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佳木斯市圖書館 付濤
對佳木斯市圖書館征集地方文獻策略的探討
文/佳木斯市圖書館付濤
隨著社會和科技的進步,地方文獻出版發行數量也在大幅度增加,由于地方文獻具有龐雜、零散、不夠系統、缺少連續性等特征,為地方文獻征集工作帶來困難。本文主要就破解征集問題癥結的策略進行了探討和研究。
圖書館;地方文獻;征集策略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和科技水平的迅速提高,地方文獻出版發行數量也在大幅度增加,由于地方文獻具有龐雜、零散、不夠系統、缺少連續性等特征,為地方文獻征集工作帶來困難。圖書館怎樣才能卓有成效地征集到地方文獻,必須要找到破解問題癥結的舉措。我們在實踐探索中,也歸納出了一些切實可行的方法。
圖書館管理者要清晰地方文獻不僅存在文史價值,在促進本區域政治、經濟振興以及社會其他領域的蓬勃發展,鞏固區域社會文明建設上也具有積極意義。如:地方文獻能在地方政府研究規劃社會各項事業的發展戰略時,為其提供各項事業真實的歷史依據和歷史證明。做好征集地方文獻工作,還能夠有效地擴大圖書館社會影響力、提高圖書館的社會地位、擴大圖書館的社會效益,并且起到增加館藏內容,充實館藏文獻資源,進一步推動圖書館完善藏書體系建設的作用。
以前,圖書館對征集地方文獻工作存在認識誤區,地方文獻征集工作沒有被放到合理的高度,只是作為組成圖書館工作的一個單元,其優劣無關圖書館大局。要想盡快改變大家的觀念,提高大家對地方文獻重要性的認識,可以聘請地方文獻研究專家對館員開展培訓,進行形勢與任務教育,使大家對地方文獻征集工作有清楚認識,了解地方文獻無可替代的價值和征集地方文獻的意義。充分認識地方文獻是本區域社會發展程度的象征,做好地方文獻征集工作,并加以開發和利用,圖書館人責無旁貸。
本區域地方政府需要對圖書館征集地方文獻工作給予充分支持,在保障圖書館具有足夠的地方文獻征集專項經費的同時,也要完善地方文獻征集制度,以及建立健全地方文獻呈繳本規則,通過行政措施確保地方文獻征集工作持續、順利開展。如:政府可以采取年度評比獎勵的辦法,對在地方文獻呈繳行動中,表現突出的部門或個人予以獎勵,以促進和調動大家的積極性。
地方文獻是能夠記錄某行政區域知識的一切載體,能反映本區域整體或局部狀況,其內容表述具有區域相關性,因而可供收集的地方文獻范圍很大,圖書館應以“力爭全面、確保系統、突出重點”為標準,根據本地域實際情況,制定出合理的地方文獻征集規劃、方案和措施,確定核心藏書體系,形成鮮明的地方文獻館藏特色。如:對地方志、家譜、年鑒、文史及各類統計資料等要重點收藏。
圖書館應該主動上門與地方文獻編撰機構或個人積極溝通,解釋征集地方文獻的目的,以便就地方文獻征集工作達成共識。圖書館還要向社會廣泛宣傳地方文獻收集、利用的重要意義,通過舉辦地方文獻知識講座、散發宣傳單等方式,借助媒體和新媒體的宣傳平臺,利用微信、微博等現代傳播工具,積極向社會普及地方文獻知識,推介地方文獻館藏,對捐贈地方文獻人員予以表彰,以吸引更多的社會力量共同關注地方文獻征集工作。
征集地方文獻,人是關鍵的因素,因此我們應重視發揮人的作用,選擇一批有熱情、懂業務的人員,建立一支高素質、有責任心的專、兼職征集團隊,是做好工作的基礎。地方文獻涉及內容廣泛,征集人員不僅要具備專業技能,還要涉獵相關學科知識,掌握溝通技巧,才能應對各種各樣的情況,合理高效地征集到地方文獻資源。 圖書館要為征集人員創造提高學習知識技能的良好環境,鼓勵他們參加學術活動和業務培訓,通過接受多種形式教育,拓寬視野,增長才干,提升業務水平,確保持續不斷地完成地方文獻征集工作。
圖書館征集地方文獻,不是簡單收藏地方史料,更需抓住地方文獻“資政、勵志、存史”三個方面的職能,開展讓社會滿意的地方文獻服務工作,從而獲取大眾對征集地方文獻的鼎力支持,達到以服務促進征集,以征集推動服務的效果。因此要充分發揮館藏地方文獻資源優勢,不但采用地方文獻專題服務、舉辦地方文獻展覽等常規服務方式,還可利用數字、網絡等服務手段在圖書館廣泛應用的時機,提供網絡檢索、閱讀、影音等現代型服務,創新地方文獻服務模式會使征集工作更加便捷。
總之,地方文獻因為具有濃郁的行政區域特點,是本地公共圖書館獨具特色的館藏。它記載著本地區發生的社會、自然以及人文活動狀況,能夠映射出當地政治、經濟、文化、科技等方面地基本輪廓和傳承脈絡,對于研究區域整體狀態,具有極強的實用價值以及歷史價值。因此,圖書館要下狠工夫,花大力氣,切實做好地方文獻征集工作,為本地區的發展建設貢獻力量。
[1]章小芳.縣級圖書館地方文獻收集探析[J].圖書館建設,2010(4):62-64.
[2]郭玉富.淺談地方文獻的收集與整理[J].內蒙古科技與經濟,2010(18):117.
[3]陳亞娜.地方文獻資料的收集整理與利用[J].河南科技,2009(10):15-16.
[4]王海波.張玉輝.淺議地方文獻的收集整理與開發利用[J].圖書情報通訊,2010(1):3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