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長偉+朱煒成+王曄立


摘 要:該文通過對定西市2010年到2014年全面小康進程的分析,指出定西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面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解決對策。
關鍵詞:定西市;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問題與對策
中圖分類號 F120.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6)19-0022-02
Abstract: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Dingxi City from 2010 to 2014 in building a moderately prosperous society, the result pointed out the problems of Dingxi City to build a moderately prosperous society in an all-round way, then proposed appropriate countermeasures.
Key words:Dingxi City;Building in an all-round way;Moderately prosperous society;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定西市位于甘肅省中部,屬于黃土丘陵溝壑區,所轄六縣一區均為國家級貧困縣,歷史上以“苦瘠甲于天下”而聞名。2014年定西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實現程度僅為63.06%,與全國、西部地區、全省相比差距明顯。
1 進程分析
根據2013年國家統計局修訂的指標新體系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統計監測方案》要求,分別從經濟發展、民主法制、文化建設、人民生活、資源環境等5個方面39項指標對定西市2010-2015年全面小康狀況進行了監測[7](表1)。
1.1 總體水平 由表1可見,2014年定西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小康指數為63.06%,高于2010年9.63個百分點,年均增長2.41個百分點。從分縣區來看,2010年及2014年各縣區排名不變,由高到低分別是安定區>隴西縣>臨洮縣>通渭縣>渭源縣>岷縣>漳縣,5a間7縣(區)中小康指數增長最快的是岷縣,提高了10.41個百分點,增速最慢的是漳縣,增加了9.38個百分點,最高的安定區和最低的漳縣在5a間的差距由9.32個百分點增加到9.57個百分點,變化不大。可見7縣區的整體小康水平均較低。
1.2 五個方面指數分析 從2014年7縣區的5大方面指數來看,民主法治和人民生活的實現程度較高,基本都在70%以上,排在其次的是資源環境的實現程度,除漳縣最低外,其余均在60%~70%之間,經濟發展和文化建設的實現程度較低,均沒有超過60%,經濟發展的實現程度尤為低,有幾個縣沒有超過50%,通渭縣、岷縣和渭源縣的經濟發展指數分別為41.87%、42.66%及43.75%。
2 定西小康建設面臨的問題
從上述分析可見,2020年定西市欲與全國、全省同步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任務十分艱巨。對照全省全國全面完成小康社會完成情況來看,2014年定西市全面小康社會建設進程明顯滯后,實現程度離目標相差37個百分點,在5大類39項指標中,實現程度在100%的指標只有10項,實現程度在80%~90%的指標也僅有5項,其余指標均低于80%[7]。深刻剖析定西市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監測指標,可以發現定西小康建設面臨以下的問題。
2.1 經濟發展滯后 經濟實力是加快推進小康建設進程的重要物質基礎。定西市最大的問題是經濟發展滯后,2014年全市實現生產總值267.94億元,僅占全省比重的3.91%,全市完成工業增加值42.41億元,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僅為15.83%,工業發展滯后是導致定西經濟發展滯后的主要原因。在經濟發展的9項指標中,2014年定西市人均GDP現價為10 470元,按2010年不變價計算為8 691元,離目標值57 000元還相差48 309元,只實現了全面建成小康人均GDP目標值的14.98%。
2.2 居民生活水平不高 2014年定西市城鄉居民收入為8 046元,離全面建成小康目標值25 000元還有17 840元的差距,離目標值的實現還差71.36%。同時由于定西市農業人口多、經濟基礎差、貧困人口多,農民生產經營性收入增長緩慢,導致城鄉居民收入比值大,2014年城鄉居民收入比為3.74,與小康≤2.80的標準差距很大。
2.3 文化產業增加值總量偏小 由于定西市文化產業規模小、缺乏龍頭帶動和品牌創新,文化產業增加值增長緩慢。2014年文化及相關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僅為1.53%,與小康≥5%的目標差距很大。
2.4 環境質量改善任務艱巨 由于定西市近年來工業發展速度較快,新增工業企業多以高耗能產業為主,節能降耗任務較重。2014年定西市環境質量指數為77.89,比2013年下降了8.99個百分點,地表水達標率和城市建成區綠化覆蓋率較2013年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3 推進定西市小康社會建設的對策
3.1 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努力做大經濟總量 一要按照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新的目標要求,注重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二要圍繞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總體目標,加快農牧業產業化進程。三要堅持工業強市戰略不動搖,努力提升資源型產業層次和水平,推進產業延伸和產業升級。四要拓展鞏固提升商貿流通、交通運輸等傳統服務業的層次和水平,突出發展金融、信息、文化旅游等現代服務業,逐步提高新興服務業比重。主要依托各自優勢,開發各具特色的支柱產業,構建成全市的3個發展平臺。按照城鄉協調、工業強市的思路和政府引導、企業運作、中介參與的機制,結合產業布局和小城鎮建設,合理規劃建設好臨洮非公有制經濟園區、隴西文峰工業園區、岷縣工業園區、安定區工業園區和南川工業園區,發揮園區聚集效應和輻射功能,做大做強一批農產品加工企業,創立一批名優品牌,推進農業產業化[4]。
3.2 注重改善民生,提高城鄉居民收入水平 繼續完善城鄉居民收入持續增長機制,充分挖掘工資性收入、經營性收入、財產性收入、轉移性收入的增長潛力,緊盯城鄉居民收入增長目標不放松;深入開展“雙聯富民”行動,加快推進“下山入川”工程,按照精準扶貧要求,加大產業扶貧和整村推進力度,拓寬發展空間,增加收入。在提高城鄉居民收入的同時,注重縮小城鄉居民收入差距。
3.3 挖掘特色文化產業,增強文化整體實力 立足豐富的歷史、人文、自然等資源,加快構建現代文化產業體系和文化市場,大力發展骨干文化企業和創意文化產業,培育新型文化業態。通過挖掘、保護、發展老字號民間特色傳統技藝,促進文化遺產資源向特色文化產品轉化,形成一批有影響力的文化知名品牌。鼓勵引導文化產業與現代工業、農業、科技、信息等產業融合發展,提高文化產業發展水平,增強文化整體實力。
3.4 發展循環經濟,改善生態環境 一是加大技術創新力度,著力構建循環型產業鏈,大力開展資源綜合利用,減少廢棄物排放量,提高資源綜合開發和回收利用。二是努力轉變發展方式,降低能源剛性需求;三是強化節能減排監測調控,確保全面完成節能減排任務;四是著力改善生態資源環境,提高環境承載能力。
參考文獻
[1]杜心靈,趙彥云.小康社會的指標體系和綜合評價[J].統計與決策,2007(06).
[2]宋林飛.中國小康社會指標體系及其評估[J].南京社會科學,2010(01).
[3]劉峰.定西貧困地區發展的現狀、問題及對策建議[J].高等函授學報,2011(12).
[4]丁壽亭,陳學平.西部地區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難點及對策—對定西市建設小康社會實證分析[J].社會縱橫,2004(04).
[5]王曄立.甘肅省全面小康建設進程與對策分析[J].高師學報,2004(9).
[6]李彥瑾.定西市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路徑探索[D].蘭州大學,2014.
[7]中國·甘肅統計信息網站: http://www.gstj.gov.cn/w/Default.html.
[8] 胡伯項,張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發展模式的理論探討[J].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08,01.
(責編:徐煥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