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穎浩
米老鼠的中國情緣
李穎浩
米老鼠和中國的情緣比很多人想的都要早。1938年2月8日,迪士尼的首部動畫長片,也是美國電影史上的第一部彩色動畫長片《白雪公主和七個小矮人》在上海進行首映,這也是亞洲第一個上映迪士尼動畫的地方。上海的首映比美國只晚了一個多月。據說在上映的6個月里,超過40萬中國觀眾觀看了這部影片。
當時迪士尼還為上海觀眾設計了“周邊商品”。其中,有中文版的電影手冊,手冊中印有電影主題曲的樂譜、中文版的《白雪公主》童話和當年的糖果廣告。此外,更有趣的是一套特制的玩偶。這套玩偶是當年在上海制作的,設計師還特地將白雪公主玩偶命名為上海話的“洋囡囡”,印在玩偶的最上方。這些“周邊商品”現在珍藏于迪士尼檔案館。
新中國成立之后,迪士尼動漫被封禁。等到它下一次進入中國已是上世紀80年代的事了。
從1986年10月26日開始,每周日晚六點半,中央電視臺播放時長30分鐘的《米老鼠與唐老鴨》。在娛樂產品貧乏的80年代,米奇、米妮、唐老鴨、高飛等一系列經典卡通形象借助央視的平臺深入人心。
《米老鼠和唐老鴨》在央視只播了約兩年,但那些卡通形象通過各種文具、玩具、貼紙繼續在中國普及。據說正是這些未經迪士尼授權的盜版產品引發糾紛,使它在此后數年內遠離了中國市場。
直到90年代,迪士尼才小心翼翼地再探中國。它從1996年起借助《小神龍俱樂部》這一檔曾在全國40多家省市電視臺播出的少兒電視欄目,讓更多的迪士尼動畫出現在了中國觀眾的面前。在2006年廣電總局禁止在黃金時段播放境外動畫片之前,迪士尼動畫通過《小神龍俱樂部》影響了一代人。在一次活動現場,姚明甚至激動地回憶起自己小時候等在電視機前看這個節目的心境。
1995年,動畫長片《獅子王》名列中國首批十部引進大片之列,以動畫大片的氣魄和改編自《哈姆雷特》的成人化趣味扭轉了《米老鼠和唐老鴨》給人留下的童稚印象,轟動一時。之后,從早期的《玩具總動員》《花木蘭》《泰山》到最近幾年的《冰雪奇緣》《星球大戰:原力覺醒》等幾乎每一部迪士尼影片的票房都在當年的排行榜上名列前茅。而在去年,只要是迪士尼在中國上映過的影片,其在中國的票房均稱冠全球。
2005年,迪士尼消費品亞太總部從香港搬到了上海,接下來迪士尼在華的消費品業務蓬勃發展。這對于迪士尼在中國的開拓很重要。迪士尼的版圖中,收入第一的業務是媒體網絡,其2015年的收入為232.64億美元,占迪士尼整體收入的44.34%。但由于中國政策的原因,迪士尼旗下的電視頻道始終無法在中國落地。這意味著迪士尼無法借此每天向中國的小觀眾們講故事。
于是迪士尼通過衍生產品與中國的消費者,尤其是小朋友們建立更多的聯系。為此,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迪士尼中國的工作重點是尋找合適的授權伙伴,然后在文具、兒童服裝上印上米奇、米妮的經典形象。
2016年6月16日,上海迪士尼樂園正式開始營業。此前有人擔心如今的小孩缺少與迪士尼動畫的情感聯系,認為樂園對他們的吸引力不足。但目前從門票銷售的火爆情況來看,這種擔心應該是多余的。那些對童年記憶充滿好感的父母帶著對迪士尼形象不算陌生的孩子步入樂園,他們擁抱的同樣是無邪的童趣。
(摘自《看世界》 2016年12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