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 源
高校共青團組織服務青年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的實踐探索
魏 源
自2015年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號召以來,“創新創業”已然成為我國社會發展的新態勢,逐漸蔓延并影響著各個領域、各個群體和階層。當代青年大學生作為創新創業主體中的既特殊又重要的一類群體,更是未來創新創業的中堅力量,對其開展創新創業教育有著非常重要的現實和戰略意義。高校共青團組織在凝聚青年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必須要在發揮自身優勢的基礎上,在創新創業教育中服務青年、發展青年。
高校共青團 服務青年 創新創業教育
在“創新創業”浪潮飛速發展的社會經濟轉型關鍵時期,國家對創新型人才的需求尤為急迫,高校青年大學生作為創新型人才的“后備隊”和“生力軍”,既擔負著創新型國家建設的重任,同時也不得不面臨就業壓力過大等現實問題,因此對大學生開展創新創業教育有著重要的現實和戰略意義。高校共青團組織是聯系青年大學生最緊密的群眾團體,以“凝聚青年、服務青年、發展青年”為使命,在創新創業的時代浪潮中,開展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是發展青年的內在要求,因此,高校共青團組織必須發揮“凝聚青年”的各項優勢,做好服務青年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的各項工作。
高校共青團組織服務青年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的前提是,必須清楚的界定大學生創新你創業教育的目標和內容。國務院辦公廳在2015年頒布了《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教育部也在同年年頒布了《關于做好2016屆全國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工作的通知》,要求從2016年起,所有高校都要設置創新創業教育課程,對全體學生開設創新創業教育必修課和選修課,納入學分管理。根據各各校對這一政策的貫徹來看,在認識上普遍存在三個誤區:一是將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局限于普及創業知識和創業政策,課程內容普遍限定為創業理論知識的傳授和創業政策的解讀等,不能讓學生產生直觀的感受;二是錯誤的認為大學生創業教育就是鼓勵全體大學生創業,沒有能夠理解政策倡導的“鼓勵一部分特別優秀具備創業基本素質和條件的大學生進行創業,從而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促進經濟結構的調整”的實質含義;三是未能將學校創新創業教育與社會優勢資源、平臺相結合,造成高校創新創業教育與社會的不適應和脫節等問題。
我國的創新創業教育起步較晚,早在1947年,哈佛商學院就開設了“新創企業管理”的課程,被廣泛認定為第一門高校創業課程,英國在1987年發起了“高等教育創業計劃(ЕНС)”,旨在培養大學生的創業能力,但在試行一段時間以后,英國政府又于90年代初將創業教育的目標修改為培養創業者的素質和品質。創業教育發展至今,越來越多的強調與創新教育相結合,即在創業教育中重視精神和價值的養成。
根據發達國家對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目標和內容,以及《關于做好全國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工作的通知》的文件精神,高校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的目標可以界定為: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創業意識和具備創新創業能力的優秀人才。高校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的內容至少應當包括創新創業理論體系和實踐體系兩大方面,涵蓋創新創業知識學習、創新創業意識培養、創新創業技能提升和創新創業實踐探索等內容。
(一)得天獨厚的組織優勢
高校共青團組織自成體系、合縱連橫的組織優勢,可以在服務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的開展中廣泛覆蓋,相互連通,一是高校共青團組織從學校團委到二級學院團委(團總支)再到建立在各班級的團支部,上下貫通,能夠直接影響到每一名青年學生;二是各高校團委,各學院團委直接指導校、院級學生組織、學生社團開展工作和校園文化活動,在吸引學生方面極具優勢;三是作為學校組成機構,在涉及青年學生的相關工作中,能夠便捷的整合校、內外的相關資源。
(二)多渠道,廣覆蓋的宣傳優勢
在服務大學生創新創業的工作中,高校共青團組織在營造創新創業氛圍方面有著許多便利條件,一是除黨委宣傳部外,各高校共青團組織往往有著最終的宣傳平臺和途徑,不僅擁有獨立的雜志、報刊,還擁有唯一代表學校青年學生話語權的官方微博、微信等新媒體,可以用于創新創業典型樹立等的宣傳;二是從學校團委到二級學院團委再到班級團支部,在體制設立上都有專門負責宣傳工作的共青團干部,加上在團組織指導下開展工作的學生組織、學生社團的學生干部,完全能夠實現貼近青年進行宣傳,口耳相傳進行宣傳;三是由于共青團組織的特性,更能在創新創業教育中做到以青年學生普遍喜歡的方式,以青年學生中廣泛流行的話語來開展工作。
(三)對第一課堂的有效補充
高校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的必修課、選修課作為第一課堂,就我國目前大部分高校的實踐來看,普遍存在過于偏重理論教學,任課教師大多沒有創業經歷,甚至存在應試化等問題,這就急需高校共青團組織在“第二課堂”上加以彌補和完善。目前共青團系統組織的“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創青春”全國大學生創業大賽等賽事已經成為高校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在“第二課堂”的品牌活動,而各高校自行組織的各類創新創業競賽,以及聯系校外資源搭建的大學生創新創業實踐基地、大學生syb創業能力培訓班等平臺,極大的延伸和豐富了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內容。
(一)營造濃郁的創新創業教育氛圍
雖然“創新創業”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著,但很多高校大學生對“創新創業”的理念還存在誤解,不敢、不愿、不懂的學生群體依然龐大。因此,高校共青團組織必須發揮自身上下貫通、貼近青年的組織和宣傳優勢,以青年學生的話語對話青年學生,全方位、廣覆蓋、不間斷地解讀創新創業政策、宣傳創新創業典型、營造創新創業聲勢,幫助青年學生們樹立正確的創新創業觀念,主動地培養創新精神、創業意識。
(二)打造參與式創新創業文化活動
高校共青團組織在組織開展相關活動時,一是要鼓勵青年學生結合自身專業和興趣開展創新創業活動,引導學生主動在專業領域和感興趣的領域不斷鉆研,不斷創新;二是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要分年級、分類別的組織創新創業活動,對低年級的學生應當側重于創新精神和興趣的培養,對高年級學生則應側重于創業意識的養成和創新創業能力的提升,對面向文科、理工科、藝術體育類學生開展的創新創業活動也應當有所側重和區分,才能讓更多的學生主動參與其中。
(三)搭建體驗式創新創業實踐平臺
與課堂教學中的理論傳授不同,高校共青團組織在服
務青年學生創新創業中應當注重學生的“體驗”和“實踐”。高校共青團組織應當積極整合校內、外資源,積極搭建各類體驗式創新創業實踐平臺,一是要圍繞各類學科競賽、“挑戰杯”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創青春”全國大學生創業大賽等比賽,搭建從班級選拔到學院再到學校的遞進式競賽平臺,讓每一名同學都有機會參與其中;二是要聯系政府、社會資源,搭建大學生SYВ創業能力培訓班、優秀企業家面對面等平臺,讓學生能夠通過正規的渠道獲取在第一課堂上享受不到的資源;三是要主動對接企業,搭建大學生創新創業實踐基地等平臺,讓青年學生能夠走出學校,走進企業,通過企業認知實習、企業文化感受等方式,親身實地的體驗創新創業教育。
[1]國務院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國辦發[2015]36號)[R].2015.
[2]教育部.關于做好2016屆全國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工作的通知(教學[2015]12號)[R].2015.
(作者單位:揚州大學信息工程學院)
魏源(1989-),男,湖南湘潭人,揚州大學信息工程學院輔導員,助教,研究方向: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