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庭庭

“老師,你把整座山,都變成我們淑莉的啦!”羅幸·瓦旦笑著說。“這座山本來就是你們的呀,那是心靈所有權!”我回答。
來到臺灣苗栗縣南莊鄉東河村,再往山里走,映入眼簾的是被泰雅族人稱作Raisinay的大片峻峭石壁。每天早晨,從東方升起的第一道曙光,照射到苗栗人稱為“母親山”的加里山,然后沿著石壁一路往西游移;石壁的正對面,就是石壁染織工藝園區,也是“太陽有腳”的品牌基地。
嫁入部落的農家女兒
深邃的眼睛、黝黑的肌膚,“太陽有腳”創辦人林淑莉從小常被誤認為臺灣原住民,但她實際上是個不折不扣的閩南農家女孩。用雙手拼生計的生存之道與勤儉質樸的家族性格,從小便深植林淑莉心中。長大后考進復興美工,林淑莉開始關注原住民的文化習俗。經常背著一只包在部落游走的她,深深著迷于原住民特有的真誠與熱情。1986年,適逢賽夏族矮靈祭的十年大祭,林淑莉來到南莊鄉,意外結識一位熱情幽默的泰雅族青年羅幸·瓦旦,這個像原住民的漢家女,嫁進了南莊的泰雅部落。
原本就熱愛設計的林淑莉也開始愛上染織。對沒有文字的原住民來說,傳統染織工藝就是族群歷史文化的記錄語言。在泰雅族的傳統文化里,織布技藝象征了泰雅婦女的品德才能與社會地位,熟諳織布的女子才能接受紋面、具備婚嫁資格。林淑莉向部落長輩取經學藝,還接下東河小區發展協會的理事長一職,肩負起傳承技藝的使命,也提供了部落婦女就業的機會。
傳統創新的繽紛旅程
2004年,艾莉臺風襲擊臺灣,山區受重創,許多餐館、民宿紛紛關閉,但性格堅韌的林淑莉卻決定將原本的染織工坊擴大規模,結合民宿、植物園等空間,整合為保留完整泰雅風貌的“石壁染織工藝園區”。
園區設有導覽,游客可以親自體驗染織工藝過程,還有DIY工藝教室。而為了讓來到石壁的訪客能安心欣賞自然美景,園區設置了“石壁彩虹民宿”,萃取傳統泰雅染織與石壁自然環境的代表色調,以薯榔、甜柿、芭蕉、櫻花、小米、桐花六種色彩布置主題住房,柔軟溫和的視覺空間,傳遞著泰雅人熱情好客的性格。而環繞四周的天然植物園,則種植了苧麻、姜黃、藍草、薯榔等染織原料植物,置身其間,深深體會到泰雅人尊敬自然、愛惜土地的美好傳統。
以纖維植物苧麻作為織料,以紅根仔草、姜黃、薯榔等天然植物為染料,林淑莉保留了傳統泰雅染織工藝的風貌,融入美學巧思,結合都市人的審美眼光,造就了多變而雅致的風格。圍巾、桌布、筆記本套……石壁染織的產品開始受到關注,獲得文人雅士青睞,也贏得許多文創獎項與補助,但一路走來也并不順暢。
石壁染織到太陽有腳
2013年,石壁染織工坊獲選為苗栗縣“文創耕苗”項目廠商,林淑莉在上了我的課之后開始深思,如何將部落的文化公共資產與自己的品牌發展加以區分?如何不只是吸引游客上門,還能將自己的產品理念推廣出去?一封來自美國一位教授的贊賞與代理合作邀約函,更加強了她要讓品牌走出部落、走向國際的決心。“石壁染織”的名號就保留給園區與部落使用,她要另創格局更為寬廣的產品品牌。
于是我們共同開始了品牌脫胎之旅。我發現,泰雅染織常見的多半是菱形紋“祖靈的眼睛”,而林淑莉卻有一系列以“行走的太陽”紋飾衍生的產品,正好呼應自家對面那塊廣闊石壁上、日日可見晨光移動的清亮軌跡。于是,我建議將此圖紋轉化為品牌圖騰,以林淑莉個人創作風格為主的產品品牌就喚作“太陽有腳”(WalkingSun),既貼切詮釋了林淑莉的人生經歷與樂天個性,也傳承延伸了泰雅文化,更是世界各民族都能領會的意象符號!
珍視自然環境,將部落傳說與現代美學在經緯中織梭,“太陽有腳”一步步把原山的色彩染映成都會時尚,成為臺灣原住民文創品牌的典范。
文創商品走進衣食住行,將美學與文化點滴滲透,可以是披肩、可以是背包、可以是寢具,可以是思念的托告、時髦的符號、偷閑的妙招……文創的可貴之處,就在于文化的跨界想象與重組,穿越時間、跨越民族、超越國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