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悅

陽光印網的模式更像是印刷行業的“滴滴”,但對于印刷這個傳統行業來說,在去中介之外改變的更多。
快遞已然成為互聯網時代人們的生活必需品。
一項報告預計,2016年中國快遞行業業務量將達275億件,同比增長34%;業務收入預計完成3530億元,同比增長28%。275億件快遞意味著等量或更多數量的紙箱、袋子或保溫箱等的包裝物。在這些包裝物中,每70~80個淘寶紙箱當中就有一個來自陽光印網。
這家公司6月完成了總額達3.5億元的C輪融資。然而,這家互聯網印刷服務公司卻連一臺印機都沒有,服務的客戶不僅涵蓋了阿里巴巴、百度、滴滴、京東、蘇寧、美團、餓了么等眾多互聯網公司,還有招商銀行、泰康人壽、新希望集團等國內五百強企業,企業用戶超過20萬。
在陽光印網的另一端,鏈接的是遍布全國的6000多家供應廠商,這家B2B的互聯網公司借助管理系統,將印廠的生產能力與客戶需求相匹配,不僅可以提供商務印刷,還可以提供紙箱包裝耗材、禮品、等1500多種品類的印刷和定制品服務,從而撬動了整個企業采購的市場。
“O2O大戰背后的軍火商”
陽光印網的模式更像是印刷行業的“滴滴”,但對于印刷這個傳統行業來說,在去中介之外改變的更多。
舉例來說,A是一家武漢公司,要在北京和上海各做一場營銷活動,需要印制會議手冊、易拉寶以及紀念記事本等。市場部的工作人員只要在陽光印網注冊、登錄,選擇自己所需的產品,管理系統便會將印刷及會議的定制品自動匹配由北京和上海的本地印廠就近生產,并準時配送。
陽光印網還提供像“拼車”一樣的“拼版”印刷服務,根據訂單材料、工藝及交付地,將訂單進行合并生產處理。如果A公司下訂單之時,B公司有同樣的需求,那么陽光印網后臺可以將兩個訂單的印刷任務合并生產,客戶可以得到更低的價格。這是由印刷行業自身特點決定的:只有達到一定數量之時,機器開動之后才不至于虧本。而機器滿負荷的運轉,訂單充足,則是生產廠商夢寐以求的狀態。
實際上,對客戶而言,在陽光印網下單,既可以節約印制經費和人力成本,還可以實現透明采購。陽光印網會比企業直接找印刷廠或其他各種營銷物料廠商的價格要便宜5%~40%。
陽光印網是創始人張紅梅的第三次創業。上世紀90年代末她的企業被譽為廣東“四小龍”印刷企業;2004年她又創立了北京鳳凰盛世資產管理公司,專業做酒店類資產處置;2011年,借助對印刷行業和投行工作經驗的積累,張紅梅創辦了陽光印網。
實際上,她曾在1999年借鑒日本一家印刷公司的模式,在香港和深圳做過一次網絡印刷的嘗試,但僅僅維持了兩年。在2011年,她認為產業互聯網化是下一波大潮。于是,在基礎帶寬、線上支付系統和支付習慣都已經相對成熟的情況下,她帶領團隊根據印刷行業的特點開發了后臺系統,實現和客戶ERP系統及印廠系統的對接。
開業后的第一批用戶是她和團隊人員一家一家拜訪圖文快印店,以“地推”方式談下來的。回想起這段經歷,張紅梅開玩笑說:“當時正是O2O行業血拼之時,她的團隊總和‘餓了么及其他的地推團隊不期而遇,以至于‘餓了么很自然地成為陽光印網較早的客戶。”2013年底,由于在單頁印刷品上的突出優勢,陽光印網在O2O大戰之時被互聯網客戶戲稱為“O2O大戰背后的軍火商”。
在積累了一定的客戶和供應商之后,借助“交易+供應鏈+SaaS”模式,陽光印網的營收從2014年的5000多萬元的營收猛增到2015年的超過4億元,2016年有望達到11億元~12億元。爆發式增長使得產品品類不斷擴充,從印刷到泛印刷再到企業采購。比如,去年“雙十一”,人們注意到跑在路上的快遞電動車車身似乎一夜之間都換上了“天貓”的“外衣”,那正是陽光印網的作品。
打通供應鏈
張紅梅在2004年就提出一個理念——“印刷,不止在印刷。”現在,陽光印網推出了“陽光采買通”的供應鏈金融服務。印刷行業賬期時間長,一直是印刷等制造行業很頭疼的問題。舉例來說,500強企業的口碑好,但賬期往往長達6個月,這使得很多印刷、禮品、加工制造的企業雖然愿意和其合作,卻因為這么長的賬期左右為難。
“陽光采買通”正是針對這樣的行業痛點推出的供應鏈金融服務。供應商和大企業用戶之間的賬期問題由陽光印網的平臺來解決。供應商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在6個月的賬期之內選擇在第幾個月收款,支取金額也可以在一定的限額內,按照供應商的需求靈活提取。供應商只需要支付很少的服務費用即可獲得服務。
另外,陽光印網也在供應鏈上繼續“下沉”。“陽光工業超市”提供印刷廠所需要的紙張、油墨以及PS版等原輔料,利用陽光印網平臺,將原料供應商和印刷廠連接在一起。正是對印刷行業的了解,使得張紅梅可以借助互聯網的平臺效應結合產業鏈條,產生新的服務內容。
張紅梅一直認為印刷行業各個鏈條不透明是弊病。比如定制商品價格定價的隨意性,她希望用標準化改變現狀。而這也正是張紅梅將這家公司命名為陽光印網的原因,她希望這個行業的每個環節都能像陽光一樣透明。現在陽光印網的客戶比例已經從最初的85%的互聯網公司,變成50%的傳統企業。就像沒有人不喜歡陽光一樣,每一天都會有新的企業“認識”陽光印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