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湉湉
目前,被稱為“年報補丁”的財務重述現象愈演愈烈,嚴重阻礙了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的發展與完善。由于公司內部治理機制缺陷的存在,越來越多的上市公司把財務重述作為一種盈余管理、甚至是操縱利潤的手段。因此,本文以華銳風電2013年自曝會計差錯事件為研究對象,基于公司治理視角分析華銳風電的財務重述問題,為完善我國上市公司治理、提高信息披露質量和加強政府機構監管提供有益借鑒。
一、背景介紹
2013年4月20日,華銳風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披露了對于2011年年報進行的追溯調整,其中資產總額調減6.9億元,降幅達2.0%;負債總額調減5.11億元,降幅達2.4%;所有者權益調減1.7億元,降幅達1.3%;凈利潤調減1.77億元,降幅達2.8%。
2015年1月8日,由于*ST銳電在2011年年報中通過制作虛假吊裝單提前確認收入的方式虛增當年利潤2.78億元(占當期披露利潤總額的37.58%),證監會對其給予警告、責令改正、處以60萬元頂格罰款。
不管此次華銳風電的會計差錯更正動機如何,可以看出會計差錯引起的財務重述對資本市場產生了不小的影響,而規范我國上市公司的財務重述制度,使財務重述制度真正發揮積極的作用,從而更好地為投資者的決策服務也已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
二、華銳風電財務重述動因分析
財務重述作為企業盈余操縱行為的表征,其發生反映了公司治理機制的缺陷以及治理效率的低下。華銳風電財務重述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1.政府調控政策的不利影響。自2008年國家發改委《可再生能源發展“十一五”規劃》的頒布,在法律法規和財稅政策的支持,以及政府部門的主導下,新增風力發電裝機容量迅速增加,風電設備產品需求高速增長。經過5年高速發展的風電行業,正在進入一個冷卻期。行業發展至今,整合已經在所難免。公開數據顯示,目前國內風電整機行業產能過剩率在50%以上,國內風機價格從2008年的每千瓦6200元以上下滑到現在的3500元,企業利潤率不到10%。自華銳上市以后,國家的風電調控政策頻出,風電項目的審批、核準權限進一步收緊,風電行業的建設速度迅速放緩,這一切都不利于華銳的生存和發展。
2.公司治理問題重重。公司治理結構的不合理嚴重影響了華銳風電的決策程序。2011年風電行業產能過剩、效益下降,而韓俊良仍然執迷于數量和規模的擴張,并且公司治理結構的不合理使得韓俊良的錯誤決策沒能及時得到糾正,華銳風電仍舊繼續擴大員工、基地規模,大力投入海上風電和海外市場,從而加劇了公司本就過高的存貨和應付賬款。這種盲目擴張使華銳風電2011年的市場份額降至全國第二;2012年成第三且當年公司營業收入下降57.73%,虧損5.83億元;2013年上半年,公司營業收入下降55.02%,凈虧4.58億元。韓俊良的專權無疑暴露出華銳風電的公司治理,特別是權力制衡機制、決策機制存在的重大問題,這為財務重述創造了空間。一直到2013年曝出會計造假丑聞,韓俊良才被迫辭去董事長職務,這種激進的規模擴張模式才得到糾正。
3.高管缺乏現代財務管理理念。按照現代財務管理的理念,財務管理要樹立“現金為王、資金時間價值、風險價值”三大觀念。公司設立自始至終都要關注資金的現金流量,防止企業在有盈利的情況下破產。而華銳公司在現金流量不斷減少的情況下,盲目擴大經營規模,這也給公司的財務困境埋下伏筆。
三、完善我國上市公司財務重述制度的建議
1.啟動公司公關機制,爭取國家政策支持。在享受減免稅款的基礎之上,爭取項目審批、核準權利下放以及國家的政策性補貼,為企業的生存創造寬松的宏觀經濟環境。另外,企業向政府有關部門申請財務整頓時期,力爭取得國家政策性減免所得稅支持。
2.完善公司治理結構。加強董事會的獨立性,適當提高獨立董事的比重,避免“一股獨大”的情況出現,并改革現有由機構投資者提名獨立董事的制度。同時,落實審計委員會對公司財務的監督責任,保證監事會獨立行使監督權。管理層要做到激勵與監督的均衡,把企業的剩余價值與委托代理人的長期利益結合起來。另外,完善公司內部控制制度,建立以股東會、董事會、監事會及內部審計、外部獨立董事為一體的現代公司治理結構,形成權力約束機制。
3.建立現金流量五日報制度,嚴格控制現金的存量和流量。如果公司的現金流入與現金流出的時間趨于一致,便可將維持經營所需的現金余額降到最佳水平。對于原材料和配套設施的購進,應盡量采用賒購的方法,最大限度地運用應付款項等籌資方式。此外,還要管理好企業的最佳現金持有量,提高企業的資金利用率,做好理財工作。
四、結論
財務重述制度在遏制上市公司財務舞弊等現象的發生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因此,我國的各大市場主體都應積極采取措施:企業自身要完善公司治理機制,會計師事務所等審計機構要提高審計信息質量,廣大新聞媒體要積極發揮監督作用,政府要完善相關法律法規等等。只有各方共同努力,才能進一步完善我國的財務重述制度,最終促進資本市場的健康有序發展。
(作者單位:上海海事大學經濟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