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導讀課的存在價值在于,它的課程目標是借他山之“玉”提升學生對名著的審美力。所以教師名著閱讀的個性化體驗未必全然適宜去引導學生的閱讀體驗,可是教師的名著閱讀方略也未必不宜影響學生的終身閱讀習慣。名著導讀課上教師的存在價值,在于介紹一種閱讀的視角,表達一種個人的觀點,引導學生分享閱讀名著的感受,提升學生經典人物的體認,拓展名著經典的感悟?;诖?,名著導讀課課型的教學策略適宜采用“選點”“聯線”“鋪面”的螺旋提升策略,由名著節選的文本細節品評發端;帶領學生瞻前顧后,勾連情節;逐步鋪展闊閾,向青草更青處漫溯……
我們從名著導讀課課型的角度來看一下,2014年12月鄒芳娣老師在第九批“無錫市初中語文教學能手評比”中的比賽課文——《香菱學詩》的教學設計,初步探究一下“選點、聯線、鋪面”名著導讀課課型教學策略的有效運用。
一、選點
選,選擇、裁剪、取舍;點,典型菁華的濃縮,精致玄妙的細節。對于文本教學,我們不能零敲碎打、面面俱到,也不可粗枝大葉、蜻蜓點水,前者瑣屑繁復,支離破碎,后者囫圇吞棗,浮光掠影。對于我們應該不論文本的巨細,選取一個典型的、精妙的、本質性的點,這個點能直通機杼,這個點關乎審美的精髓,這個點起到提綱挈領的關鍵性作用。只要選擇、裁剪、打磨“這一點”,便可以打通全篇,抓住要領。
《香菱學詩》可選的點非常多,從寶釵和黛玉對待“香菱學詩”這件事迥然不同的態度與評價中,可以略微比較寶黛的人物形象;從香菱學詩的“癡”中可以想見該人物對詩書的渴望;從香菱的人物身份與學詩的活動中,可以看見涼薄人生與慕雅向美的夢想兩者之間的張力,諸如此類,紛繁復雜。于是對于初涉人世的初中學生而言,他們會從中讀到什么,讀懂些什么呢?“點”的選擇權力,不在于教師的閱讀視角,不在于文本給予我們的散點,而是應該從學情出發,從學生的閱讀審美視角出發。所以,該老師選擇的點不是一刀切的“寶黛”人物對比,不是涼薄與美雅之間的深層張力,而是讀詩、學詩、寫詩這個事件的本身價值。這是學生們一眼見底的東西,但又是一眼看不穿細節表現力的東西。那么,又是什么可以串起這篇長文呢?對于時間制約下的課堂,我們倡導長文短教,深文淺教。而對于《香菱學詩》這篇五六千字的文本,哪一個點可以打通全篇,架構起學生和文本之間的審美橋梁呢?
鄒芳娣老師的“選點”,落實在一點笑、一片苦。“笑”,淺層的“笑”,里層的“苦”,深層的“悲”。且細看其整體教學設計:
第一,題中填字,理情節(苦)。第二,苦學詩的香菱。引導學生抓住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品讀人物顯性形象。第三,笑學詩的香菱——以苦為樂。精讀一兩段細節,品析學詩這件事背后人物的隱性本真。第四,香菱的笑中苦。引導學生了解香菱的悲劇命運。第五,香菱的苦中笑。引導學生深層體悟人物的悲劇精神與悲劇意識。第六,香菱之苦。站在創作技巧的角度明確“以笑襯悲”的小說筆法。第七,回看香菱的笑。螺旋上升更深層次品味人物的悲劇命運與悲劇精神。第八,結語上升到整部作品,《紅樓夢》是偉大的悲劇。
從這個教學設計中我們看到,該老師將自己的個性化閱讀體驗,進行了提煉與取舍,抓住苦與笑,選擇由淺入深的螺旋式教學設計。從學情視角看,學生能夠捕捉文本中顯而易見的16次“笑”,笑讀詩,笑學詩中看出人物的勤奮、刻苦、執著的品格;看出香菱聰慧、自信、優雅的性情。從微笑中做苦詩,我們品讀出人物在尋找心靈的慰藉,渴慕詩意的生活,在真誠地表達內心深處的悲苦。該老師從題目入手,理清故事情節。然后,扣住“苦學詩的香菱”和“笑學詩的香菱”來引導學生鑒賞人物顯性的精神品質與學詩這件事本身的存在意義。此處的教學視角落實在這一篇。接著,站在人物品析的基石上更上一層,探究香菱“笑中苦”與“苦中笑”,這是一個遞進的層次,教學設計倘若顛倒,教學藝術就流于下層了。通過這一環節的品讀,學生可以更深層次理解香菱的悲劇人生和悲劇精神。而此處已經由這一篇提升到了這一人。最后,教師引領學生站在高屋建瓴的角度鑒賞小說的筆法,引領學生由這一人拓展到這一群,理解整部《紅樓夢》就是一部偉大的悲劇。所以,這點“笑”,一線串珠,讓學生們品讀出人物的一片苦,一層悲。
二、聯線
聯,聯系、聯結、聯盟;線,線索,共性、類同點。聯線依然是立足于這一篇,將課堂的有效信息串聯起來,找到主線、共性和類同,有利于學生向文本的深處漫溯,追尋審美的更高境界——觀照生命之美、人性之美、人文之美。以這個文化主題、生命情懷去解讀任何一個文本,必然會鞭辟入里,擲地有聲。聯線教學中,老師起著至關重要的主導作用,哪些課堂有效信息可以串聯,哪些文本的無效元素可以弱化,哪些學生的靈動發言可以適當提煉成為下一位學生思維的出發點,哪些學生的發言需要撥正引導,諸如此類,需要教師高度的臨場應變能力和對文本了如指掌的深度解讀能力。
且看鄒芳娣老師的“聯線”,落實在一首詩一人生。她這節課的教學設計能夠關乎一點,打通一生?!跋懔鈱W詩”只是這一個渺小的人物在大觀園生活中一件波瀾不驚的小小事件,老師卻能從這個小事件中將文本的有效信息串聯起來,比如說不同層次的“笑”,老師設計了這樣的問題:“找出第1、2小節中香菱的‘笑并圈起來,結合句子說說這個‘笑是一種怎樣的笑?‘笑出了人物怎樣的性格特點?” 這個問題,老師尊重學生閱讀的第一感覺,重點精讀文本第一、第二小節,引導學生感受文本中的一片歡笑,有婉約的笑、有明媚的笑、有癡癡的笑、有張揚的笑……抓住“笑”的細節,引導學生品讀“笑”背后人物的具體心理,找出細節背后的共性和類同的地方,深層思考人物的笑中之苦。與此同時該老師源于文本又跳出文本,穿引香菱的第三首小詩:
精華欲掩料應難,影自娟娟魄自寒。
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輪雞唱五更殘。
綠蓑江上秋聞笛,紅袖樓頭夜倚欄。
博得嫦娥應自問,何緣不使永團圓?endprint
基于這首小詩,組織學生小組探究學習,品析詩歌的象、意與境,品讀詩的苦澀味道和詩人期望。這樣,以詩中傳達出的悲涼與渴慕為深層審美閱讀的臺階,由人物的悲涼心境穿引出她的悲苦人生。對于香菱這樣悲苦一生的了解,學生可能知道也可能不知道,于是該老師有了自己的課前預設。
如果學生說,則老師補充:出身書香望族,也曾嬌生慣養,萬般寵愛,一朝落難,度日如年,幸逢有情郎,又遭呆霸王。從此為奴作妾,“菱花空對雪澌澌”。
如果學生不說,則老師詳細精辟地陳說:香菱出身蘇州望族,書香之家。父親甄士隱,神仙一般人物,夫妻僅此一女。偏又生得粉雕玉琢,自然是掌上明珠,百般憐愛。五歲那年元宵節觀花燈,由于家人霍啟看管不周,被拐子騙走。從此遭罪受難,度日如年。十二三歲被賣時,碰到馮淵。馮淵是絕風流人品,一眼相中香菱,并發誓絕不再娶第二人,選了良辰吉日,于三日后鄭重迎她入門。不料,拐子又把她賣給呆霸王薛蟠,兩家爭搶,薛蟠打死馮淵,將香菱生拖死拽帶走。從此為奴作妾,“菱花空對雪澌澌”。
這里的“如果學生說,則老師補充”與“如果學生不說,老師詳細精辟地陳說”既考驗了學生的閱讀積累,也檢驗了教師對這堂課預設與生成的巧妙掌握,但起點依然是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文本為主線。這樣,抓住了人物創作的第三首詩,“一詩成讖”,由一首詩貫穿了一個人的悲劇一生,由一首詩觀照“香菱”的悲劇性人生。回首再度品讀“香菱的苦中笑”,她是對悲劇命運的挑戰與超越,是不改本真、不改初心的真誠表達,是渴望回到精神家園的詩性回歸,美到極致,雅到極致。至此,“聯線”教學完成了人物形象悲劇性的解讀。
三、鋪面
鋪,鋪排、羅列、展開;面,這一部,這全部、這一類。如果說“選點”和“聯線”主要立足于一點、立足于一篇或者是一課的話,那么鋪面就是審美教學的拓展和延伸。它要求師生能夠把關注這一點、這一篇、這一課的目光投射到近處,延伸至遠方。師生能夠由這一點,聯想到那一個面;能夠由這一片,羅列出那一部甚或那一些;由這一課展開,鋪排出這一類、這所有。這是名著導讀課與文本閱讀課課型的根本性區別。后者著眼于這一篇,從形象到語言,從技法到構思,從標點到標題,添枝加葉、往來穿梭,卻始終不離這一篇。名著導讀課則要求穿針引線,觸類旁通,舉一反三。這一課的學習是為這一部乃至這一類型的作品閱讀方法與閱讀體驗作鋪墊、夯基礎的,是課內延伸到課外,課堂拓展到生活的觸角、途徑。
鄒芳娣老師在《香菱學詩》中的“鋪面”,落實在一個人一世相。按照一般文本閱讀教學的節奏,人物的品讀由性格而形象,由形象而命運,始于文本語言的細節,歸于名著人物的判詞,最終落點在作者以笑襯悲、以樂寫哀的大手筆之上,學生閱讀至此,似乎已經到了人物審美的終點。但是作為名著導讀課,該老師并沒有戛然而止,而是再往前推進一步,引導學生由“這一個”的歡笑聯系到“那整個”的歡愉,由“這一點”的美麗聯想到“那所有”的曼妙,由“這一個”悲劇聯想到“那一群”的悲劇。她在課堂的結語中講到:《紅樓夢》是偉大的悲劇。紅樓一夢把女子的美麗寫到極致,把她們的悲慘痛苦也寫到極致。一個個鮮活美麗的生命被摧殘、被毀滅。晴雯重病被攆,金釧含冤跳井,尤二姐吞金,尤三姐自刎,玉帶林中掛,金釵雪里埋。是千紅一窟(哭)萬艷同杯(悲),是“字字讀來皆血淚”。 紅樓夢之所以偉大,是在震撼人心的悲劇中蘊含了深刻的批判意識,讓我們笑而淚,淚而痛,痛中思。
這樣立足于“這一個”“這一點”鋪展到“那一群”“這一類”“這一部”,將即時的課堂目光投射到整個、所有、全部,觸類旁通延展到這部書乃至這一類書的閱讀體驗方式,鮮明體現了名著導讀課與與文本閱讀課課型的根本性區別。不僅僅如此,在這堂課上關于“香菱”這個人物,我們笑而淚,淚而痛,痛而思,其實對于《紅樓夢》中所有的人物,我們不也抱著這樣的一種悲劇的審美態度去感受、去理解嗎?所以該老師有意識地倡導學生帶著悲劇批判意識去品讀名著,讀出人物乃至作者的悲劇精神與悲劇意識。如此結束課堂,不但將悲劇審美的目光延伸到了遠方,而且將悲劇審美拓展到了經典閱讀,實現了名著課型的深遠意義。
選點、聯線、鋪面是名著導讀課“新授課”課型的一種教學策略,它的要義是立足一點細節,串聯整篇乃至整部相關信息,鋪展到整部乃至一類的閱讀體驗。選點力求精深,聯線力求深邃,鋪面力求深遠。精深在于切準,深邃在于把度,深遠在于延展。對于初中學生名著閱讀的積累而言,由點到線理思路,由線到面悟深意,由淺入深,循序漸進,更容易提升名著閱讀的審美力。
(劉秋萍,江陰市月城中學,214404)
責任編輯:趙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