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艷艷首都經貿大學城市經濟與公共管理學院
?
特大城市文化創意產業發展SWOT分析1
孫艷艷2
首都經貿大學城市經濟與公共管理學院
【摘要】本研究運用SWOT分析法對特大城市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展開相關研究,以期特大城市在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競爭浪潮中可以發揮自身優勢、彌補發展劣勢、把握發展機遇、認清發展威脅,全面推進文化創意產業發展。
【關鍵詞】特大城市;文化創意產業;SWOT
根據2014年11月20日國務院發布的《關于調整城市規模劃分標準的通知》,城區常住人口500萬以上1000萬以下的城市為特大城市。目前我國的特大城市包括武漢、南京、成都、沈陽、哈爾濱、杭州、西安、蘇州、佛山、東莞。清華大學國家文化產業研究中心與亞太文化創意產業協會共同研究完成的《兩岸城市文化創意產業競爭力研究報告2015》顯示,兩岸36個城市的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前十名中,特大城市占三名,分別是:杭州、成都、西安。尤其是杭州的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排名第三,超越深圳、廣州、天津,僅次于北京、上海。
運用SWOT分析法對特大城市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進行相關分析,可以揭示特大城市創意產業發展的現狀及潛力等問題。
(一)產業基礎優勢
特大城市文化創意產業有已經具備了一定的發展優勢,2015年杭州市文創3產業實現增加值2232.14億元,同比增長20.4%,占GDP比重達22.2%,共有規模以上文創企業2324家,實現主營業務收入3947.89億元。武漢市2015年實現文化產業增加值超過600億,占GDP比重超過6%。蘇州市文化產業增加值達1015.5億元,占全市GDP比重從2010年的4.1%增加到7%。文化創意產業在特大城市具備了較好的產業發展基礎,為推進文創產業進一步發展奠定良好的產業條件。
(二)集聚發展優勢
特大城市中的文化創意產業都已經具備了一定的集聚規模,產業園區成為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重要形式。杭州形成了包含創意良渚基地、西湖創意谷在內的十大文創園區,沈陽市“沈陽華強”為基礎的數字動漫產業園是集創意、設計、研發、生產、展示、經營及人才培養于一體的國際一流“文化科技產業基地”。特大城市由于自身具有經濟、科技、人才等優勢,可以更高效的推動文創產業集聚化發展。
(三)發展環境優勢
特大城市各政府認識到了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巨大潛力,從資金、政策、稅收、人才等方面積極營造良好的文創產業發展環境。同時政府不斷完善組織保障,如杭州市文化創意產業辦公室、蘇州市文化創意產業聯合會、南京市文化創意產業協會等都在積極推進文化創意產業基地、園區建設、組織和協調推進重大文化創意產業項目、品牌打造等,為文創產業發展營造了良好的發展環境。
相比于北京、上海等超大城市,目前特大城市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市場化程度偏低,企業間合作、社會參與程度偏低,文創產業鏈缺乏延伸性。同時與超大城市相比,特大城市缺乏文化創意產業高端人才,許多高端人才更傾向于集中在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特大城市還沒有形成匯聚高端人才及領軍人才的城市吸引力。同時這些問題也勢必引起特大城市的投融資環境緊張,造成投資信心不足,文創產業資金短缺等問題。
(一)我國發展進入新常態,一帶一路及互聯網的發展
隨著2014年我國經濟發展步入新常態,“一帶一路”及“互聯網+”成為多數城市的戰略選擇,新產品、新業態不斷涌現,融合發展成為時代潮流。因此文化與科技、金融等領域融合發展也成就了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大好時機,特大城市中的西安、成都等一帶一路沿線城市,可以充分發揮自身優勢、結合自身特色,建設成為一帶一路的文化創意產業引領型城市,成為我國文化創意產業對外合作的關鍵支點。對于杭州、南京、沈陽等特大城市,一方面要繼續挖掘自身旅游、文化、教育、科技等資源優勢,另一方面要結合互聯網+發展的新機遇,推進文化創意產業與科技、網絡的融合,挖掘文化創意產業改革活力,搶占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先機。
(二)國家對文化創意產業的全面支持
我國目前高度重視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出臺了《關于推進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的若干意見》等文件支持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隨著文化創意產業正進入轉型與融合發展新階段,對于特大城市來說,應積極把握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與升級機遇,推進文化創意產業跨越式發展。
隨著全球一體化及國際競爭的不斷加劇,國際上的一些文創品牌不斷入駐我國特大城市市場,吸引消費者注意力,構成威脅特大城市發展的外部力量。同時隨著我國改革步伐的加快,北京、上海等超大城市會繼續吸引特大城市的各種資源,一些大城市也在改革進程中尋找機會趕超特大城市,這些會形成威脅特大城市發展國內力量。
文化創意產業發展中,特大城市既具有較好的發展環境和產業基礎優勢,同時面臨國際國內城市激烈競爭的嚴峻考驗,因此特大城市要不斷推進文化、科技及金融等融合,不斷為文創產業發展營造更好的發展環境,才能在推進文創產業跨越發展的機遇與挑戰里保持領先地位。
注釋
①首都經濟貿易大學特大城市經濟社會發展2011協同創新中心資助。
②孫艷艷,女,1989-,首都經貿大學城市經濟與公共管理學院,研究生。
③文創產業本文為文化創意產業簡稱。
參考文獻
[1]潘玉香,強殿英,魏亞平.基于數據包絡分析的文化創意產業融資模式及其效率研究[J]. 中國軟科學,2014,03:184-192.
[2]張薔.中國城市文化創意產業現狀、布局及發展對策[J].地理科學進展,2013,08:1227-1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