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紅年 李惠勇
摘要:鋅與氯化鐵溶液的反應,不同文獻中的結論不盡相同,為搞清楚該反應的實質,借助數字化壓力傳感器和溫度傳感器重新進行了實驗探究。為確定反應過程生成沉淀的原因,對反應前后溶液的pH進行了測定。通過探究得出,該反應是分為兩個階段完成的,并從理論上對此反應機理作了解釋。
關鍵詞:鋅粉;氯化鐵溶液;壓力傳感器;溫度傳感器;反應歷程
文章編號:1005–6629(2016)10–0042–03 中圖分類號:G633.8 文獻標識碼:B
1 背景
鋅與氯化鐵溶液的反應一直以來都有許多人在探究,但是得出的結論卻不盡相同。潘明忠老師[1]認為只要鋅粉足量就會有單質鐵生成;劉映進、柳兆華老師[2]認為該反應一開始就有氫氣生成,但即使鋅粉過量也沒有單質鐵生成。同時該反應還是考試的熱點,如2014年安徽省高考卷的第8題:

該題的答案就是D,也就是認為Fe3+溶液和足量的Zn反應可以全部生成鐵。筆者借助于數字化傳感器對該實驗再次進行了探究。
2 實驗步驟
在以往的探究中,對該反應有無氫氣生成采用的判斷標準是有無氣泡,若有氣泡產生則有氫氣生成,反之則沒有。用這種方法精確度較差,若產生氫氣的量較少或速率較慢則無法判斷,而壓力傳感器則可以精確地捕捉到這種細微變化,所以本實驗引入了壓力傳感器;鋅與氯化鐵溶液的反應是放熱反應,反應過程中溶液溫度升高也會使壓力增大,在實驗過程中同時測量溫度和壓力的實時變化并借助氣體狀態方程,則可以判斷出壓力的變化是由溫度升高所致還是由產生氫氣所致。
實驗方案克服了以往實驗精度較差、判斷標準較為粗糙主觀的缺點,精確地判斷出該反應分為兩個階段,并通過測定反應前后的pH,從沉淀溶解平衡的角度,通過計算解釋了Fe3+濃度較大時不沉淀、濃度較小時卻沉淀的原因。
依據以上思路,設計實驗步驟如下:
(1)配置500mL 1 mol/L的FeCl3水溶液,并用pH傳感器測定其pH約為0.70(見圖1),測得實驗室溫度約為:4.5℃。

(2)將所配的氯化鐵溶液全部倒入一個雙頸燒瓶中,依據方程式:“3Zn+2FeCl3=2Fe+3ZnCl2”,可知鋅粉與氯化鐵按物質的量之比為3:2的比例進行反應,當FeCl3為0.5mol時,所需鋅粉為0.75mol,實驗時加入1mol鋅粉即65g,以保證鋅粉足量、使氯化鐵完全反應。實驗裝置如圖2所示:

立即用溫度傳感器和壓力傳感器測量反應過程中的溫度和壓強變化,并測量反應進行2000s后溶液的pH。數據如下:最高溫度30.1℃,最高壓強108.8kPa,反應后溶液的pH約為4.95。

(3)向反應后的溶液中加入足量的氫氧化鈉以溶解過量的鋅粉,充分反應后過濾,將濾渣晾干,用磁鐵吸引濾渣,驗證是否有單質鐵生成。
3 實驗過程的現象描述及解釋
3.1 第一階段現象及理論分析
前期實驗時,發現反應開始后,溶液溫度迅速上升,但是看不到氣泡。為了搞清楚:①這是因為完全沒有氫氣產生呢?還是速率較慢產生氫氣的量較少看不出來呢?于是使用了壓力傳感器,結果發現壓強有稍許增大,同時溫度也升高了;②壓強增大是因為產生了氫氣的緣故呢?還是溫度升高的緣故呢?于是增加了溫度傳感器,同時測定溫度和壓強的變化。根據實驗數據,可以通過氣體狀態方程進行推算:

反應后溶液變為淺綠色,取反應后的上層清液向其中加入酸性高錳酸鉀溶液,高錳酸鉀溶液迅速褪色,進一步證明了Fe2+的存在,發生的反應為2Fe3++Zn=2Fe2++Zn2+,反應過程中,觀察到瓶底產生紅褐色絮狀沉淀,說明有Fe(OH)3生成。
所以此階段發生的反應有:

該階段既然有FeCl3被消耗,其濃度就會減小,對反應①來說其平衡就會逆向移動,產生的Fe(OH)3濃度就會降低,為什么Fe(OH)3濃度較大的時候不沉淀、濃度較小時出現沉淀呢?為搞清楚這個問題,我們可用沉淀溶解平衡常數進行分析,為此在實驗前后我們使用pH傳感器分別測定溶液的pH,反應前溶液的pH為0.70(見圖1),反應后溶液的pH為4.95(見圖4)。
已知常溫下Ksp[Fe(OH)3]=2.6×10-39,剛開始時pH=0.70,此時若要使Fe3+沉淀下來,其最小濃度為c(Fe3+)=Ksp[Fe(OH)3]/c3(OH-)=2.6×100.9=20.65 mol/L,所以此時無Fe(OH)3沉淀;反應后pH=4.95,此時若要使Fe3+沉淀下來,其最小濃度為c(Fe3+)= Ksp[Fe(OH)3]/c3(OH-)=2.6×10-11.9 mol/L,所以此時有Fe(OH)3沉淀。
為什么反應后pH會增大呢?剛開始時反應①的進行程度較大,所以FeCl3溶液的酸性較強,加入鋅粉后氯化鐵逐漸被消耗濃度減小,使得反應①逆向移動,所以酸性減弱pH增大,此時Fe3+才可以沉淀下來,這也說明該階段加入鋅粉后,鋅粉主要和氯化鐵反應。
3.2 第二階段現象及理論分析
15min后溶液中產生大量氣泡,用試管收集后放在酒精燈火焰上有爆鳴聲,證明是氫氣。

由于我們比較三價鐵與氫離子的還原順序,雖然鋅離子不處在標態,但我們忽略此影響,因其不對還原順序產生影響。
由此可得,K1、K2均較大,理論上兩個反應均可以進行得非常完全,但由于E1>E2,應先進行三價鐵的還原,所以剛開始時沒有氫氣生成,隨著反應的進行,Fe3+濃度逐漸減小,氧化性逐漸減弱,最終會進行反應2H++Zn=Zn2++H2。所以開始時沒有氫氣產生,一段時間后才產生氫氣。
4 結論及反思
4.1 鋅與氯化鐵的反應是比較復雜的,存在多個反應且反應是分先后階段的

4.2 在水溶液中,在鋅粉過量時可以從氯化鐵中置換出鐵,但只是少量單質鐵
在特定的條件下,倒是可以制出大量單質鐵。如季曉亮、王錦化老師[3]在微波輻射下制出大量單質鐵;楊珂、劉曉燕老師[4]在乙醚溶液中制出了單質鐵。
4.3 反思
反觀上述高考題,在水溶液中Fe2(SO4)3既要水解又要和鋅發生氧化還原反應,一定不可能全部轉化成單質鐵,所以即使得到單質鐵也一定會小于11.2g。隨著化學科學的發展,理論化學的研究取得了驚人的發展,但是理論推導和數學計算的結果是否正確,仍然需要用實驗來驗證。
對相同物質間的反應為什么會有如此多不同的結論呢?首先是因為化學反應的發生受到許多條件的影響,如溫度、壓強、濃度、紫外線和酸堿度等,當條件改變時有可能發生不同的反應;其次與研究的手段有關,比如本文所述實驗使用壓力傳感器才觀測到壓強的實時變化過程;再次,與研究者的心態有關,或許只做了一次實驗,或許缺乏深入的思考,就急于成文發表。筆者在本研究中就曾出現過類似情況,第一次實驗時用磁鐵沒有檢測出鐵,認為該反應不會有鐵生成并已成文,好在后來多次重復實驗中都得到了鐵,即該實驗中只要鋅粉足量就一定會有鐵生成,但只是少量單質鐵。
參考文獻:
[1]潘明忠.鋅和三氯化鐵溶液的反應[J].中學化學教學參考,2000,(8~9):82~83.
[2]劉映進,柳兆華.鋅和FeCl3溶液反應有無單質鐵析出[J].中學化學教學參考,1985,(1):4~6.
[3]季曉亮,王錦化.微波輻射條件下鋅與氯化鐵溶液反應的研究[J].化學教育,2009,(11):65~68.
[4]楊珂,劉曉燕 .鋅與氯化鐵溶液反應的新研究[J].科技信息(學術研究),2008,(1):421~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