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志強+嚴云+陳丹
摘 要:該文介紹了慈溪市打造科技型現代農業開發區的做法及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對策,為打造科技型現代農業開發區提供理論依據和決策參考。
關鍵詞:慈溪;科技現狀;農業開發區;對策
中圖分類號 F32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6)19-0024-03
Abstract:Based on Cixi modern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zone innovation introduction, cultivation, innovation activities such as research, visits, and shortcomings of main practice in-depth study of technology innovation in the development zone, and puts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providing a theoretical basis and decision-making reference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o build a modern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zone.
Key words:Cixi;Science and technology situation;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zone;Countermeasure
慈溪市現代農業開發區成立于2009年,規劃面積0.7萬hm2,已經納入寧波慈溪國家農業科技園區的核心區,并引入了泰國正大集團等19家國內外大型企業相繼入駐,水稻、蔬菜、蛋雞、奶牛、瓜果、牧草等產業布局逐步形成,已成為慈溪市重要的糧食保障和蔬菜供應基地。但是,由于開發區是近幾年圍墾形成的鹽堿地,特色農業產業及精品農業尚未出現,土壤制約、企業科技實力、產業布局不夠優化等因素逐漸成為開發區進一步發展的阻礙。
目前,開發區入駐企業19家,各入駐企業成立以來,共計承擔科技項目10多項,涉及國家、寧波、慈溪等多個層次和新品種引進、土壤改良、高產栽培、自動化技術研發等多個領域。
1 園區科技創新活動主要做法
1.1 “激活動力”加快搭建農業科技創新平臺 一是優化創業基地發展環境。開發區管委會積極布局規模化水稻、特色蔬菜、蛋雞、奶牛等種植養殖產業和工廠化食用菌生產、農產品加工、研發培訓等延伸產業,為科技團隊入駐參與創建搭建產業平臺。二是加強科技項目對接交流。針對入駐企業生產過程中遇到的鹽堿土壤改良、耐鹽作物篩選、夏季高溫育苗等難題,由開發區管委會牽頭,赴浙江大學、浙江農林大學、寧波市農科院等科研院校開展科技對接,邀請專家來園區實地指導,開展技術指導與培訓。截至目前,已促成寧波農科院精品西甜瓜團隊、浙江大學畜禽健康養殖技術團隊、浙江萬里學院藥用植物栽培與品種改良團隊等3支特派員團隊常年入駐基地開展創業創新。
1.2 “形成合力”有效促成農業科技成果轉化 一是建立三方聯動機制。以科技為紐帶,按照“構筑大平臺、凝聚大團隊、承擔大項目、培育大成果、實現大轉化”要求,建立“企業—管委會—科研院校”三方聯動機制,拓展溝通交流渠道,匯聚學科、技術、人才優勢,主動收集雙方意向與需求,為優秀農業科技成果在企業轉化牽線搭橋。二是加大先進技術培訓力度。邀請科研院所專家定期或不定期對接企業,就新型農業生產技術、生態養殖技術、農業高新裝備應用等開展田間指導。同時,針對企業主、管理人員和專業技術人員開展形式多樣的知識培訓和業務學習,組織入駐企業負責人參觀西安楊凌農高會及嘉興、蘇州、上海孫橋等地優秀農業園區,引導企業大力發展科技農業。三是創新成果轉化方式。通過創新科技成果轉化方式,吸納各方社會技術、資本、人才,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引導科技團隊直接或間接到園區創業,加快優秀科技成果落地轉化。目前已有寧農高科13.33hm2瓜菜種苗繁育等多個農業高科技項目在園區落地。
1.3 “凝聚智力”積極構建農業科技人才隊伍 一是為科技創新借力。通過對接,園區與浙江大學等10余所大專院校科研院所建立長期合作關系,組建科技人才“專家庫”,目前已有浙江大學、寧波農科院等一批國內高級農業專家長期入駐園區開展科技創新服務。二是為服務提升助力。注重引進農業方面的專業技術和管理人才,針對企業產業規劃、土壤改良、作物病蟲害、農業物聯網及農產品質量追溯等開展研究,為企業提供有效農業信息和技術服務。三是為企業發展蓄力。搭建大學生與企業就業信息對接平臺,協助企業引進優秀大、中專涉農畢業生,并積極協調落實相關人才政策,幫助企業留住人才,為企業發展蓄力。截至目前,入駐企業共引進各類優秀大學畢業生80余名,其中博士2名;累計獲得各項人才政策扶持19人次。
2 園區科技創新活動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
2.1 存在的問題 一是科研投入少。從現有規模企業調查顯示,入駐企業真正有較大研發投入的企業僅3家,占11%,其他企業均處于產業布局與開發階段,且有研發投入的3家企業其實際研發經費遠遠達不到企業銷售收入的4%,即使有研發投入的企業其研發費用最多約占銷售收入的2%左右。二是涉農人才少。在被調查的企業中,技術創新人員總數只占全部員工的不到5%。從職稱結構來看,高、中、初級職稱比例為1∶2∶14,與國際上合理的職稱比例1∶3∶6相差較大。企業大專以上學歷約占企業職工總數的7%左右,2015年企業科研人員的比重僅為3%左右,這也是影響企業科研投入規模的重要因素。三是承擔項目少。園區入駐企業、合作社和家庭農場38家,但承擔市級以上項目的企業只有4家,占比只有10%。有項目承擔的企業對項目實施比較積極,而沒有申報科技項目的企業對科技項目知之甚少,造成兩極分化現象嚴重。
2.2 原因分析 一是內部因素。部分主體創新意識不夠強,對現代農業產業發展與科技創新的關系還未認識到位,對開展技術創新存在抵觸心理。同時,近年來,農業人才不足、勞動力成本上升,根據調研,目前在涉農企業就業的勞動力大多數在55~65歲之間,涉農專業大中專畢業生從事農業工作的意愿不高;從事水稻、蔬菜、水果、花卉種植的簡單勞動力日工資達200~300元左右,日益上漲的勞動力成本壓縮了工商資本投資農業的利潤空間。二是外部因素。開發區政策引導力度還不夠強,導致企業投入積極性不高,相應的當地產業政策配套不到位。同時,政策性農業保險門檻較高,保費高、起賠要求高,難以賠付等現象依然存在。另外,雖然開發區對農業基礎設施的投入逐漸增加,但由于開發區范圍廣、項目不集中等因素,導致基礎設施建設仍顯不足,園區規劃道路硬化率不足30%。
3 加快科技創新驅動機制形成的對策
3.1 營造經營開展創新活動環境 一是加快基礎設施配套建設,打造“高標準”農業園區。充分利用農業綜合開發、農田水利、節水灌溉、土地整理、智慧農業等項目,加強園區排灌設施、機耕道路、電網、水網、通訊等基礎設施建設,保障園區道路通暢、排灌方便、用電保障、用水便利、信息通暢,進一步改善園區生產條件和防災減災能力,力爭形成與“一流農業園區”相匹配的“高標準”基礎設施環境。二是創新發展保障體制機制,打造產業轉型升級新引擎。制定和出臺促進生產性服務業創新發展的政策,將發展品牌農業作為扶持重點之一,增加專項資金,加大扶持力度,特別是對于品牌的創建和開發、涉農商標注冊等重點給予扶持和獎勵。三是深入探索一二三產融合發展路徑,打造“六次產業”發展樣板。首先要加快縱向延伸產業鏈條,通過以企引企、科技對接等方式,廣泛對接引進種子種苗等產業鏈前端產業,并加快食品加工、稻米蔬菜等精深加工產業的建設。其次,要加快橫向拓展產業內涵,加快完成園區休閑農業規劃,整合農業資源和自然資源,布局休閑農業、休閑旅游度假等,探索建設休閑觀光和生態旅游“沿海線”。再次,并加快科技服務、電子商務等新型業態布局,積極探索農業一、二、三產融合發展,努力打造“六次產業化”綜合發展模式。
3.2 搭建經營主體開展創新活動平臺 一是搭建平臺完善服務體系。加快國家級科技特派員創業基地建設工作,鼓勵企業創建高新技術企業、重點實驗室等科技平臺,著力打造區域性食品加工研發高地。加大對鹽堿土壤改良、食品研發、農業裝備制造等領域的投入、研發力度,鼓勵技術創新及成果轉化。二是理順服務機制、健全服務隊伍。借助各級農業大學、農科院、農技推廣部門的力量,形成園區農業生產與質量監管的“常規部隊”和“強化部隊”。積極創造人才留得住的創業工作氛圍,為園區產業發展提供可靠的人才支撐。三是引才育才機制健全。探索建立科技創新、人才扶持專項政策資金,加大引才力度,打造科技、人才聚集高地,深入挖掘已有浙大、浙農林、寧波農科院等專家團隊潛力,發揮其在農業科技創新方面的引領作用。鼓勵企業引進大中專畢業生,吸引中高層次人才安家落戶、創新創業,引導企業申報“上林英才”、“寧波3315”人才計劃及國家層面科技攻關項目。
3.3 實施科技型主體梯隊培育工程 一是激勵骨干型科技經營主體做大做強。以國家重點扶持高新技術企業創建為目標,依托區內龍頭企業,支持建立國家級和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重點實驗室等,開展重大關鍵技術攻關、設備改造升級、重大科技成果產業化、建設完善研發平臺、吸引高端研發團隊,提高企業持續創新發展能力,促使其做精做大做強。二是促進成長型科技經營主體提質升級。引導企業加大科技投入。幫助企業開展技術創新和產學研合作。扶持中小企業開展技術改造與成果轉化,鼓勵企業申報農業科技創新性企業。建設企業研發中心,不斷提升發展質量,轉型成長為大中型科技企業。三是扶持初創型科技經營主體加快成長。以高新技術企業孵化器、國家級科技特派員創業基地等為載體,以政策資金支持和優質服務為手段,通過政策引導、科技孵化、招商選資、高層次人才領辦創辦等方式,引進培養一批初創型科技企業。
參考文獻
[1]紀傳如.農業科技創新的研究進展[J].貴州農業科學,2012,40(7):216-220.
[2]紀紹勤.我國農業科技創新體系研究[D].北京:中國農業科學院,2005.
[3]張曉玲.中國農業科技園區發展的理論與實踐問題研究[D].武漢:華中農業大學,2004.
[4]陳建偉.我國農業科技創新效率研究[D].保定:河北農業大學,2010.
(責編:徐煥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