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的數百個傳統戲曲劇種,舞臺上表現孔子的作品極少。查遍宋元明清以來數以千計的劇目,只發現兩種:一是明傳奇《麒麟記》,內容大致為,孔子因不滿魯國執政者季桓子所為,周游列國,到處遭冷遇,甚至絕糧,后仍歸魯國聚徒講學。劇作者署名“寰宇顯圣公”,可能是孔氏后裔。此劇現存有明萬歷刻本,藏于北京圖書館。遺憾的是,這部作品已殘缺不全,原刻本只有前39出,下面的缺佚已無從查找,難見全豹了。
另一種是明清之際無名氏的傳奇《九曲珠》。此劇演孔子道逢采桑娘,被厄于陳、蔡間事。故事來源可能是宋代彭乘的《墨客揮犀》。《曲海總目》 《曲考》《今樂考證》《曲錄》均見著錄,可惜今已佚存。
何以反映孔子的戲曲如此之少?興起于宋元時期的戲曲,是一種以娛樂為目的的市井文化,而孔夫子是圣人,文人斷然不能把圣人搬到戲臺上,讓其成為娛樂大眾的笑料。因而孔子的形象很少出現在戲臺上。
到了清康熙初年,皇帝頒詔,禁止演孔子及諸賢(清徐珂《清稗類鈔》)。因為帝王禁止,律有明條,各地命官無不遵守。時有徐州知府,發現有優伶在戲臺上扮演孔子,“立拿班頭重懲之”。
鑒于此,清代戲曲雖然勃興,愛好戲曲的文人墨客卻多不敢用戲曲形式來表現這位“至圣先師”,以免有褻瀆孔圣人之嫌。至于優伶,懾于朝廷禁令,更不敢貿然扮演,成了積習的規矩,一直沿襲下來。
(文/甄光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