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麗萍
朱熹養生思想研究
梁麗萍
朱熹作為理學宗師,對養生也有深入的研究,其養生思想涵蓋養身與養心兩方面。在養身上,他以“天人合一”為指導,寄情山水,注重飲食養生;在養心方面,強調以德養生,提出“涵養須用敬”、“格物致知”、“存理滅欲”的主張。通過兩方面的內容,朱熹將養生與理學研究結合起來,形成了一條內外兼修的養生之道。
朱熹 養生 和諧 存理滅欲
朱熹在一生的理學研究過程中,將養身和養心(即道德修養)緊密聯系在一起,形成了一套內外兼修的養生功夫。
養身是個人養生的出發點,擁有一個健康的身體是實現個人生命健康發展的第一步。養身,即保養身體,就是首先要保全好自己身體甚至生命,這是養生之道的首要之義。朱熹在養生問題上,同樣重視養身,以多種方式來首先保證身體的健康狀態。
(1)天人合一,頤養身心。朱熹在養生問題上首先秉承了“天人合一”的思想,認為人與自然萬物同源,因此應該將個人的養生融于天地自然環境之中。朱熹遷居崇安五夫后,在《懷潭溪故居》記其居處:“憶住潭溪四十年,好峰無數列窗前。雖非水抱山環地,卻是冬溫夏冷天。繞舍扶疏千個竹,傍崖寒冽一泓泉。誰教失計東遷謬,憊臥西窗日滿川。”①正是這優美的幽居之地,為朱熹潛心治學創造了良好的條件。他還在武夷山的隱屏峰下筑造武夷精舍居住,武夷山風景優美、環境宜人,朱熹居于此地,身心得以健康發展。此外,朱熹還愛好山水,自稱“予少好佳山水異甚”、“書史之外,酷愛山水”,借登山玩水以頤養性情、放松身心。在《記游南康廬山》中,他說:“晦翁與程正思、丁復之、黃直卿俱來,覽觀江山之勝,樂之忘歸。”②縱情身心與自然山水融合,讓朱熹能逃離世事紛擾,心態、性情在享受山水之美的過程中得到很好的調整,從而能更好地體悟生命的化育,探尋生命延續的養生之道。
(2)飲食養生。在日常生活中,朱熹刻意自約,不講究吃喝,認為“衣食至微末事”,不大放在心上。他對孔子的“發憤忘食”解釋道“志有在二不暇及”,把自己的物質生活標準降到“聊寄一瓢足”。他的飲食經驗是“毋求飽,毋貪味,毋必以時,毋恥惡食。”③這也是他所主張的飲食規律和方法。另外,在飲食上,朱熹以素食為主,以瓜果蔬菜為食。《 宋史·朱熹本傳》載:“故諸生自遠而至者,豆飯藜羹,率與之共。” 豆飯即粗糙的米飯,藜亦稱“ 灰藜”、“ 灰菜”,野生植物,廣布各地,是最為普通的野菜。朱熹還喜歡豆腐、蕨菜、筍、木耳等蔬菜,將這些蔬菜一一作詩予以評價。朱熹以素食為主的飲食方式,突出了蔬菜的養生價值,是符合現代養生理論的。
同時,朱熹還重視食療與藥物養生。朱熹在博覽群書以及長期實踐中,結語出不同的食物具有不同的藥效。如他的《栗熟》詩就指出了板栗的延年養生功效:“共期秋實充腸飽,不羨春華轉眼空。病起數升傳藥錄,晨興三咽學仙翁。”④在疾病的防治上,朱熹提出了以防為主、嗇養為先、防治結合的養生觀。他說:“此身未有所損失,而又加以嗇養,是謂早服而重積;若待其已損而后嗇養,則養之方足以補其所損,不得謂之重積也矣。所以,貴早服。早服者,早覺未損而嗇之也。”⑤“早服”即早做準備,做好預防的意思。朱熹在飲食起居之間,遵守自然規律,節制飲食,不傷不損以終天年,這為現代養生提供了寶貴的經驗。
朱熹在養身的同時也注重以德養心,即重視道德的修養,尤其是去除貪欲以使心靜隨和,達到內外兼修的目的。
(1)“涵養須用敬”。在道德修養方面,朱熹所提倡的方法是“主敬涵養”。所謂敬,朱熹解釋道:“敬有甚物,只如‘畏’字相似,不是塊然兀坐,耳無聞、目不見、全不省事之謂,只收斂身心、整齊、純一,不恁地放縱,便是敬。”⑥居敬就是要向內要收斂身心而不使隨心放縱,并且要常懷一種敬畏的態度而使內心總處于警覺或警醒的狀態;向外就是要整齊嚴肅而不妄動,并且要達到一種專一的態度。由于朱熹區分了“已發”與“未發”,并且重視未發時的涵養工夫,所以特別強調“未發”時的居敬,即在無所思慮的情況下,要最大程度的平靜思想和情緒,把注意力集中在內心,從而使心達到一種特殊的寧靜狀態。通過“居敬”朱熹認為可以存心養性,使內在的精神意志更加堅定,從而能抵抗住外物的誘惑。這種“居敬”的養生觀具有心理養生的傾向。
(2)“格物窮理”。“格物”,朱熹解釋為:“格,至也。物,猶事也。窮至事物之理,欲其極處無不到也。”⑦“格物”主要有三個要點,一是“即物”,就是接觸事物;二是“窮理”,就是研究物理;三是“至極”。他認為,格物最重要就是要窮理,即通過對具體的事物的研究來達到對理的認識。朱熹所說的“格物”并不僅僅要認識世界上的萬事萬物,更重要在于通過這些具體的事物而認識到物之理,甚至是天理。所謂“致知”,朱熹解釋為:“致,推極也。知,猶識也。推極吾之知識,欲其所知無不盡也。”但是,朱熹所說的“致知”并不是用已有的知識去推廣、擴充到未知的知識,而是指主體通過考究事物之理而在主觀上得到的知識擴充的結果。朱熹在《補大學格物傳》中說:“所謂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窮其理也。該人心之靈,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窮,故其知有不盡也。是以大學始教,必使學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窮之,以求至乎其極。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貫通焉,則眾物之表里精粗無不到,而無心之全體大用無不明矣。”朱熹所強調的“格物致知”的最終目的是要達到對倫理道德與性命之理的認識。在這種認知的轉換過程中,朱熹將自身的精神境界與天道、天理相貫通,從根本上看,是朱熹以道養生、以德養生的養生觀念的表現。
(三)“存理滅欲”。面對外來物欲的誘惑,朱熹提出了“存理滅欲”的主張,以此來加強道德修養。朱熹將人欲和天理徹底對立起來,認為必須“革盡人欲”才能“復盡天理”。他說:“人之一心,天理存,則人欲亡;人欲勝,則天理滅。”⑧因此,“學者須是革盡人欲,復盡天理,方始是學。”但朱熹并不完全否定人欲的存在,也肯定人的基本生存欲望,如飲食起居;他所反對的欲望是指超出了基本生存欲望范圍之外的過度的欲望,他說:“飲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⑨這就是說朱熹肯定欲望在一定限度內的合理性。從養生學的角度來講,朱熹通過加強道德修養來限制欲望的觀念是符合現代養生理念的;而“存理滅欲”的主張對人的身心健康發展并無壞處,通過消除物欲之弊來使自身的內心放松,性情自然,達到延年益壽的效果。這正是朱熹以德養生的精神所在。
養生思想是朱熹思想體系中的一大重要內容,使我們能夠真正認識到朱熹更加真實的一面。朱熹的養生思想涵蓋養身和養心(即道德修養)兩個方面,與其理學研究深深聯系在一起,在探索理學的同時尋找自身的惡養生之道,為現代養生理念提供了寶貴而豐富的經驗。
注釋:
① 《朱熹集》卷9.
②《朱熹集》卷84.
③洪丕謨.中國古代養生術[J].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④《朱熹集·外集》卷1.
⑤《朱子語類》卷125.
⑥《朱子語類》卷十二.
⑦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大學章句.
⑧朱子語類.卷13.
⑨朱子語類.卷13.
[1][宋]朱熹.朱熹集[M].郭齊,尹波點校.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6.
[2][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3.
本文系江西省文化廳藝術規劃項目YG201421。
梁麗萍(1972-),女,漢族,江西中醫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