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文臻浙江財經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
當代中國人的精神世界及其重建
江文臻
浙江財經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摘要】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經濟得到了飛速的發展,人們的生活質量也越來越高,與此同時,人們的精神世界也發生了極大的改變,在多元價值的沖擊下,人們的精神世界出現了功利化、物質化的傾向,在這種情況下,加強當代中國人的精神世界重現顯得十分重要,本文對此進行深入分析。
【關鍵詞】中國人;精神世界;重建
改革開放以后,隨著社會經濟的多元化發展,人們的精神世界也呈現多元化狀態,特別是在網絡文化、西方觀念的沖擊下,人們精神世界逐漸呈現出功利化、物質化的趨向,面對這種現象,只有深入了解中國人精神世界變化的原因,全面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加強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才能更好地重建中國人精神世界。
(一)改革開放前的中國人精神世界。在19世紀中葉前期,封建統治者為了維護自己的政權,將儒家的思想當作是治理國家的核心,因此,在中國人的精神世界中中國傳統文化占據主導地位。在19世紀中葉到1978年這一時期,中國社會處于一個動蕩的環境,西方世界的文明、發達的科技對中國社會造成了極大的沖擊,同時西方世界的自由、現代文明精神對中國先進知識分子的精神造成很大影響,他們批評舊思想、舊社會,反對舊宗教,反傳統浪潮的興起,使得中國人的精神世界被摧毀。
(二)改革開放后的中國人精神世界。改革開放以后,國門打開,中西文化交流越來越頻繁,西方的各種價值觀傳播到中國社會,中國一些傳統觀念受到質疑,而新的價值觀念仍未成立,使得中國社會呈現出價值主體多元化、價值觀念多元化的趨勢。同時,在改革開放的帶動下,中國經濟發展十分迅速,人們的物質生活質量越來越高,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等開始呈現,有的人開始崇拜金錢,認為“有錢無所不能”,注重物質財富的積累,忽視了精神世界的塑造,文化知識和精神素養不足,成為了物質的奴隸。
(三)中國人精神世界改變的原因。當代中國人精神世界改變的主要原因在于:(1)傳統文化斷裂,在社會轉型階段,很多人沒有擺正中華傳統文化的地位,中國近代知識分子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全盤否定,使得傳統文化的根基被徹底摧毀,而新文化、新道德未形成,造成人們精神無家可歸。(2)核心價值缺失,由于改革開放初期,社會核心價值的缺失,使得人們的精神世界呈現魚龍混雜的局面,一方面有積極進取、樂于奉獻的價值觀,另一方面也有享樂主義、虛無主義的滲透。
中國當代社會發生了極大的改變,而這種改變必然會改變人們的生活、行為方式,同時還會對人們的精神世界造成極大的影響,有的人無法適應新社會變革及新的環境,從而在精神上感到迷惘;有的人對異常的思想文化沒有警惕,在精神上出現迷惑;還有的人無法適應多元價值觀,在認知上存在偏差。在這種情況下,就需要充分認識社會主義價值觀,通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來解決中國人的精神世界問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堅持了馬克思主義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通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建設,對外能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提高國家文化的國際競爭力;對內能提高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吸引力,能促進社會思潮建設。
(一)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一個結構嚴謹、層次清晰的全新價值體系,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民族精神、時代精神、社會主義榮辱觀是十分重要的組成部分,面對中國人精神世界存在的各種問題,中國人思想存在的缺陷,要想保證當代中國人健康精神世界的重建,必須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推進,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滲透在中國人的日常生活中,加強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宣傳,讓廣大人民群眾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廣大人民群眾是社會的創造者,在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時,應該體現出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要將人的自由發展、全面發展當做社會改革的最終目標,這樣才能避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邊緣化的現象,才能保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人心。
(二)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品質使得我國推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勢在必行,同時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還要朝著中國向度、世界向度的雙重方向發展,一方面要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指導思想,從中國的實際情況出發,結合國際局勢,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進行深入研究,用馬克思主義原理對中國社會實踐進行指導,同時用中國實踐經驗豐富馬克思主義理論,從而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豐富中國人精神世界,避免馬克思主義淪為僵硬的教條。對于當代中國,必須把握好時代特征,堅持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在踐行馬克思中國化的道路上實現與時俱進,從而更好的指明中國人精神世界發展方向。
(三)引導全民共同價值觀深入人心。對于當代中國人的精神世界問題,必須從構建全民共同價值觀入手,也就是要從價值取向、思維方向、道德情操、精神狀態等出發,提升現實生活中人民群眾的呼聲,在社會主義榮辱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導下,堅持能力本位、和諧共生、公共利益、創造價值,從根本上解決中國人精神世界問題。在時代的呼吁下,中國社會發展急需能力本位、和諧共生、公共利益、創造價值的精神,這些精神蘊含著對人的精神世界負面因素的批判,如能力為本代表著當金錢、人情、關系和能績存在沖突時,應該以能績為準則。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人的精神狀態發生了極大的改變,一些假、惡、丑的思想趁機滲透人們思想,對社會和諧發展造成一定影響,在這種情況下,必須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指導下,加強當代中國人的精神世界重建,以此來推進中國社會的和諧進步。
參考文獻
[1]王海濱.面向“中國問題”的人學研究——重建當代中國人的精神世界[J].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2014(10):53-55.
[2]賴怡靜.改革開放后中國人的精神世界及其重建[J].科教文匯旬刊,2012(21):195-196.
[3]孟獻麗.當代中國價值觀與中國人精神生活的重建[J].探索,2016(02):132-133.
作者簡介
江文臻(1993-),女,漢族,江西上饒人,法學碩士,單位:浙江財經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專業,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中國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