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惠明 劉暉 陳瓊 黃水金
摘 要:通過查閱文獻和田間藥效試驗的方法,對稻水象甲在江西省范圍內的發生分布及防治技術進行了研究。調查發現,2015年稻水象甲已在江西省的23個縣市區發生;化學防治結果表明,20%醚菊酯·呋蟲胺WP 120 g·hm-2和150 g·hm-2處理對稻水象甲表現出很好的防治效果,藥后1 d對成蟲的防治效果分別為66.62%和73.29%,藥后3,7和14 d的防效均在87.33%以上;藥后20 d對幼蟲的防效分別為89.62%和92.49%,可以推廣應用。
關鍵詞:稻水象甲;江西省;分布;20%醚菊酯·呋蟲胺WP
中圖分類號:S435.112 文獻標識碼:A DOI 編碼:10.3969/j.issn.1006-6500.2016.10.023
Abstract: The distribution situation and control technique of rice water weevil, Lissorhoptrus oryzophilus, in Jiangxi province was studied through literature review and screening for efficient chemicals in field. The results revealed that L.oryzophilus were found in 23 counties in Jiangxi province in 2015, The results of experiments with spraying insecticides indicated that ethofenprox·dinetofuran 20% WP at the dose of 120 g·hm-2 and 150 g·hm-2 showed high efficacy to the rice water weevil. The control efficacy against larva was 89.62% and 92.49% at 20 days after treatment, respectively. And against adults was 66.62% and 73.29% at 1 day after treatment, respectively. And over 87.33% at 3,7 and 14 days after treatment.
Key words:Lissorhoptrus oryzophilus Kuschel; Jiangxi province; distribution; ethofenprox·dinetofuran 20% WP
稻水象甲(Lissorhoptrus oryzophilus Kuschel)屬鞘翅目象蟲科稻水象屬,以成蟲啃食稻葉和幼蟲蛀食稻根的方式為害水稻。該蟲原產于美國東部,是美洲新大陸特有的種,是20世紀初以來美國普遍發生的毀滅性水稻害蟲[1]。自1988 年我國河北省唐海縣首次發現稻水象甲以來[2],該蟲已分布于我國的河北、天津、北京、遼寧、山東、吉林、浙江、福建、湖南、安徽、臺灣、山西、陜西、貴州、江西和新疆等20余個省市區[2-6],嚴重威脅我國水稻穩產高產。由于該蟲具有抗逆性強,且營孤雌生殖,成蟲具有較強的飛行能力等特點,因此其傳播擴散能力較強[7]。江西省地處我國東南部,其光溫等氣候因子完全滿足稻水象甲生存的需求,是稻水象甲的高度適生區[8]。江西省于2007 年在萬年縣和樂平市首次發現稻水象甲危害,發生面積511 hm2 [6],由于稻水象甲的自身遷移擴散和人為傳帶,該蟲在江西省的為害分布區域越來越廣。但是,目前稻水象甲在江西省的分布與危害只見于零星的新聞報道,缺少系統的資料,不清楚其在江西省的確切分布范圍,不利于有效預警與阻止稻水象甲的進一步擴散。
實踐表明,化學藥劑防治是快速高效控制稻水象甲的主要方法。目前登記用于防治稻水象甲的藥劑品種以醚菊酯、三唑磷、氯蟲苯甲酰胺、水胺硫磷、丁硫克百威、馬拉硫磷、噠螨靈和噻蟲嗪等成份為主。但是這些藥劑成份或是只對成蟲有效而無法防治幼蟲、或表現為速效性差、或持效性差,無法滿足快速持續控制稻水象甲的需求。因此,研發對稻水象甲成蟲和幼蟲均高效,且表現出優良的速效性和持效性的藥劑新品種是當前稻水象甲化學防治工作的重點。
為了有效控制稻水象甲擴散蔓延為害,筆者采用文獻調研方法,對稻水象甲在江西省范圍內的分布危害狀況進行統計分析,同時開展田間藥效試驗,篩選防治稻水象甲的高效藥劑新品種,旨在為制定稻水象甲的監測預警和預防控制方案提供科學依據。
1 材料和方法
1.1 稻水象甲發生分布研究方法
查閱中國知網和維普資訊數據庫中關于稻水象甲在江西省發生和危害的文獻資料以及江西省內各縣市農業局等部門關于稻水象甲的調查報告,收集稻水象甲的發生地點、發生面積和蟲口密度等數據資料,進行統計分析。
1.2 稻水象甲田間藥效試驗
1.2.1 供試藥劑 20%醚菊酯·呋蟲胺WP,揚州市蘇靈農藥化工有限公司生產;10%醚菊酯SC,江蘇輝豐農化股份有限公司生產;20%呋蟲胺可溶粒劑,日本三井化學AGRO株式會社生產。
1.2.2 試驗設計 試驗地選在江西省樂平市禮林鎮新城村的水稻田內,所有試驗小區的土壤肥力和栽培條件均一致。試驗田水稻品種為中早39。
試驗設置6個處理:20%醚菊酯·呋蟲胺WP有效成份用量(下同)90,120和150 g·hm-2,10%醚菊酯SC 120 g·hm-2、20%呋蟲胺可溶粒劑90 g·hm-2以及不施藥的空白對照處理。每處理重復4次。各個藥劑處理小區和空白對照的小區均按隨機區組排列。小區面積70 m2,小區間筑田埂,埂高于水面10 cm以上。試驗時間為2015年5月8日(水稻處于返青分蘗初期)水稻稻水象甲越冬代成蟲遷入高峰期,按每公頃用藥量加水750 L稀釋后采用背負式贛豐電動噴霧器均勻噴霧施藥1次,施藥時田間保持3~5 cm高的水層。
1.2.3 調查時間和方法 于施藥前調查成蟲基數,施藥后1,3,7,14 d調查存活的成蟲數量。藥后20 d調查存活的幼蟲數量1次。
成蟲采用平行跳躍式取樣調查,每小區標記并調查50穴。根據稻水象甲的取食規律,調查稻株水面上可視部分成蟲。調查時間為早晨6:00—8:00。幼蟲采用隨機取樣調查,每小區隨機取15穴,連泥帶根拔取稻株,置于0.25 mm篩網上,用水將稻根沖洗干凈,統計篩和稻根上的幼蟲數。按照《NY/T 1464.2-2007 農藥田間藥效試驗準則 第2部分:殺蟲劑防治水稻稻水象甲》中的公式計算成蟲和幼蟲防治效果。不同處理防效的差異顯著性測定采用“DMRT”法。同時在藥后3,7和14 d各目測觀察1次藥害情況。
2 結果與分析
2.1 稻水象甲在江西省的發生、分布現狀
根據對江西省范圍內多地區的調查,結果發現,自2007 年在江西省萬年縣和樂平市首次發現稻水象甲以來,現已蔓延擴散至瑞昌市、九江縣、彭澤縣、德安縣、武寧縣、吉州區、峽江縣、吉安縣、吉水縣、泰和縣、青原區、新干縣、永豐縣、東鄉縣、臨川區、金溪縣、余江縣、分宜縣、興國縣、豐城市和橫峰縣,共計23個縣市區。分別屬于九江市、吉安市、撫州市、鷹潭市、新余市、贛州市、宜春市和上饒市等8個地級市。從圖1 顯示可知:除彭澤縣和橫峰縣外,其他稻水象甲分布的區域均連續分布,表明稻水象甲易于短距離向周邊區域擴散。雖然稻水象甲已在我省的20余個縣市區發生,但在不同區域的發生危害面積不同,其中在峽江縣、樂平市和青原區的發生面積較大,其發生面積分別達到3 760,2 000和1 000 hm2,其他區域的發生面積均較小。
田間成蟲密度調查結果表明,稻水象甲成蟲在直播早稻苗期的密度一般為0.5~10 頭·m-2。在移栽早稻分蘗期的密度一般為2~15 頭·百叢-1,最高80 頭·百叢-1。在移栽早稻穗期的密度一般0.2~3 頭·百叢-1。此外,在還未栽種早稻的田邊雜草(游草)上也發現稻水象甲成蟲,其密度一般為1~3頭·m-2,最高16頭·m-2。
2.2 20%醚菊酯·呋蟲胺WP等藥劑對稻水象甲的防治效果
20%醚菊酯·呋蟲胺WP等藥劑防治稻水象甲的試驗結果見表1。從表1看出,藥后1 d,20%醚菊酯·呋蟲胺WP 120 g·hm-2處理的防效為66.62%,低于該藥150 g·hm-2處理的防效,彼此之間無顯著差異,高于該藥90 g·hm-2處理的防效,彼此之間亦無顯著差異,與10%醚菊酯SC 120 g·hm-2處理的防效之間無顯著差異,但顯著高于對照藥劑20%呋蟲胺可溶粒劑90 g·hm-2處理的防效。藥后3 d,20%醚菊酯·呋蟲胺WP 150 g·hm-2處理的防效最高,為91.61%,顯著高于該藥其余兩個處理的防效,也顯著高于20%呋蟲胺可溶粒劑90 g·hm-2處理的防效,但與10%醚菊酯SC 120 g·hm-2處理的防效之間無顯著差異;20%醚菊酯·呋蟲胺WP 120 g·hm-2對稻水象甲的防效為87.33%,顯著高于該藥90 g·hm-2處理的防效,也顯著高于20%呋蟲胺可溶粒劑90 克g·hm-2處理的防效,但與10%醚菊酯SC 120 g·hm-2處理的防效之間無顯著差異。藥后7 d,20%醚菊酯·呋蟲胺WP 150 g·hm-2對水稻稻水象甲的防效為92.92%,與該藥120 g·hm-2的防效之間無顯著差異,但顯著高于該藥90 g·hm-2的防效,也顯著高于20%呋蟲胺可溶粒劑90 g·hm-2和10%醚菊酯SC 120 g·hm-2的防效。藥后14 d,20%醚菊酯·呋蟲胺WP 150 g·hm-2對水稻稻水象甲的防效為95.83%,與該藥120 g·hm-2的防效之間無顯著差異,與20%呋蟲胺可溶粒劑90 g·hm-2處理的防效之間亦無顯著差異。但顯著高于20%醚菊酯·呋蟲胺WP 90 g·hm-2的防效,也顯著高于10%醚菊酯SC 120 g·hm-2處理的防效。
從對幼蟲的防效來看,藥后20 d,20%醚菊酯·呋蟲胺WP 150 g·hm-2和120 g·hm-2的防效分別為92.49%和89.62%,彼此之間無顯著差異,但均顯著高于該藥90 g·hm-2和10%醚菊酯SC 120 g·hm-2的防效;20%醚菊酯·呋蟲胺WP 150 g·hm-2處理的幼蟲防效顯著高于20%呋蟲胺可溶粒劑90 g·hm-2的防效,但20%醚菊酯·呋蟲胺WP 120 g·hm-2處理的幼蟲防效與20%呋蟲胺可溶粒劑90 g·hm-2的防效之間無顯著差異。此外,各個藥劑處理未見藥害癥狀發生,對水稻安全。
上述試驗結果表明, 20%醚菊酯·呋蟲胺WP120 g·hm-2和150 g·hm-2等2個藥劑處理對稻水象甲成蟲均具有良好的速效性,也具有優良的持效性,對稻水象甲幼蟲也具有較高的防效,值得在生產中大面積推廣應用。
3 結論與討論
明確害蟲的地理分布區域,對于各地農業主管部門制定有效的作物保護策略和應急防控方案具有重要意義。稻水象甲寄主范圍廣泛,幼蟲可危害5科15種植物,成蟲可危害10科64種植物[5];其幼蟲和蛹在水稻根部營水生生活,成蟲則具有半水生性;稻水象甲的生殖方式分為兩性生殖型和孤雌生殖型,但在我國目前發現的稻水象甲均為孤雌生殖型,而且孤雌生殖型稻水象甲的抗逆性、繁殖能力和遷飛能力均強于兩性生殖型[3],稻水象甲的這些生物學特性均十分有利于其繁殖擴散蔓延。因此有必要明確稻水象甲在我省范圍內的分布區域,按其分布區域制定相應的防控方案。本文調查結果表明,稻水象甲已在我省23個縣市區發生分布,成為這些區域內水稻的重要害蟲,嚴重威脅當地水稻安全生產。為了有效地阻斷稻水象甲擴散蔓延,應將不同區域劃分為疫區(經全面普查發現疫情的區域)、緩沖區(疫區向外延伸3 km區域)和保護區(疫區、緩沖區之外區域)三類,并針對不同類別區域采取相應的處理措施。疫區應采取的措施包括:在疫區與緩沖區交界處設立警示標志;在出入疫區的交通路口和可能傳入傳出通道設立臨時植物檢疫檢查站,嚴禁疫區內的稻種、稻草、稻秧、飼料(草)等寄主材料運出或帶出疫區;疫區的稻谷必須在當地加工成大米,方可運出;每年4—10月,對從疫區駛出的運載過稻種、稻草等物品的交通工具要進行表面滅蟲處理;禁止在疫區內繁育水稻種子;每個鄉鎮設立1個疫情監測站點,監測疫情動態。緩沖區應采取的措施包括:緩沖區內所有稻田實行強制噴藥保護;每鄉鎮設立1個疫情監測站點,每年4—5月開展普查,掌握疫情動態;嚴禁疫區的稻種、稻秧、稻草等稻產品流入。保護區應采取的措施包括:加強調運檢疫和市場檢疫,嚴禁從疫區調運稻種、稻草等稻產品,密切關注疫情動態,不定期進行普查。
化學藥劑防治雖然具有污染環境和易于造成人畜中毒的缺點,但由于該法具有防治成本低、防治效率高、能迅速有效地控制住有害生物蔓延為害的優點而仍然廣為應用。目前,人們已篩選出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2%阿維菌素乳油、25%阿克泰WG、5%氯蟲苯甲酰胺懸浮劑、20%丁硫克百威乳油等高效藥劑品種[9-12]。但是這些藥劑品種或具有速效性差或持效期短的缺點,在生產應用上有一定的局限性。本文研究結果表明,20%醚菊酯·呋蟲胺WP 120,150 g·hm-2處理對稻水象甲成蟲均具有良好的速效性和優良的持效性,對稻水象甲幼蟲也具有較高的防效,因此該藥可以作為稻水象甲防治的首選藥劑品種。同時注意與其他藥劑交替使用,以避免稻水象甲產生抗藥性。
在稻水象甲的防治策略中,除了采取植物檢疫和化學防治措施外,還必須綜合運用農事操作措施、燈光誘殺等方法。例如,育秧時可使用0.84 mm防蟲網或無紡布全程覆蓋,防止越冬代成蟲遷入危害,推行旱育秧;在水稻生長期間注意曬田烤田,使稻田泥漿硬化,抑制稻水象甲幼蟲危害;設置殺蟲燈誘殺稻水象甲成蟲;水稻收割后,稻草實行滅蟲處理,鏟除稻田周邊雜草;稻田冬前翻耕滅茬降低田間越冬成蟲數量;有條件的地方改變種植方式,實行水稻與旱作物輪作。
參考文獻:
[1] WAY M. Insect pest management in rice in the United States[M]//GRAYSON B, GREEN M, COPPING L. Pest management in rice. New York, USA: Elsevier science publishing company, 1990:181-189.
[2]CHEN H,CHEN Z M,ZHOU Y S.Rice water weevil (Coleoptera : Curculionidae) in mainland China: Invasion, spread and control[J].Crop protection,2005,24(8):695-702.
[3]蔣明星,萬方浩,郭建英,等.中國生物入侵研究[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9:96-97.
[4]余守武,楊長登,李西明.我國稻水象甲的發生及其研究進展[J].中國稻米,2006 (6):10-12.
[5]郭文超,李晶,魏振興,等.新疆首次發現水稻重大外來有害生物稻水象甲[J].新疆農業科學,2011,48(1):70-74.
[6]張鋒,徐國平,宋建輝,等.江西省鄱陽湖平原雙季稻區稻水象甲種群動態分析[J].江西農業大學學報,2014,36(1):84-90.
[7]SAITO T,HIRAI K,WAY M O.The rice water weevil, Lissorhoptrus oryzophilus Kuschel (Coleoptera : curculionidae)[J].Applied entomology and zoology,2005,40(1):31-39.
[8]齊國君,高燕,黃德超,等.基于MAXENT的稻水象甲在中國的入侵擴散動態及適生性分析[J].植物保護學報,2012,39(2):129-136.
[9]何永福,廖國會,袁潔,等.不同藥劑防治稻水象甲幼蟲田間試驗[J].農藥,2013,52(1):60-62.
[10]劉萍,蘭玲,張玉華,等.幾種藥劑防治稻水象甲田間藥效試驗[J].動物學研究,2011,32(S):94-96.
[11]馮明友,冷云星,王慶偉,等.不同藥劑對稻水象甲成蟲和幼蟲的防治效果[J].貴州農業科學,2013,41(4):80-82.
[12]陳敏東,黃德超,曾玲,等.3種藥劑對稻水象甲大田防治作用研究[J].農藥科學與管理,2012,33(11):4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