亂民以御他盜,保身家則可,昧禍福而肆吞并則不可。且陳出太丘九世,已有天子,物無長盛之理。隋既墜命,當有真主,必輯眾附之,廣延先祚。’未逾年,唐秦王李世民擊河西。夫人勸府君曰:‘秦王威振四海,今拔燕晉,好率眾翊之,以共靖隋亂’。府君乃率精兵五萬,共取霍邑,及臨汾諸郡。功成,太宗御制贊曰:‘師徇霍邑,率眾來同,斬朱說李,困竇擒充,緝熙帝載,不自為功。’府君開國之功,魏氏勸戴之力也。府君壽享六十二,葬浮光山之原。魏氏三子,長敏,封中郎將,孫元敬。次敷,封右郎將,孫元揚。季政,封左郎將,孫元光,并延世賞之恩。……壽九十五歲。[2]
隋朝末年,天下大亂,群雄并起,江浙一帶反隋起義軍首領打算推舉陳克耕為首領,擁兵自立。魏媽及時對形勢發展做出判斷,力排眾議,認為不能輕舉妄動,要等待明主。不久,陳克耕奉調駐守故鄉河東郡,正好秦王李世民攻克河西將進兵臨汾,魏敬趕緊勸陳克耕率軍協助李世民。因此,唐朝建立后,唐太宗對陳克耕大為贊賞。“府君開國之功,魏氏勸戴之力也。”她的三位兒子也因此被封將軍,都受到唐王朝器重。因為魏敬的建議,使陳克耕在亂世之中做出了明智的選擇,成為陳元光家族事業的開創者。
魏敬丈夫陳克耕去世后,她對兒孫的事業繼續發揮重要的作用。《云霄縣志》載:
唐總章二年(669年),魏媽之季子陳政以左玉鈐衛翊府左郎將歸德將軍銜,奉詔戍閩靖“蠻獠嘯亂”,任嶺南行軍總管,進朝議大夫,統率府兵3600名自中原南下。至界,受阻,以兵少請援。旋詔命中郎將陳敏、陳敷率軍校五十八姓增援。魏氏見三子將先后赴閩,遂舉家與俱往。至浙之江山,敏、敷病歿。進入閩之浦城,孫2人亦病歿。然魏媽堅毅多智,以國事為重,強忍哀痛,繼率大軍直抵閩南與其子政會師,隨即進屯云霄原綏安故城營地。儀鳳二年(677年),政卒,孫元光襲職,代領其眾,平定閩粵,開創漳州。天授二年(691年),魏媽卒,元光將軍以支孫承重。次年,奉敕葬祖母魏氏于云霄半徑仙人山之麓,為其結廬守制。魏媽晚年住燕翼宮,遺址尚在云霄本里。[3]
魏敬的三兒子陳政率府兵從中原南下,赴閩“平蠻”,路上被阻。朝廷命令魏敬大兒子陳敏、二兒子陳敷率兵前往增援,已經70多歲的魏敬舉家跟隨兩個兒子同行,一路跋山涉水。途中,長子陳敷、次子陳敏和兩個孫子病逝,她強忍悲痛,仍然繼續帶隊伍進入閩南,與三兒子陳政匯合。陳政去世后,魏敬繼續鼎力扶助孫子陳元光建功立業。魏媽的三兒媳,也就是陳元光的母親、陳政夫人司空氏也和魏媽等人隨軍南行。陳元光在《侯夜行師七唱》(收錄在《龍湖集》)中描寫了初到南方平叛時的情形:“群落妻孥凄泣聲,俄然戎丑萬交橫。司空淑人頻勸諭,英雄死義無求生。”詩中寫到祖母率兵救援:“魏母咸亨奉敕文,府兵云眾成營屯。屹然一鎮云霄末,漸爾群言花柳春。”在《半徑廬居語父老》一詩中的原按:“總章已巳,閩廣之交,獠蠻嘯聚,高宗命陳政公出撫之,至界,以兵少請援。朝命二兄敏、敷領兵南下。太母魏氏見三子至閩,乃與俱往。至浙江之江山縣,敏、敷病疽。至浦城,孫子亦疽。魏氏提兵至鎮,政得進云霄營”。[4]魏媽隨軍戍閩時,年已70有余,途中屢遭親屬病殂之痛,猶長征萬里,親自提兵至鎮所,政始得以重振士氣,靖寇患于炎荒。政歿后,魏媽雖已年邁,仍輔佐其孫元光將軍建功立業。宋紹興十三年(1143),特追封其為濟順嘉淑夫人。云霄威惠廟為其立像崇拜,以示民間緬懷之至誠。[5]
陳懷玉(704~718),為陳元光次女,“自幼熟詩文,懷報國大志,父親去世時年僅七歲,雖日積哀傷,仍矢志修文習武。稍長,即力輔其兄珦繼治漳州。至開元六年十二月不幸病逝,享壽十五歲。”宋紹興二十年(1150),追封“柔懿夫人”,祀像于廟,俗稱“夫人媽”。[6]在民間傳說中,她還能上陣殺敵。陳懷玉17歲那年,“泉潮蠻獠嘯亂”,老百姓深受其害。其時,文武雙全的陳懷玉常協助父王帶兵殺敵。據說她曾單槍匹馬殺入敵陣,斬殺藍鳳高等敵將。一次,在殲敵戰斗中,她闖入敵陣連斬寇將,不幸以身殉國。為褒揚她捍守海疆的精神,人們便給她“淑女元勛”、“懿德懷柔”等尊號,并尊稱她為“媽祖”,加以神化。[7]東山銅缽村凈山名院供奉陳懷玉,大殿額匾、殿中橫匾上書金字“淑女元勛”、“懿德懷柔”。大殿楹聯稱贊她“柔質秉軍機而稱烈女;懿躬參將略以佐嚴親”。殿前石刻柱聯:“德布潁川懷壯志,神恒寰宇玉堅貞”等。[8]云霄威惠廟的陳懷玉殿也有一副對聯:“柔順堪欽克佐父兄基業,懿恭作則聿偉巾幗芳徽。”[9]
在傳統社會,婚姻是兩姓之好,講究門當戶對,家世相當,幾乎沒有考慮當事人的感情因素。對于陳元光這樣的家族來說,家族利益居于首位,婚姻的背后往往是政治的考量。
歷代朝廷多次對陳元光賜額加封。唐代追封陳元光為“潁川侯”。宋代朝廷封錫陳元光將軍五代,女則不見封錫。至明末,地方志載,朝廷封錫陳將軍七代。[10]從封錫情況也可以看出陳元光家族的聯姻情況。1916年的《穎川陳氏開漳族譜》載:
陳果仁,王之曾大父,任大司徒,可追封忠烈王。葉氏,王之曾大母,追贈為衍惠貞烈夫人。陳克耕,王之大父,唐開國元勛,追封濟美嘉慶侯。魏氏,王之大母,可追贈為濟順嘉淑夫人。陳政,王之嚴父,任左郎將追封祚昌開祐侯。司空氏,王之慈母,追贈為厚慶啟佑夫人。陳元光,中解元,任中郎將,平閩有功,鎮守漳州,追封開漳州主圣王,加謚忠毅文惠王。種氏,陳元光之妻,追贈為恭懿肅雍夫人。寧氏,王側室,追贈為寅恭協肅夫人。宋氏,王副室,追贈為寅敬協雍夫人。陳珦,王之子,明經及第授翰林院承旨兼守漳州刺史,可蔭封為昭貺通感文英公。歐氏,王之子婦,可蔭封替美祐慶夫人。陳懷珠,王之長女,蔭封為柔姬廣濟夫人。盧伯道,王之女婿,蔭封為軨轄司崇儀使郡馬都元帥。陳懷玉,王之次女,追封為柔懿慈濟夫人。陳懷金,王之季女,追封為柔徽克濟夫人。戴君胄,王之女婿,蔭封為軨轄司崇儀使郡馬副元帥。陳酆,王之孫,任中郎將,兼守漳州刺史,蔭封為昭素襲美惠正武英候。鄭氏,王之孫婦,蔭封為協應靜恭夫人。陳閩玉,王之孫女,蔭封為金閨福應柔嘉夫人。[11]
《平和侯卿陳氏族譜》則載:
(陳元光)夫人種氏,乃成都治中封汝寧開國伯朱仙鎮種元晦之長女,男一曰珦。側室寧氏乃康判簿寧于賢女,生女一,曰懷珠,適領兵校尉兼本州司戶參軍崇儀使盧伯道甥安仁,早卒乏嗣,族人爭業,官不能平,乃以奩田千畝歸公廟為祭田。又妾宋氏,乃泉州石井鎮戍參軍宋尚德女。生女二,曰懷玉,早亡。曰懷金,適領兵校尉司參軍大司馬戴君胄。[12]在中原時,陳元光家族聯姻的多是世家。如前所述,陳元光的祖母魏敬是隋中書魏潛的女兒。陳政的夫人司空氏(617~678),名心,字意兒,乃登仕郎沛王府典箴司空不敵之長女,封淑人。宋紹興二十年(1150)追贈厚慶啟佑夫人。也有史料載她是吐萬氏,祖先為鮮卑人。[13]
陳元光家族來到福建后,面臨動亂的局面,首先要得到當地漢族和土著大族的支持,而通婚是有效的方法。陳元光對土著民族實行招撫政策,極力提倡漢畬通婚,“男生女長通蕃息”,并且帶頭娶了“種”姓夫人。種諧鐘,畬族四大姓氏之一。[14]其部下也與當地的土著通婚。這些政策不僅收攬了民心,也大大緩和了社會矛盾,改善了民族關系,促進民族團結。《陳氏開漳族譜》載:“二世祖陳元光妻種氏,山越女。”其妾寧氏、宋氏,都是泉州石井人。陳元光孫子陳酆的側室顏氏,是龍溪縣青礁人。陳元光曾孫陳謨(貞元年間任漳州刺史)的妻子翟氏,也是泉州人。[15]陳元光的妻子種氏出自當地有影響的土著民族家族,[16]兩個妾都是泉州人。他的后人的妻妾也是閩南泉州或漳州人。通過婚姻,陳元光及其子孫鞏固和當地大族的關系,有利于統治的穩定。
陳元光也很注意和一起南下的將領聯姻。戴元理隨陳政入閩,為府兵校尉,駐軍云霄烏石山。后輔助陳元光平定寇亂,創建漳州。長安三年(703),戴元理妻子方氏生子君胄,與陳元光三女陳懷金同年出生。戴元理與陳元光有世交之誼,深受陳元光敬重,于是陳元光將女兒陳懷金許與戴君胄。據《漳州府志》載:戴君胄父子落籍漳州,是為戴氏入閩之始祖。戴君胄儀表奇偉,有文韜之才,臨陣決策,所向無前。置郡后,職授司田參軍。歷營將、兵馬副指揮使等職。陳元光逝世后,協助陳元光兒子陳珦靖亂安民,開疆拓土,立下汗馬功勞。夫人陳氏懷金生三子:長子克純、次子克紹,三子克統。[17]戴君胄原為營將,后封為郡馬副元帥。[18]戴君胄能征善戰,長期鎮守軍事重地盤陀嶺,屢歷戰功。唐代宗大歷十三年(778)逝世。南宋紹興二十年(1151),宋高宗追封他為轄司崇儀使、郡馬副元帥、竭忠輔國大將軍,謚“武毅”,民間稱他為“戴郡馬”。[19]陳元光把長女陳懷珠嫁給了盧伯道,三女陳懷玉嫁給戴君胄,親家和女婿都是軍事將領。這是軍閥與將帥之間進行軍事聯合,以求互相依靠、支持的一種表現。通過婚姻,陳氏家族籠絡將領和大臣,爭取他們的支持,鞏固政權。
娘家是女兒可靠的社會支持網絡。當丈夫去世,妻兒在當地生活困難,妻子會帶著孩子投奔娘家,甚至在娘家定居。陳元光第九世孫陳鵑于咸通四年(863)中進士,年僅15歲,因其年小,歸家侍養三年,到18歲入京任官。其夫人楊氏是福建同安人,鵑之子全隨母籍居同安。鵑長子陳田,光啟三年(887)中進士,到京任天官侍郎,翰林院侍講。陳田后來乞歸同安,與三個弟弟成為同安浯州(今金門)發祥祖。[20]陳田隨母遷居母親的老家同安,致仕后又回到同安,在當地繁衍后代。
陳元光青少年時,隨父陳政入閩平亂,任漳州刺史,政績卓著,為開發漳州立下功勛。去世后,百姓立廟祭祀,尊稱為“開漳圣王”,從功臣演變為一方神靈。供奉開漳圣王的廟宇,大多沿襲歷史上的稱謂,稱陳王廟、靈侯廟、將軍廟、圣王廟,但稱威惠廟的居多。明清后,威惠廟遍及閩南地區。據不完全統計,明清時期,閩南地區有大小威惠廟200多座。其中,漳州市的北廟、漳浦縣的西廟和云霄縣的威惠廟最為著名,被信徒視為“祖廟”。[21]威惠廟以云霄、漳浦最為集中。泉州的安溪、南安,廈門、金門,閩西的龍巖、漳平,莆田的仙游,福清,南平,廣東的潮州、饒平、南澳,惠州的海陸豐,浙江樂清、蒼南等地均有威惠廟。[22]開漳圣王信仰隨著漳州移民傳到臺灣,是臺灣民間祭祀的四大主神之一。
陳元光祖母、妻子、女兒成為開漳圣王信仰體系的一部分。閩南各地的威惠廟除了奉祀陳元光家族的男性群體如開漳圣王陳元光、陳元光父親陳政、陳元光兒子陳珦以及部將外,還供奉陳元光的祖母、妻子和女兒。云霄威惠廟祀殿內列祀陳政、陳元光以及部將馬仁、李伯瑤、許天正,還有圣王祖母魏敬、妻子種沉、王子陳珦、次女陳懷玉等。[23]據2016年9月的調查,漳浦縣文廟奉祀陳元光、陳政、陳珦,部將馬仁、李伯瑤、許天正、戴君胄、歐哲、林孔著,魏媽、種氏、陳懷玉。《漳州府志》載:“漳浦縣威惠廟在縣治西門外,唐時敕建。明弘治年間,明知縣吳云建坊樓、后殿。清康熙二十六年,知縣楊遇即樓址重建前殿后寢,后寢祀夫人種氏,廟左為柔懿夫人宮,夫人元光女也,從元光征蠻有功,故亦祀之。”[24]漳浦赤湖威奕廟,中殿正中奉祀陳政及陳元光神像,后面奉祀種夫人、柔懿公主及陳珦神像。云霄將軍廟、華廟、燕翼宮等在供奉開漳圣王陳元光的同時也供奉魏媽。漳州薌城官園威惠廟以及臺灣多座宮廟,也都供祀魏媽神像。威惠廟奉祀女性神靈的誕辰分別是:正月十一日陳太夫人(魏敬)誕辰。十月初十日圣王夫人(種沉)誕辰。十一月十一日柔懿夫人(陳懷玉)誕辰。[25]
除了合祀外,也有單獨奉祀陳元光祖母魏敬、女兒陳懷玉。在云霄縣云陵鎮東南近郊有始建于明正德年間的華廟。據傳,該廟的倡建者為陳元光將軍的部屬、光州固始人方子重的后裔。為昭顯祖先開漳功德,特別是為報陳元光祖母魏媽當年對方子重的厚愛,特建華廟以祀。主祀之神應是魏媽,配祀有陳政、陳元光將軍及開漳主要將佐。[26]河南信陽市固始縣安陽山上建有一座“奶奶廟”,此廟也稱“云霄廟”,據說為天寶年間陳元光之孫陳酆所建,正殿懸匾“云霄圣殿”,主祀魏敬及開漳將士巨型塑像,為固始八景之一。[27]
在東山縣,陳元光二女兒陳懷玉俗稱“夫人媽”、“玉二媽”。位于東山縣康美鄉銅缽村南的“銅缽凈山院媽祖廟”,也稱凈山院、銅缽廟,明萬歷十七年(1589)建,祀陳元光之女柔懿夫人陳懷玉,稱“媽祖”。鄭成功曾在銅缽村前的馬鑾灣造船、訓練水師。清順治十八年(南明永歷十五年,1661年),銅缽部分青壯年隨鄭成功收復臺灣時,帶走凈山名院“媽祖”神像,銅缽村人又重塑一尊“媽祖”金身安位祭祀。臺灣收復后,銅缽村部分子弟兵恭奉“媽祖”神像返鄉。于是廟里就有了兩尊“媽祖”神像,征臺返鄉的“媽祖”神像被稱為“大媽”,重塑的“媽祖”神像被稱為“二媽”。[28]故有“大媽”、“二媽”兩神像。1941年改建為駐軍分駐所。1986年,臺胞、僑胞捐資再修。[29]“凈山名院”仍可看到“淑女元勛”、“懿德懷柔”的鎏金匾額。另一方面,銅缽媽祖廟主殿神壇上的香爐上寫道“凈山名院柔懿夫人”,因此可證“銅缽凈山院媽祖廟”的主神“媽祖”即為“陳懷玉”。凈山院除奉祀“柔懿夫人”陳懷玉之外,配祀其母恭懿夫人種氏。[30]奉祀陳懷玉的宮廟還有:漳州莆美鎮寶樹村大香樟樹邊的夫人媽廟,陳岱鎮竹港村夫人媽廟,列嶼鎮山前村的柔懿夫人廟,東廈鎮溪塘村塘美自然村夫人媽廟、竹塔村橫山自然村夫人媽廟。[31]
鄭成功收復臺灣后,銅缽村部分去臺子弟定居臺南山上鄉等地。其“凈山名院”香火也就首播山上鄉下,因此該鄉“天后宮”是臺灣所有“玉二媽廟”的總廟。“玉二媽”香火由此在臺灣、澎湖等地廣為傳播,迄今340多年。現在嘉義、臺南、臺北、臺中、基隆等地都有“玉二媽廟”,信眾遍布臺灣已達數百萬人。[32]
(一)文化遺產與旅游地
漳州民間為紀念“開漳圣王”陳元光,興建了多座威惠廟,其中也供奉魏媽等家族女性。截至1990年,已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的有薌城區的新橋威惠廟,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的有云霄縣的威惠廟、漳浦縣的威惠廟、南靖縣安善堂、東山縣的東嶺大廟、云霄縣的古樓廟共5處。此外,還有漳州薌城區天寶鎮威惠廟、官園威惠廟,龍海縣檀林威惠廟。云霄縣有奉祀魏媽、陳政、陳元光及開漳部將的燕翼宮和華廟。[33]
漳州有和陳元光家族女性有關的多座墓地。陳元光祖母魏媽墓,位于云霄縣城東10公里處的東廈鎮竹塔村半徑山山麓。墓前有20平方米基埕和望柱二根。陵墓前方500米的漳江畔,矗立魏媽墓神道碑一方。[34]此神道碑以花崗巖刻成,高2.7米,寬1.06米,額上浮雕雙龍案圖。碑面鐫楷書“有唐開國元勛夫人陳太祖母魏氏神道”,據傳為明代重立。[35]1992年魏媽神道碑被云霄縣確定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馬來西亞華僑捐資在半徑山建立一座“魏媽紀念堂”。[36]云霄縣正在規劃建設魏媽文化園,總體規劃主要以半徑山魏媽墓園、陳元光守墓廬遺址和半徑古道、神道碑、魏媽廟為核心區,規劃納入仙人峰、龍泉寺、龍鳳寺、棋盤石等,組成魏媽文化園。目前第一期工程總占地5000多平方米,已投入使用。[37]2016年1月18日,云霄縣舉行魏媽文化園首期項目落成典禮。2月,200多名來自福建漳州、臺灣等地民眾齊聚福建云霄魏媽文化園,共同參加“紀念巾幗英杰魏媽誕生1417周年”活動。[38]
陳元光父母陳政和司空氏合葬墓,位于云霄縣西郊將軍山東麓。陳政墓規制恢宏,堆土寬達5米,呈龜背狀,后筑有擋土墻。墓前依次排列翁仲、馬、獅、羊、望柱等石雕,其雕刻古拙渾樸。墓側有享堂,墓地前繞流水,背環林木。[39]陳元光女兒陳懷金和戴君胄合葬墓,位于云霄火田鎮七里鋪村南碧云峰。其神道碑一方,刻曰:“唐鈐轄司崇儀使郡馬副元帥兼竭忠輔國大將軍賜謚武毅肅庵君胄戴公暨配柔徽克濟益恭弼德夫人陳氏墓道”。[40]這塊戴郡馬神道碑,是戴氏后裔立于宋代,長期湮佚。碑高2.12米,寬0.8米,1984年被發現。[41]1986年,戴氏后裔集資在碧云峰下溪邊建一座“戴郡馬亭”,移豎墓道碑于亭中保護。[42]
如今,許多和陳元光及其家族女性有關的宮廟、墓地等文化遺跡得到維修或重建,成為旅游勝跡和地方重要景觀,如漳州的陳元光墓地,漳浦的威惠廟,云霄的威惠廟、將軍山陳政陵園和魏媽文化園等。
(二)民俗活動的重要角色
為了表達對開漳圣王的崇敬之情,閩南各地民眾除了建廟祭祀,還創造出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民俗活動,陳元光家族女性也是民俗活動中的重要角色。每年正月十五元宵節,云霄、漳浦等地舉行巡安及“迎神、走王”等民俗活動。云霄民間尊稱開漳圣王陳元光為“王爹”。每逢元宵節,民間即備鼓樂彩旗儀仗,以三眼銃開道,用神轎抬王爹、王媽(陳元光夫人種氏)、王子(陳珦)、王女(柔懿夫人)和馬仁、李伯瑤兩元帥神像,巡游境域祈求平安,稱為“走王”。西林、下營、西門(城關)等廟走王,由青壯年接力高撐神轎奔騰疾走,沿途民眾于門前置香案迎拜。元夜,城關神像宿宵于溪美燕翼宮(亦稱開漳祖廟,俗稱“王府”),農村有的將神像迎入預先搭好的“王棚”觀燈,有的則演戲娛神,至十六日迎神歸廟。[43]2005年10月,云霄開漳圣王巡安民俗被列入福建省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主要包括三個環節:巡城、鑒王和走王,最大幅度地保留了原始的“巡安”活動的全過程,具有代表性和地方特色。[44]每年農歷正月十三日至四月二十六日,漳浦縣城及周邊四十八個村依次舉行開漳圣王巡安活動。東山縣的“玉二媽”信仰已被確定為福建省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東山對臺民俗文化交流的重要橋梁。[45]
(三)閩臺交流的文化資源
陳元光家族女性也成為兩岸交往的文化資源。明清時期,大批閩南人移徙臺灣,“開漳圣王”信仰隨之傳到臺灣,祭祀“開漳圣王”的威惠廟在臺灣的分廟就達300多座,信眾800萬人。20世紀80年代以來,這些宮廟每年都組織大批信眾到閩南尋根謁祖進香。上世紀90年代末以來,云霄威惠祖廟、檀林威惠廟、官園威惠廟等每年都平均接待來自臺灣的“開漳圣王”廟進香團約兩三千人次,至今已接待臺灣信眾數萬人次。[46]2006年3月16日,薌城區官園威惠廟和龍文區檀林威惠廟舉行盛大拜會儀式,歡送開漳圣王陳元光神像和魏媽金身啟程前往臺灣寶島巡安、定居,除一尊魏媽金身定居高雄左營區慈安宮外,圣王神像和另一尊魏媽金身在一個月后返回漳州。[47]開漳圣王神像和魏媽金身赴臺,促進了兩岸文化的交流。2006年,經過13年的調查,臺灣國際獅子會臺北地區負責人、嘉義市天后宮董事長等眾多臺胞,確認東山凈山名院是臺灣所有“玉二媽廟”的祖廟。2006年10月24日,以臺南“山上天后宮”為首的臺灣“玉二媽廟”尋根謁祖團一行21人,首次來到銅缽村凈山名院,舉行了認祖祭祖儀式。2009年2月,嘉義市天后宮組織臺灣全島二十五家宮廟的650名信眾、七頂神轎共91尊玉二媽神像直航廈門,抵達“凈山名院”謁祖朝圣。這是臺灣玉二媽祖348年后,首次回娘家探親。[48]臺灣現在每年都有許多玉二媽信眾來到凈山名院尋根朝圣,雙方交流頻繁。2016年6月,“第八屆海峽論壇·第七屆海峽兩岸(福建云霄)開漳圣王文化節”在云霄將軍山下舉行。9月,“海峽兩岸開漳圣王文化交流暨漳浦威惠廟建廟1300周年紀念大會”在漳浦縣舉行。漳浦縣政府與閩南師范大學閩南文化研究中心、漳州市歷史學會還共同舉辦“開漳圣王文化學術論壇”。
陳元光的祖母、母親、妻子、女兒等家族女性成員群體不僅在陳元光的生平事跡中留下了重要痕跡,而且在隨后的漫長歷史歲月中,她們對閩南社會產生了直接或間接的影響,成為開漳圣王陳元光信仰體系中的一部分。閩南民眾也通過民間信仰、族譜文獻撰寫、民間傳說等方式對陳元光家族女性群體形象進行了建構和塑造,并且轉化為今天閩南發展地方文化和閩臺交流的文化資源。
注釋:
[1]云霄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云霄縣志》,北京:方志出版社,1999年,第1241頁。
[2]佚名:《平和侯卿陳氏族譜》,道光九年(1829年),陳支平主編:《閩臺族譜匯刊》(第10冊),南寧: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年,第295頁。
[3]云霄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云霄縣志》,北京:方志出版社,1999年,第1241頁。
[4]程彥霞:《試論陳元光的戰爭詩的內容和藝術特色》,《安徽文學》2006年第12期。
[5]云霄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云霄縣志》,北京:方志出版社,1999年,第1241頁。
[6]方群達:《開漳先賢傳略》,載福建省云霄縣文物保護協會、威惠廟工作委員會編:《云霄威惠廟》(內部資料),2002年,第8頁。
[7]高致華、廖同平:《從“柔懿夫人”到“媽祖”》,《閩臺文化交流》2008年第2期。
[8]《凈山名院:臺灣“玉二媽”宮廟之祖廟》,《福建日報》2011年7月7日。
[9]福建省云霄縣文物保護協會、威惠廟工作委員會編:《云霄威惠廟》,2002年,第18頁。
[10]鄭鏞:《論開漳圣王信仰體系的特點》,《漳州師范學院學報》2009年第4期。
[11]陳禎祥編纂:《穎川陳氏開漳族譜》,1916年,載陳支平主編:《閩臺族譜匯刊》(第10冊),南寧: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年,第93頁。
[12]佚名:《平和侯卿陳氏族譜》,道光九年(1829年),載陳支平主編:《閩臺族譜匯刊》(第10冊),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年,第279頁。
[13]方群達:《開漳先賢傳略》,載福建省云霄縣文物保護協會、威惠廟工作委員會編:《云霄威惠廟》(內部資料),2002年,第6頁。
[14]張嘉星:《漳州〈排甲子〉產生年代考——關于陳元光時代一組歌謠的解讀》,《閩臺文化交流》2009年第4期。
[15]陳永安:《陳元光南征及其家族閩籍化》,《尋根》1995年第1期。
[16]也有一說,種氏是河南人。《平和侯卿陳氏族譜》載:夫人種氏,乃成都治中封汝寧開國伯朱仙鎮種元晦之長女。方群達的《開漳先賢傳略》載:夫人種姓(公元656~712年)名沉,乃朱仙鎮種元晦(隋朝遺臣)之長女,與元光生子珦、女懷珠。紹興十三年追封恭懿夫人,此后屢有加封。(福建省云霄縣文物保護協會、威惠廟工作委員會編:《云霄威惠廟》(內部資料),2002年,第5~6頁)
[17]劉小龍:《開漳圣王文化》,福州:海風出版社,2005年,第44~45頁。
[18]云霄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云霄縣志》,北京:方志出版社,1999年,第1088頁。
[19]張少云、蘇龍成:《陳元光與云霄開漳圣王巡安民俗》,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37~38頁。
[20]陳永安:《陳元光南征及其家族閩籍化》,《尋根》1995年第1期。
[21]馮大北、張秀春:《唐史無人修列傳 漳江有廟祀將軍——陳元光開漳與圣王信仰》,載尹全海、崔振劍編:《固始移民與閩臺文化研究》,北京:九州出版社,第167~168頁。
[22]鄭鏞:《論開漳圣王信仰體系的特點》,《漳州師范學院學報》(哲社 版)2009年第4期。
[23]云霄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云霄縣志》,北京:方志出版社,1999年,第1091頁。
[24]周立芳:《陳元光與閩臺民俗》,載《福建十年民俗調查》,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7年,第105頁。
[25]福建省云霄縣文物保護協會、威惠廟工作委員會編:《云霄威惠廟》(內部資料),2002年,第11頁。
[26]鄭鏞:《論開漳圣王信仰體系的特點》,《漳州師范學院學報》(哲社版)2009年第4期。
[27]《佘太君原型在開漳圣地·云霄魏媽墓只剩神道碑》,《海峽導報》2015年4月8日。
[28]《凈山名院:臺灣“玉二媽”宮廟之祖廟》,《福建日報》2011年7月7日。
[29]東山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東山縣志》,北京:中華書局,1994年,第661頁。
[30]高致華、廖同平:《從“柔懿夫人”到“媽祖”》,《閩臺文化交流》2008年第2期。
[31]張少云、蘇龍成:《陳元光與云霄開漳圣王巡安民俗》,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50~51頁。
[32]《凈山名院:臺灣“玉二媽”宮廟之祖廟》,《福建日報》2011年7月7日。
[33]漳州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漳州市志》,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年,第2283頁。
[34]漳州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漳州市志》,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年,第2273頁。
[35]漳州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漳州市志》,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年,第2309頁。
[36]張少云、蘇龍成:《陳元光與云霄開漳圣王巡安民俗》,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15頁。
[37]《云霄魏媽文化園一期投用》,《海峽導報》2016年1月21日。
[38]《云霄魏媽文化園》,《福建日報》2016年2月22日。
[39]漳州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漳州市志》,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年,第2273頁。
[40]云霄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云霄縣志》,北京:方志出版社,1999年,第1088~1089頁。
[41]漳州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漳州市志》,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年,第2310頁。
[42]云霄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云霄縣志》,北京:方志出版社,1999年,第1089頁。
[43]云霄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云霄縣志》,北京:方志出版社,1999年,第1136頁。
[44]張少云、蘇龍成:《陳元光與云霄開漳圣王巡安民俗》,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64頁。
[45]《凈山名院:臺灣“玉二媽”宮廟之祖廟》,《福建日報》2011年7月7日。
[46]《“開漳圣王”文化成臺灣民間四大信仰之一》,《東南快報》2015年1月23日。
[47]《圣王神像魏媽金身昨巡安寶島》,東南在線,http://www.66163.com/Fujian_w/news/bc/gb/20060317/jryw102382.html。
[48]《凈山名院:臺灣“玉二媽”宮廟之祖廟》,《福建日報》2011年7月7日。
〔責任編輯鐘建華〕
On the Female Group of Chen Yuanguang’s Family
Lin Xing
Chen Yuanguang is an important historical figure in Minnan region,and also the main god of folk beliefs in Fujian and Taiwan,known as the “Sacred Prince,Developer of Zhangzhou”.The female group of Chen Yuanguang’s family participated in his political and military activities and strengthened the family power through the marriage of family, thus constituting part of the belief system of the “Sacred Prince,Developer of Zhangzhou”.Now the female-related temples,cemeteries and other cultural heritage of the Chen family become an important tourist destination and local landscape,and the goddesses play a vital role in folk activities,which promote the exchanges between Fujian and Taiwan.
Chen Yuanguang,family,female group,cultural resources
林星(1971~ ),女,福建仙游人,歷史學博士,福建省委黨校、福建行政學院社會與文化學教研部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