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 翔河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
先秦儒家經濟倫理思想的歷史演進
崔 翔
河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摘要】先秦儒家經濟倫理是先秦儒家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寶貴歷史資源。先秦儒家的代表人物在其作品中提到許多關于經濟倫理的重要觀點,在歷史影響深遠。本文通過分析孔子、孟子及荀子經濟倫理的基本觀點,加深對先秦儒家思想的深入認識,對當今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升公民道德素養具有一定的借鑒價值。
【關鍵詞】先秦儒家;經濟倫理;義利
(一)發展經濟與道德教化的同時并舉。古今中外普通人生存的重要目的就是獲得更多的財富,追求更好的物質享受。人民喜好富貴厭惡貧賤,只要以正當的方式去追求就可以接受。而有德行的人必須按照一定規范為人處事,即使生活困頓也不等更改。在充分肯定復制追求的基礎上,孔子更加看重人更高的精神需要,就是知仁懂禮的道德要求。孔子意識到不對百姓進行教化,物質水平的上升會使人產生行為放縱,沒有具體生活目標的混亂行為,在對弟子冉求詢問衛國人口眾多以后怎么辦的回答中,孔子首先回答道“富之”繼而在“富之”的基礎上加上“教之”,富裕只是基礎,提升修養才是更高層面的升華和保障。
(二)商業活動中的規范有序。春秋末期,戰爭多發,交通不便,商人旅途不便。魯國大臣臧文仲對商人態度惡劣,不僅設置多處關市并且大幅增加征稅額度,商人苦不堪言,孔子認為這種行為“不仁”,雖然在短期增加國家收入,但商人積極性受挫,從長遠來說是不利于商業發展的。在商業經營活動中,孔子提倡“信”,所謂交往有“信”,交易雙方在往來時“信必行,行必果”,注重對行為的負責,提高運行效率,降低交易成本。統治者也要秉承誠信原則,“謹而信”、“信而后勞其民”,以贏取百姓信任支持。在義利之分中,孔子不反對獲取財富,只是側重于獲得財富的手段是否正當,手段正當則予以支持,反對不擇手段的謀取私利,這樣的富貴就如同“浮云”。
(三)財富分配上的相對合理??鬃釉谥鲝垺案幻裰馈?,發展經濟作為社會穩定基礎的同時也強調分配的重要性。只發展經濟,社會財富總量擴大,人們生活水平提高,認同國家統治,但如果分配不公平照樣會使社會動蕩。當然,孔子不強調財富的絕對平均分配,根據朱熹的解釋重點在于對孔子“均”的正確理解,他認為“均”不是絕對平均而是在于分配的各得其分,也就是在一定的標準下是的各階級都能獲得相對合理的財富,只要分配做到相對公平社會就會相對安定??鬃油瞥缰芏Y規定標準的公正合理性,也就意味著分配本身具有層次性。
(一)何必曰利。在對待“利”和“義”的關系中,孟子對百姓私利不持反對態度,認為這是合理的,他還呼吁制民以產,讓百姓有一定的物質經濟保障。但孟子更看重社會秩序的和諧,百姓追求私利只能在一定的范圍進行,不能違背“義”的要求。但現實當中義和利往往有沖突,孟子在特定情況下在維護義的基礎上也具體變通。在國家大事上,孟子認為不應對個人利益太過重視。當然,孟子絕對不是否認國家利益,孟子接著指出國家追求整體利益必然侵犯百姓或者其他諸侯的利益,也就鼓勵大夫和百姓追求私利,社會爭斗不停混亂不止,最后國家就會陷入危險的境地。
(二)社會分工。持續發展,分工現象日趨明顯的態勢,對此孟子表達了積極的認同面對社會分工的現實,孟子對此表示支持,他說“以粟易械器者,不為厲陶冶;陶冶亦以其械器易粟者,豈為厲農夫哉?”農夫用糧食交換工匠的陶器,這對雙方都是有利的。即農夫與鐵匠交換各自的產品是很合理的;商人是商品交換的中介,商業的發展有助于商品交換,所以孟子批評統治者對商人征收重稅的行為,“關,譏而不征;市,厘而不稅?!泵献诱J同在勞動工作上采取分工合作,為此指出:“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治人者食人,治于人者食于人”當然從表面看來,這段話容易被理解為統治階級對被統治階級的剝削,但客觀來看這是反映當時社會分工的現實情形,勞力者通過體力勞動來促進社會發展,勞心者耗費腦力勞動規劃社會發展,從事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都是社會分工的合理結果。
(一)以義制利。在繼承孔孟肯定人民天性追求利益的基礎上,荀子主張用道義來克制利益,社會道義和個人利益都是人們本身追求的東西,人們追求私利的同時必須要接受道德教化的制約,既然“不能去民之欲利”就要加強道德教化,促使百姓克制心中欲望,認同宗法制度的規定。人的欲望是必須存在限制,是絕對不能違背禮制的,所謂“義勝利者為治世,利克義者為亂世”,道義戰勝功利的時代為社會安定繁榮的世代,私利戰勝道義的時代是混亂野蠻的世代。荀子還對禮的存在原因做了精彩的分析,他說:“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則不能無求;求而無度量分界,則不能不爭;爭則亂,亂則窮。”人的欲望是天生的,欲望不能滿足就要追求,追求沒有限制就會發生紛爭,紛爭不止社會就會混亂,陷入困境之中?!跋韧鯋浩鋪y也,故制禮義以分之,以養人之欲、給人之求,使欲必不窮乎物,物必不屈于欲,兩者相持而長.是禮之所起也。先代圣王厭惡混亂,制定禮制調養人的欲望,使人能正確處理欲望和物質的關系,兩者保持和諧的狀態,這就是禮存在的原因。社會分工是禮制在個人從事職業上的具體體現,人天生有追求物質利益的欲望,職業體現著獲取利益的能力,而社會物質的總量是固定有限的,欲望越大矛盾越激烈,如果不加以協調控制就會危害社會正常秩序。
(二)合理消費。荀子反對君王過度的奢侈消費,認為奢侈消費是危害社會穩定的,荀子曰:“故知節用裕民,則必有仁義圣良之名,而且有富厚丘山之積矣?!本鞴澕s費用就會控制向百姓征收稅收的欲望、使民眾富裕,自然會得到良好的聲名,而且還會擁有豐富得的積蓄?!懊褙殑t田瘠以穢,田瘠以穢則出實不半”,百姓貧困就不能在土地上多產出糧食;“上雖好取侵奪,猶將寡獲也”,君王即使拼命搜刮百姓也沒有結果。這道出了君主為短期利益搜刮百姓,人民貧窮導致消費不足,進而最終導致君主整體利益受損的道理。平均的生活使人喪失追求更好生活的動力,國家就喪失了對人民的動員能力。荀子強調:“若是,則萬物失宜,事變失應,上失天時,下失地利,中失人和,天下敖然,若燒若焦。”事情不能和諧運行,有應急之事也不能妥善處理,國家也就會處于喪失天時地利人和的混亂狀態。
參考文獻
[1]陳曉龍,崔迎軍.傳統儉德的多維內涵及其當代價值[J].天津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01):第62-67頁.64-7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