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一欣延安大學 陜西西安 716000
?
城鄉二元結構下教育社會分層功能的失衡
樊一欣
延安大學 陜西西安 716000
【摘要】教育是社會階層流動的重要工具之一,學生尤其是農村學生通過接受教育掌握教育資源來向上流動。但是,在當前城鄉二元的結構下,教育資源在城市和農村分配的不平衡,導致城鄉教育的社會分層功能嚴重失衡。通過教育政策正義性的回歸以及實現偏遠農村的移民搬遷是解決這一問題的根本思路。
【關鍵詞】城鄉二元結構;教育;社會分層
改革開放以來,城市教育相比于農村教育一直是國家教育優先發展的對象,在重點學校、擇校等環境下,農村學生再難以通過教育來實現身份的轉變和社會流動。有調查顯示,受教育程度是影響個人地位的最主要因素。在教育的社會分層功能方面,城市和農村呈現出不均衡的二元結構。
教育的社會分層功能是教育的重要功能之一,人們通過受教育來實現社會層級的流動。學校教育通過制度的安排將來自不同階層的人員安插到相應的社會位置上,而且隨著知識經濟的發展和工業社會的發展,學校教育在促進社會成員的社會流動方面起著更為重要的作用。
(一)由先賦性因素到自致性因素
在過去傳統的自然經濟時代,社會分層的標準主要是家族聲望、門第高低等繼承父輩的先賦性因素而決定,如今教育已經取代先賦性因素并成為社會流動、分層的決定性因素。市場經濟條件下,個人的流動、晉升已然從計劃經濟時代的出身、背景轉而倚重個人的實力,社會成員的自致性因素更為重要。如此一來,通過教育來提升自己進而實現向上流動成為主流,決定社會流動的因素也由先賦性因素到自致性因素。
(二)教育成為向上流動主要方式
建國以來,我國的發展路徑更加的重視工業和城市,農業和農村的發展相對滯后。城市和農村日益分化鴻溝持續加大,加之種種外部因素阻礙,農村人口難以在城市中立足,即使成為城市的貢獻者者也很難融入城市,農民提升社會地位的難度加大。
由此,對農民來說通過教育來實現向上的社會流動,是改變其身份、地位的唯一渠道。對農村孩子來說,教育是融入城市和提升地位的唯一道路選擇。
(一) 教育制度的城市化中心傾向
改革開放以來,以城市教育為中心的發展戰略使農村學生通過教育實現向上社會流動受制于國家政策,教育資源在城鄉之間的分配嚴重失衡。研究表明,重點高中學生的家庭背景存在嚴重的階層分化,私營企業主家庭背景的學生在重點高中生中所占比例為11.79%,明顯高于他們在社會總體中所占的比例,個體工商戶所占比例高出了9.57%,相反,來自農民家庭的學生比例比該階層的社會比例低了44.83個百分點。城市的重點高中因其具備了優質教育資源,毋庸置疑為學生和家長的所青睞,但是高額的擇校費以及農村的薄弱的基礎教育水平使得只有少數農村學生能享受重點學校教育資源。
(二)高等教育大眾化
1999年起連續多年的大規模擴招致使自2000年以來我國高等教育步入大眾化階段,大學生就業形勢日趨嚴峻,其就業率和起薪逐年降低,“大學生蟻族”、“大學生與農民工工資趨同”等現象表明高等教育難以為底層青年實現向上社會流動開辟道路,高等教育的社會流動功能趨于弱化。高等教育大眾化導致文憑的競爭力變弱,高等教育之于農村學生的地位價值下降。農村內部產生“新讀書無用論”之說,正因為進入普通院校難以改變底層地位,直接導致農村家庭對高等教育失去了熱情。
(三) 教育制度改革的市場化
20世紀90年代以來,教育制度改革逐步市場化,學生之間的競爭不只反映在是在學習和能力上,更多的也反映于其所掌握的教育資源、人脈關系等等。同時,個人教育、職業與社會地位的相關性由成熟的勞動力市場決定,但是當前市場機制形式上的平等不但沒有消除農村學生在教育和職業選擇中的不平等,甚至使這種不平等更為加強,農村學生通過教育向上流動的機會也大大降低。
(一)堅持公平教育價值取向
要改變教育社會分層功能的二元結構,其關鍵在于充分發揮政府的再分配功能,從制度上保障教育的公平性。傳統教育制度的設計過程中忽視了不同學生的的學習能力和學習目標,致使教育功能與學生期望不對等。農村學生與城市學生對教育功能的期待不同,他們希望能夠通過教育融入城市并提高自己的社會地位。學校對于農村學生來說應提供兩個方面的幫助,一是為農村學生未來的城市生活提供知識和素養支撐;二是能為成績優異學生提供良好教育實現其社會地位的提升。
(二)試行偏遠農村移民搬遷的新方向
教育對農村學生向上流動的功能越來越弱,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城鄉二元結構導致的教育的二元結構。
我國自2001年正式開展撤點并校,《國務院關于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指出,應“因地制宜調整農村義務教育學校布局。”農村小學和教學點“要在方便學生就近入學的前提下適當合并,在交通不便的地區仍需保留必要的教學點,防止因布局調整造成學生輟學。”許多地方的教育部門在執行中忽略了“方便學生就近入學”的前提,對農村小學開展“一刀切”式的撤點。一些偏遠地區學生上學路途遙遠,安全隱患增加使得其輟學率不斷增高。農民搬遷是解決農村教育問題的新思路,在全國設立試點是可行之道。2011年5月,陜西省啟動陜南移民搬遷工程,計劃用10年時間把居住在地質災害易發區的240萬山區群眾搬遷轉移到安全宜居地帶。工程實施以來取得了重大進展和成效。調查顯示,55.4%和35.5%的移民在搬遷后認為子女教育條件得到極大改善和有所改善。在教育二元結構下,偏遠山區農民搬遷到城鎮有利于子女享受與城鎮學生同等教育資源,再輔之于國家政策的扶持才能在實現教育公平的前提下發揮教育對農村學生向上流動的功能。
參考文獻
[1]陸學藝,等.當代中國社會流動[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187,192.
作者簡介
樊一欣,女,1992年11月,延安大學公共管理學院,行政管理專業研究生,研究方向是公共政策與教育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