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書惠中共新鄭市委黨校 河南新鄭 451150
?
培育法治精神 推進法治建設
王書惠
中共新鄭市委黨校 河南新鄭 451150
【摘要】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取得了空前的成就,確立和鞏固了依法治國基本方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基本形成。而社會主義法治精神層面的建設卻相對薄弱,特別是公民的社會主義法治精神尚未普遍樹立起來。對此,應給予充分的重視,采取相應的有效措施,重視和強化對公民社會主義法治精神的培育,為我國社會主義法治理想目標的實現提供精神支持和內在驅動力。
【關鍵詞】社會主義法治;精神;培育
建國以來,社會主義法治建設跌宕起伏,幾代中國共產黨人在曲折的探索中,以巨大的政治勇氣和理念智慧,逐漸形成了“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的偉大成就,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的實施,必須加快推進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需要更多的群眾更加主動、自覺和積極地參與法治建設,必須使最廣大人民群眾認同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弘揚法治精神,理解現代法治,尊重法治和信仰法治。
依法治國的“法”是什么?法律是如何產生的?法律代表正義、理性,還是代表強權?科學地認識法律,才能從觀念上重視法律在國家政治生活中的重要價值。
法律是國家的產物,是統治階級意志的反映,是統治階級為了實現統治并管理國家的目的,經過一定立法程序,所頒布的基本法律和普通法律,是國家的統治工具。這是馬克思主義法的學說的基本理論。社會主義法律具有巨大的作用,首先它是社會主義國家所制定的。社會主義國家是無產階級專政的國家,它的使命是建立、保護、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的社會關系,消滅一切舊制度和舊的社會關系。其次,社會主義法律反映了工人階級和全體勞動人民的意志,它是依據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而制定的。
法治發展是一個歷史過程,法治的出現需要法制的準備,沒有法制同樣也不會產生法治。法制既不同于法治,又內含于法治,兩者具有邏輯和歷史的一貫性。法治與法制的關系:一是法治是法的統治,依法而治的意思,是動態與靜態的統一,既包含依照法律治理國家的動態過程,也包括法理國家所遵循的各種法律這一靜態規則;而法制則多為靜態的概念,是法律及相關制度的總稱,側重于法的靜態方面;二是作為治理國家的方式,法治的對立面是人治,而法制作為一種制度則是相對于經濟制度、文化制度等來說的;三是法治的前提必須是“良法之治”,既在治理國家中所依據的法律必須是在民主基礎上制定出來的代表大多數人利益和意志的法律。而法制則既包含良法也包含“惡法”;四是法治與民主政治有必然的聯系,法治是民主政治的要求,而法制則同民主政治沒有必然的聯系。可以說,有“法制”未必有“法治”,而有“法治”必有法制。
新中國法治建設從無到有,從否定法治的存在到樹立法治的權威,從法治認識的片面化到法治建設的全面化,堅持和完善馬克思主義法學理論,最終確立了“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基本方略。
(一)社會主義法治概念的提出
新中國成立后,我黨在治理國家的大政方針上處于領導核心的地位,探索和總結了一些成功的方法和經驗。首先摒棄了“人治”思想。建國初期,我們對法治的重要性還是有很清醒的認識的,但由于種種原因及幾千年傳統的“人治”思想的影響,致使在治國的過程中經歷過一些波折,十年“文革”的浩劫使中國法制遭到了徹底的破壞,法律的權威也喪失殆盡。直到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在“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健全社會主義法制”的思想指導下,中國理論界開始了對人治與法治問題的新的大討論,從而真正揭開了正面解釋“法治”的序幕。在這次人治與法治的爭論中,“法治主義”獲得勝利。二是從建設社會主義法制國家到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轉變。建國初期,由于“法治”被認為是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東西而加以回避,所以那時很少使用“法治”一詞,基本上都講“法制”。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學術界對“法治”概念不再進行批判性的解釋,但許多人仍然存有種種顧慮,不敢大膽揭示“法治”的真實內涵,而是采取回避或價值中立的態度。黨和國家的重要文件一般也使用“法制”而非“法治”。1997年黨的十五大勝利召開,大會決議正式將“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寫入黨章,1999年,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通過了新的憲法修正案,將“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載入憲法。徹底宣告幾千年來中國人治和專制社會的瓦解,國家政治發展的道路勘定了“法治”這一科學文明而充滿生氣的目標。
(二)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內涵和特征
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指導下形成的有關法治問題的根本觀點和根本方法,是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法律思想。包含五個方面內容,即:依法治國、執法為民、公平正義、服務大局、黨的領導。核心內容是依法治國。依法治國是我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主體是廣大人民群眾。本質要求是執法為民,執法為民理念是社會主義法治理念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社會主義法治的本質要求,其主要精神內涵是實現、維護、發展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基本價值取向是公平正義,實現社會主義法治和落實依法治國的目標,不但要有完善的法律體系和理論,還要使公平正義的精神和價值通過法的適用和實施,并在司法實踐中得到實現、彰顯和弘揚。重要使命是服務大局,指法治建設要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服務,為保障社會主義的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諧社會建設服務。為創造穩定的社會環境和高效的法治環境服務。根本保證是黨的領導,我們要搞好社會主義民主法治建設,必須明確樹立黨的領導地位,堅信黨能帶領全國人民健康有序地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這五個方面是一個相輔相成、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構成了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完整理論體系。
社會主義法治建設是為了發展社會主義法治文明,保障公民的權利。任何法治建設都是人民群眾在探索中創造的,離開法治建設的主體,法治建設不啻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本。社會主義法治的建立、存在和發展,必須適應社會發展規律、經濟關系的變革,但其直接依據是社會公眾對它的普遍認同、充分信任和堅定信仰。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絕不僅限于制度建設和技術性的“硬件”系統的完備周詳,更要重視精神層面的“軟件”系統的開發,促使社會主義法治精神普遍化、社會化,并深深扎根于人們心中,是社會主義法治的內在要求,是社會主義法治理想目標得以實現的關鍵。
法治精神是一個抽象的概念,而良好的公民法律意識則成為這一概念的具體實踐。公民法律意識的生成,是一種教育過程、理解過程和社會氛圍。在法治建設過程中,公民法律意識的培養應當是一項比較艱巨的任務。
(一)發展和完善社會主義民主,促進社會主義法治精神的生長發育
社會主義民主與社會主義法治是相互依存、相互支持、相互促進的。社會主義民主的本質是人民當家作主,國家的一切權力屬于人民。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是一種自由的、平等的政治,這種特性為各種政見和立法建議的表達和交流、各種政治主體參與決策提供了機會,使制定的社會主義法律制度能真正地反映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實現法出于民。
(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增強公民法律意識
社會主義法治精神屬于上層建筑,它是由經濟基礎決定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和社會主義法治精神的經濟基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內在地蘊涵著自由自主精神、公平正義精神、契約自治精神、平等效率精神、責任規約精神。市場主體在市場經濟的條件下進行經濟活動時,為保證自己的合法權益、規避風險,就必然期待具有至上權威的、明確的法律來規范市場秩序,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信任法律、依賴法律、遵從法律成為其明智且唯一的選擇。
(三)加強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為培育公民法律意識提供道德支持
道德不僅是人們信賴法律的客觀依據,也是人們進行法律活動的動力。社會主義道德通過對社會主義法律所確立的公民的權利和義務的評價,幫助人們認識到其合理性和歷史進步性,認識到遵守法律不僅是公民的法律義務,也是公民的道德義務,人們應該養成正確地行使權利、忠實地積極地履行義務的習慣,并把這一要求作為評判善惡是非的標準,譴責濫用權利的不負責任的行為。
參考文獻
[1]孟德斯鳩.《論法的精神》上冊,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第154頁.
[2]張雪筠.我國法治之路的精神分析[J].山東法學,1999(02).
[3]孫光妍,畢曉棠.法律意識與法治建設.人民日報,2002年8月13日,第10版.
作者簡介
王書惠(1978-)女,河南鄭州人,碩士研究生學歷,現工作于新鄭市委黨校,主要研究方向為人與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