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言香 江海坤 王艷 嚴從生 王明霞 田紅梅 方凌 張其安


摘 要:設施長季節番茄新品種“皖雜15”是安徽省農科院園藝研究所復合雜交選育而成的優良株系,屬無限生長型,植株生長勢強,耐低溫弱光,早熟性突出,易坐果。果實高圓形,表面光滑,成熟時果實粉紅色,無綠肩,坐果整齊,單果重150~200g,可溶性固形物含量5.6%左右,糖酸比適中,較硬,口感好、風味純正,貨架期10d,較耐貯運,抗性強。適宜日光溫室、大棚長季節栽培。在合肥、阜陽、蕪湖、蚌埠等地試驗示范,研究總結出“皖雜15”長季節栽培技術。“皖雜15”品質優良,綜合抗病能力強,產量可達150 000kg / hm2,適合江淮地區及相似生態區栽培。
關鍵詞:番茄;皖雜15;長季節栽培;品種;選育;技術
中圖分類號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6)19-0054-02
番茄長季節栽培產量高,種植效益好,受到種植戶歡迎。目前,生產上適合長季節栽培的專用品種缺乏[1],筆者課題以優質、抗病、高產為研究目標,開展新品種選育研究,已選育出系列番茄品種[2-3],2000年來以適宜長季節栽培為目標,選育出適合長季節栽培的番茄新品種“皖雜15”,已通過安徽省非主要農作物品種鑒定委員會鑒定,經多年的試驗示范,總結出番茄長季節豐產栽培技術,為番茄生產提供品種和配套技術支撐。
1 選育經過
皖雜15母本T96-8-12是皖粉3號經復合雜交5代分離選育而成的優良株系,無限生長型,果實高圓形,粉紅色,口感好,單果重240g左右,抗葉霉病,耐低溫弱光,座果率高。父本T86-1-5是引進品種經5代分離選育而成的穩定株系,無限生長型,果實高圓形,口感好,粉紅果,硬度大,單果重150g左右,耐貯運,綜合抗病性強。
2002年以T96-8-12為母本,以T86-1-5為父本配制組合,并進行配合力測定。2003—2004年進行品種比較試驗,2004—2006年參加安徽省域試驗和生產試驗,2007年參加安徽省生產試驗。2008年1月通過安徽省非主要農作物品種鑒定委員會鑒定,正式命名為“皖雜15”,審定編號為皖品鑒登記第0703008。
2 豐產性
2003、2004年在安徽省農科院園藝所試驗地進行品種比較試驗。春大棚栽培,以皖粉3號為對照,小區面積5.2 m2,隨機區組排列,3次重復。2003年皖雜15平均1hm2產量155 077.5kg,比對照增產24.1%;2004年平均1hm2產量164 728.5kg,比對照增產20.2%,差異均達極顯著水平,表現出良好的豐產性(表1)。
2005、2006年參加安徽省區域試驗,全省設5個試驗點,露地栽培。皖雜15兩年平均1hm2產量112 057.5kg,比對照皖粉3號增產10.6%(表2)。
2007年在安徽省設5點進行生產試驗,各點面積均為400m2。皖雜15平均1hm2產量112 383kg,比對照皖粉3號增產10.2%。光照最弱的1月份坐果率達到78.6%以上,持續結果期達到5個月以上。表明皖雜15具有較好的連續坐果能力,適合做長季節栽培。2008—2009年,進行長季節栽培模式生產性試驗,平均產量達168 660~195 000kg/hm2。
3 抗病性
2007—2015年生產示范中對皖雜15進行田間發病情況進行調查和鑒定,結果表明皖雜15葉霉病、ToMV發病率較低,顯著低于對照品種皖粉3號。
4 品種特征特性
皖雜15屬無限生長型,植株生長勢強。耐低溫弱光,早熟性突出,易坐果,果實膨大速度快。果實高圓形,表面光滑,成熟時果實粉紅色,無綠肩,大小均勻,單果重150~200g,可溶性固形物含量5.6%左右,糖酸比適中,較硬,口感好、風味純正,貨架期10d,耐貯運,抗葉霉病和ToMV。適宜日光溫室、大棚長季節栽培。
5 長季節栽培技術要點
5.1 播種 10月至次年3月播種,做長季節或早熟栽培。秋季7月播種做秋延后栽培。
5.2 施肥與定植 多施磷鉀肥,少施氮肥。采用單干整枝,定植密度為45 000~60 000株/hm2。
5.3 田間管理
5.3.1 溫度管理 定植后應保持土壤濕潤,夏季大棚外面適時遮蓋遮陽網。冬季、早春溫度較低,可采用4層膜覆蓋保溫,即地膜、小棚膜、中棚膜(大棚內套中棚,跨度為2~3畦)、大棚膜;或3膜1氈,即地膜、小拱棚、草氈(可用大棚保暖內衣)、大棚膜。晴天適時揭膜降溫,翌年溫度升高時,必須及時加強通風降溫,避免棚溫過高。生育期內,白天溫度保持25℃左右,夜間15~17℃。
5.3.2 濕度管理 采用膜下微管滴灌,冬春季節依照“晴天適當多澆,陰天少澆,雨雪天切忌澆水”的原則進行。果實膨大期間要施肥澆水,但忌大水漫灌。
5.3.3 肥料管理 定植前施足基肥,生長過程中加強追肥。第1穗果達到“乒乓球”大小時,1hm2追施150kg復合肥。以后每采收完1穗果追施1次肥,1hm2追施復合肥 225~300kg,采用膜下滴灌施入。坐果中后期,葉面噴施0.2%左右的磷酸二氫鉀液。
5.3.4 植株調整 10月份育苗栽培,采用單稈整枝,每采收3~4穗果后,摘除下部老葉和病葉,降低植株高度1次。每株留5穗果以上,每穗留果3~4個,保證單株留果12個以上。作秋延后栽培,7月份育苗栽培,年前控制植株生長量,防止徒長,11月底、12月初3~4穗果,頂端留3葉打頂。盡量降低植株高度,多層膜覆蓋越冬。
5.4 病蟲害防治 堅持預防為主、綜合防治原則,優先采用農業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配合合理使用化學防治。
參考文獻
[1]劉富中,張志斌,賀超興.日光溫室番茄越冬長季節高產栽培品種比較試驗[J].北方園藝2000(6):5
[2]方凌,張其安,朱世東,等.中熟大果型番茄皖粉3號的選育[J].中國蔬菜,2001(1):21-23.
[3]張其安,方凌,董言香,等.優質耐貯運番茄新品種皖粉5號的選育[J].安徽農學通報,2005,11(2):28-29.
(責編:吳祚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