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 慧根河市烏蘭牧騎 內蒙古呼倫貝爾根河 022350
?
試論鄂溫克族民間舞蹈音樂的狩獵文化特征
方 慧
根河市烏蘭牧騎 內蒙古呼倫貝爾根河 022350
【摘要】我國的鄂溫克族主要生活在內蒙古和黑龍江兩省區,是我國少數民族中重要的游牧民族,由此也造就了鄂溫克族獨特的民族文化特征。由于鄂溫克族早期主要以狩獵為生,狩獵文化作為鄂溫克族的傳統文化,能夠充分的表現出鄂溫克族歷史文化發展。文章通過對鄂溫克族民間舞蹈音樂的分析,從而充分的反應出鄂溫克族特有的狩獵文化特征,對于研究狩獵部落文化具有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鄂溫克族;民間舞蹈音樂;狩獵文化
鄂溫克族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舞蹈的種類較多,都具有獨特的風格,一般都熱衷于舞步簡單、生動活潑的集體舞,這與其民族文化有直接的關系。民間舞蹈音樂最能夠反應出一個民族的文化特性,鄂溫克族人民會通過舞蹈來表達對生活生產的熱愛,其中的愛達哈喜楞舞、巴勒那德舞、聶那肯舞等,都是反應原始狩獵生活的舞蹈,通過這些舞蹈的表演,能夠充分的展現鄂溫克族的狩獵文化。這些民間舞蹈是鄂溫克族人民在長期的生產生活過程中形成的一種獨特的藝術形式,是對狩獵生活的一種美好紀念。狩獵文化是鄂溫克族獨有的文化特性,通過民間舞蹈這種藝術形式能夠充分的表達出鄂溫克族人民對狩獵部落的感情,所以在鄂溫克族民間舞蹈音樂中具有濃烈的狩獵文化特征。
鄂溫克族民間舞蹈音樂的創作靈感大多來源于生活生產中的情景,將對生活的熱愛通過舞蹈的形式表達出來,由于鄂溫克族是以狩獵為生,所以在民間舞蹈音樂中充滿了狩獵文化的特征。從音樂形態的表現形式來看,可以將民間舞蹈分為呼號型和歌唱型兩種類型。呼號型民間舞蹈與鄂溫克族的狩獵生活緊密相連,在舞蹈的表現形式中,可以感受到濃烈的狩獵氛圍,所用的舞蹈元素中大多比較質樸。在舞蹈創作中,呼號聲、拍手聲、跺地聲以及人們的歡笑聲都是重要的舞蹈元素,其節奏比較鮮明,力度的強弱以及速度的快慢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從而具有獨特的舞蹈韻律。呼號型舞蹈對人的感官會造成非常震撼的沖擊力,其舞蹈元素中大多是鄂溫克族人民在生產生活中的真實形態,具有非常原始的特色,這也是其表現狩獵文化特征最直接的形式。歌唱型的民間舞蹈由于加入了歌詞,所以在音樂旋律方面表現的更加明顯,在現代的鄂溫克族民間舞蹈中還加入了器樂的伴奏,藝術特色有了進一步的升華。由于受到原始狩獵文化的影響,所以鄂溫克族的民間舞蹈音樂也具有濃厚的狩獵文化氛圍。不論是帶著原始呼號聲的愛達哈喜楞(公野豬搏斗)舞、巴勒那徳舞(跳虎)、聶那肯舞(犬斗舞),反映近現代用獵槍打獵的狩獵舞,節日慶典的奴克該勒舞,還是圍著篝火邊唱邊跳的伊堪舞,都帶有鮮明的狩獵文化特征。
鄂溫克族的人口較少,其語言文化比較特殊,有本民族的語言,但是沒有本民族的文字,所以其傳統文化的發展主要是依據口頭傳承。在這種文化背景下,作為鄂溫克族的民間舞蹈音樂承擔了艱巨的使命,在舞蹈中所承載的狩獵文化在實用功能以及教育功能方面要大于娛樂功能,所以說民間舞蹈音樂是鄂溫克族傳承狩獵文化的一種重要途徑。通過舞蹈的表現形式,其中蘊含了鄂溫克族人民對古老文化的全部寄托,所以民間舞蹈音樂中都具有特殊的文化內涵。
從目前的流布范圍來看,鄂溫克族游獵舞蹈不僅流傳于敖魯古雅鄂溫克民族鄉這樣“最后的狩獵部落”之中,而且還廣泛地流傳于已長期告別狩獵生活,習慣了農業和畜牧業的農區、牧區。從舞蹈動作等方面來看,阿罕拜舞、奴克該勒舞等節日慶典舞已經融入了很多近現代的生活內容,但是其音樂內涵與舞蹈內容仍然傳遞著古老狩獵民族的文化基因。在與多位鄂溫克族朋友的交往中,筆者深切地感受到狩獵文化對于鄂溫克人的影響之深,感受到鄂溫克人對大自然那種無以言盡的熱愛和深厚情感。無論是鄂溫克族的哪一個分支,也不論他們現在從事馴鹿飼養業、牧業、農業還是遠在他鄉,抑或融入城市,狩獵歌舞和狩獵文化都承載著他們最原始的民族記憶,是他們的民族文化之根,是鄂溫克族具有標志性特征的“文化符號”。
游獵舞是鄂溫克族民間舞蹈的代表,在舞蹈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為其歷史比較久遠,從呼號型的游獵舞中就可以看出,無論是在內容還是表現形式方面,都是對原始狩獵生活的真實寫照,能夠明確的展現出狩獵生活中的各種情景,所以其是原始狩獵文化的一種傳承方式。在經過后期的藝術加工后,形成了歌唱型的舞蹈,在舞蹈元素中加入了音樂,在藝術形式上更加的生動活潑,能夠賦予原始狩獵生活更加豐富的內涵和思想,在表現手法上更加成熟。
對于世界上大多數民族來說,其初始、古老的藝術形態通常都是歌舞一體的樂舞形式,發展到一定的歷史階段才會出現歌與舞的分化。從這個角度來考察,游獵舞應該是鄂溫克族最古老的藝術形式,其淵源最為久遠,這一點從其表現的內容主要集中于狩獵生活即可得到印證。尼瑪罕(以及禮儀舞、節日慶典舞等)的產生應該晚于游獵舞,其完整而曲折的故事情節、深刻的思想內涵和宏大的敘事風格,使其在傳承本民族歷史文化和教化方面的功能已遠遠超過原始游獵舞,具有中古音樂文化承前啟后的階段性特點。也就是說,在鄂溫克族音樂歷史上,反映狩獵生活的游獵舞、帶有說唱和敘事特點的尼瑪罕和具有山歌、小調性質的扎恩達拉嘎,這三種藝術形式雖然長期并存,但卻是先后產生并“各領風騷數百年”。
游獵舞可以作為鄂溫克族民間舞蹈的代表,從原始的狩獵生活開始傳承至今,仍然具有優秀的表現力,這是因為在游獵舞中凝聚了深厚的狩獵文化的精華,是體現鄂溫克族精神的一種文化寄托。鄂溫克族的民間舞蹈是對原始狩獵生活的真實寫照,所以在舞蹈表現形式上,能夠充分的感受到狩獵文化的內涵,這是一種民族文化的傳承與發展。經過漫長的歲月洗禮,在鄂溫克族民間舞蹈中也融合了新的元素,但是無論怎樣都無法改變其狩獵文化的特征。
參考文獻
[1]苗金海.鄂溫克族民間舞蹈音樂形態特征探析[J].舞蹈,2013-07-01.
[2]烏日利戈.文化整體論視野下的鄂溫克族伊堪舞[J].呼倫貝爾學院學報,2013-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