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力
張喜選經受了生與死的考驗,憑著堅定的信念走出了雪山和草地。
張喜選是四川巴中人,今年98歲。1933年,張喜選加入紅四方面軍,在紅九軍醫院擔任照護員。1934年,隨部隊開始長征,期間三次進出草地。解放后,從部隊轉業進入石油系統。1965年,響應國家“備戰大油庫”政策來到貴州。
“我參加紅軍就是一個念頭,跟著紅軍部隊有飯吃。當時紅九軍(紅四方面軍)醫院招人,我參了軍,就到那里當照護員。”張喜選說,也就是現在所說的衛生員。
“我跟著傷兵走在后面,作為衛生員要照顧傷員”。這一走,就是二萬五千里。
“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小金縣境內的夾金山,是紅軍長征中翻越的第一座大雪山。”張喜選回憶說,山上終年白雪皚皚,走在山上時常大雪飛舞。
爬到半山腰突然狂風大作,烏云滾滾,瓢潑大雨夾著冰雹砸了下來,有的戰士用手護頭,腳下一滑就跌進深谷犧牲了。快到山頂時,大雨又變成了鵝毛大雪,天地間一片白茫茫,道路被覆蓋了,腳一踩上雪就陷下去很深。雪山上空氣稀薄,氧氣少,紅軍戰士喘著粗氣,邁著沉重的步子一步一步往頂峰挪動。下山時,迎著刺眼的雪光,忍受著由于強烈雪光引起的劇烈頭痛眼脹,艱難前進。有的戰士干脆坐在雪地上往下滑,衣褲磨破了洞,手腳磨出了血。
“跟著走,拼命走,就這樣過的雪山。”張喜選回憶道。
1935年6月14日,中央紅軍在達維鄉與紅四方面軍會師后,駐扎在四川省松潘縣毛爾蓋地區。此時,國民黨胡宗南部的主力聚集松潘,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決定將紅一方面軍、紅四方面軍混編為左、右兩路軍,穿過松潘大草原。1935年8月21日,右路軍在毛澤東等帶領下,從毛爾蓋出發,經過松潘、穿過草地向巴西鄉行軍。左路軍在張國燾等率領下,由馬塘、卓克基出發過草地,向阿壩地區進軍。
紅軍向草地出發前,毛爾蓋附近的藏民告誡說:如果紅軍不穿毛襪子和羊皮衣,一定會被凍死。實際上,紅軍缺乏這些衣物,他們大都是穿著單軍衣走進草地的。
紅四方面軍由于剛開始長征,戰士體力好且物資儲備較多,第一次過草地減員率較小。過草地后,在右路的紅四軍和紅三十軍在包座殲滅國民黨一個師的主力,為中共中央打開了北進的道路。然而這時張國燾又突然反悔,要求全軍南下,并拒不執行中央命令。在這種形勢下,中共中央率紅一方面軍的一、三軍團繼續北進。紅四方面軍全部及隨總司令部行動的原紅一方面軍的五、九軍團則掉頭南下,再次經過草地,進入成都西北的川康等地。
大草地素有“死亡之地”之稱,在當地,即便是有經驗的牧民也不敢在5-8月的雨季涉足。紅軍過草地時正值雨季,沼澤地、寒冷的氣候,加上缺衣少糧,可謂“九死一生”,并且因為走的線路比之前更長,平均用了一個月才走出草地。
“當時紅軍最大的麻煩是沒有吃的。沒有了糧食,就開始吃草根,吃皮帶。”張喜選說。紅軍戰士有的被泥潭吞噬,有的不敵嚴寒被凍死,有的因身體虛弱而病死,更多的是因饑餓而死。
紅軍過草地前,大多衣單體弱,有些戰士穿著草鞋,甚至光腳行軍。每逢夜晚,戰士們常常是裹著濕漉漉的單衣露營,背靠背以相互體溫御寒,第二天隊伍集結時,一些戰士躺在地上再也無法醒來。“就是不能倒下去。”張喜選經受了生與死的考驗,憑著堅定的信念走出了雪山草地。
(責任編輯/彭 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