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志
杜審言貶謫嶺南峰州
●羅志
古代之嶺南地區最早是古駱越人的居住地,秦漢后雖然逐漸被納入中國大一統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版圖,但很長時期內,嶺南地區依然被地處中原的中央政權視為自然環境惡劣、經濟文化落后的“荒蠻之地”,被當成貶謫朝廷“罪臣”之地。據不完全統計,僅唐朝,流配、貶謫廣東而有史籍可考者便有數百之眾,其中“流人”近300人(次),“左降官”近200人,皇親國戚37人(家),宰相49人(次)。這些貶謫之人中不乏著名文士、詩人,他們在貶謫途中領略的嶺南自然風土和個人經歷相結合,成為唐宋嶺南文學與文化的重要表現。杜審言,就是這樣一位詩人。
杜審言,字必簡,祖籍襄陽(今湖北襄陽),出生于河南鞏縣(今河南鞏義),初唐著名詩人,唐朝大詩人杜甫的祖父。在文學史上,杜審言與李嬌、崔融、蘇味道友善并齊名,被譽為“文章四友”。杜審言精于律詩創作,尤工五律,因此在奠定唐代律詩地位方面貢獻卓越,對于盛世歌詩影響深遠。
杜審言生于唐太宗貞觀十九年(645年),唐高宗咸亨元年(670年)考中進士。其后多年間,只是歷任一些地方小吏。圣歷元年(698年),杜審言被貶作吉州司戶參軍,后寄居東都。杜審言時來運轉是在武周長安二年(702年),受到武則天的召見和倚重,一躍成為宮廷文人,榮華富貴一時盡享。但好運不長,武后朝末年神龍元年(705年)宮廷政變后,他因阿附武則天的男寵張氏兄弟,而被貶往嶺南地區的峰州。不久,杜審言再次被召還京,唐睿宗景龍二年(708年)卒于長安。
杜審言貶謫嶺南地區峰州的具體時間是“五王政變”推翻武周政權、唐中宗復辟后的神龍元年(705年)初。《新唐書·杜審言傳》曰:“神龍初,坐交通張易之,流峰州。”《舊唐書·張易之張昌宗傳》的記載則較為詳細:“神龍元年正月,則天病甚。是月二十日,宰臣崔玄昧、張柬之等起羽林兵迎太子,至玄武門,斬關而入,誅易之、昌宗于迎仙院,并果首于天津橋南。則天遜居上陽宮……朝官房融、崔神慶、崔融、李嶠、宋之問、杜審言、沈佺期、閻朝隱等皆坐二張竄逐,凡數十人。”
張易之、張昌宗兄弟權傾朝野時,連武承嗣、武三思等朝廷重臣都紛紛巴結二張,這二張也喜附庸風雅,召集當時的宮廷文人宋之問、杜審言、閻朝隱、沈佺期等為其所用。神龍元年的政變,武則天被迫退位、還朝于唐中宗,二張被誅殺,阿附于他倆的這些宮廷文人自然被竄逐一空。
杜審言在神龍元年(705年)二月被貶謫,按照當時貶謫官員的嚴格規定,惶惶不安地離開洛陽南下。數月后,杜審言翻越南嶺山脈中的大庾嶺進入嶺南地區。他由洛陽進入嶺南直至峰州的行進路線和他后來離開峰州返回內地的路線應該是重合的,而這條路線也正是唐代溝通中原和內地的主要交通路線,即:洛陽越過伏龍山和南陽盆地到達襄陽,然后分為東西兩支,西邊一支南下江漢平原經荊州過長江到岳陽,繞過洞庭湖到長沙,然后沿湘江而上,進入南嶺山脈;東邊一支則從襄陽沿漢水東下,經過今天武漢地區沿著長江向東南到九江過江,再南下經南昌順贛江而上,在贛南越南嶺。
越過大庾嶺,杜審言便沿著湞水(今湞江,珠江水系北江的上游)南下,進入嶺南北部的重鎮——韶州(今廣東韶關),而后到達嶺南地區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廣州。杜審言在廣州逗留期間留有一首詩作,即《度石門山》,極言廣州城外石門山的崎嶇險峻,杜審言在貶謫途中的落寞心境也可想見:
石門千仞斷,迸水落遙空。
道束懸崖半,橋欹絕澗中。
仰攀人屢息,直下騎才通。
泥擁奔蛇徑,云埋伏獸叢。
星躔牛斗北,地脈象牙東。
開塞隨行變,高深觸望同。
江聲連驟雨,日氣抱殘虹。
未改朱明律,先含白露風。
堅貞深不憚,險澀諒難窮。
有異登臨賞,徒為造化功。
然后,杜審言沿西江西上,途經端州(今廣東肇慶),在梧州(今廣西梧州)一帶折向西南,經過粵西和今越南北部的崇山峻嶺前往安南都護府治下的峰州。
杜審言貶謫途中所經過的端州是唐代嶺南地區重要的水陸交通樞紐,這次被貶謫嶺南的一幫文人前往貶所大都途經這里并留下不少詩作。杜審言途經端州也題有詩歌,稍后到達的宋之問作《至端州驛見杜五審言、沈三佺期、閻五朝隱、王二無競題壁,慨然成詠》詩,既可證杜審言貶謫行跡,亦可憑此揣測杜審言跋涉嶺南愈加凄涼的心境:
逐臣北地成嚴譴,謂到南中每相見。
豈意南中歧路多,千山萬水分鄉縣。
云搖雨散各翻飛,海闊天長音信稀。
處處山川同瘴癘,自憐能得幾人歸。
至于杜審言到達峰州的確切時間,未有直接的史料記載。然參考同時貶竄嶺南的沈佺期以及晚唐韓愈貶官潮州的行跡,或可知其大略。沈佺期和杜審言同時因罪遠貶,其所至的驩州在今越南中部,同杜審言所往峰州路線基本重合。沈佺期途中有《寄北使》一詩,其小序曰“行至安海,五月二十四日遇北使,因寄鄉親”,安海唐時屬陸州,在今廣西東興,已離峰州不遠,故杜審言自洛陽至貶所峰州也或大致同時。
杜審言由洛陽竄貶嶺南峰州,而韓愈則是因《諫迎佛骨表》一事從長安貶至潮州,兩相比較,兩人的貶官情形相似,前往謫居地的里程數相當,所經路線也相近(均是經兩湖,越南嶺,至廣州,再轉往目的地)。韓愈在元和十年(815年)正月十四由長安動身,四月十五日到達潮州,約計近百日。而杜審言則是二月離京,再加上百日,同樣可得出約莫五六月份到達的推論。
杜審言的謫居地“峰州”今為何處?
據《舊唐書·地理志》嶺南道下安南都督府“峰州”條載:
峰州下,隋交趾郡之嘉寧縣。武德四年,置峰州,領嘉寧、新昌、安仁、竹輅、石堤、封溪六縣。貞觀元年,廢石堤、封溪入嘉寧,竹輅入新昌。天寶元年,改為承化郡。乾元元年,復為峰州也。舊領縣三,戶五千四百四十四,口六千四百三十五。天寶領縣五,戶一千九百二十。州在安南府西北,至京師七千七百一十里。峰州秦屬象郡,漢屬交趾郡,在今越南河內西北,去長安七千七百一十里。
據史料記載,并參考《中國歷史地圖集》,唐朝地圖中峰州的大致位置在今越南境內紅河河畔,位于河內(唐玄宗時為安南都護府駐地)西北不遠處。
杜審言離開洛陽前往峰州,乃至在峰州謫居,以及遇赦返京總計的時間大約是從唐睿宗神龍元年(705年)年初到景龍元年(707年)下半年。其中杜審言真正謫居峰州的時間更短,只有一年多一點的時間。關于杜審言在峰州的活動,現存史料的基本上都沒有記載。我們只能從杜審言貶謫峰州時僅存的零星詩作,來考察和勾勒他當時的一些活動和心態。
在貶謫安南峰州之后,杜審言曾經創作有《旅寓安南》一詩,詩云:
交趾殊風候,寒遲暖復摧。
仲冬山果熟,正月野花開。
積雨生昏霧,輕霜下震雷。
故鄉逾萬里,客思倍從來。
嶺南地帶迥異于中原地區的自然風光給杜審言留下極其深刻的印象,因此詩人以詩歌描繪之。從杜審言謫居安南期間所作的詩歌中,所看到的正是詩人這種對嶺南風物新奇而又獨特感受,以及被迫遠離家鄉而引發的濃重鄉愁。
據北宋《冊府元龜》卷八十四《帝王部·赦宥三》的記載,就在杜審言到達峰州前后不久的神龍元年,十一月,中宗“親謁太廟,告謝受尊號之意,禮畢,大赦天下,前后流人非反逆緣坐者并放還,緣張易之徒黨本犯配流者,量輕重與遠官……”由于嶺南地區路途實在遙遠,朝廷大赦的消息傳到嶺南地區大約已是第二年的年初了。雖然唐中宗大赦天下,但是又規定張昌宗、張易之案的“反逆者”均不得赦免。杜審言正當此類“逆黨”,由欣喜到失望的過程必不可免。同被貶安南的沈佺期同時聽到這次“大赦”的消息,寫有《答寧愛州》《赦到不得歸題江上石》等詩,其極為沮喪的心態杜審言也大約類此。
杜審言羈留峰州期間的這種懷歸之情,在其它一些詩歌中也有所體現。如《春日懷歸》一詩,就常被認為是詩人在神龍二年(706年)春所作的詩歌。杜審言在貶謫峰州一年多一點的時間內的生活想必是憂郁和惆悵的。有詩為證:
心是傷歸望,春歸異往年。
河山鑒魏閥,桑梓憶秦川。
花雜芳園鳥,風和綠野煙。
更懷歡賞地,車馬洛橋邊。
唐睿宗景龍元年(707年)春,杜審言終于遇赦北歸。張易之黨羽被竄逐之前,中宗即位大赦時雖然明文規定“二張”余黨不予寬宥,但此后根據“親附”“交通”張易之兄弟的程度、情節以及竄逐遠近、配流貶官的不同情況,又有所區別對待。如李嶠、崔融在貶謫的當年即召還起用,蘇味道在次年春夏之際起用,沈佺期流配的“駐州”在今越南中部,距離最遠,故赦還遲至第3年。當然,最關鍵的因素還是在于朝廷政局的變動。神龍元年正月起兵誅張昌宗、張易之的“五王”謀誅殺武三思,反為三思所構陷。神龍二年(706年)六月,貶五王為嶺外州司馬。七月,長流嶺外。三思又使大理正周利用矯制往嶺外殺之。因此,據《舊唐書·崔神慶傳》記載:“明年(神龍二年),敬暉等得罪,緣昌宗被流貶者例皆雪免。”五王之流嶺外時在七月,周利用往嶺外殺五王當在八月,則詔雪免張易之黨則在秋、冬之際的十一月左右,《舊唐書·中宗紀》載:“(神龍二年)十一月乙巳,大赦天下。”
杜審言由峰州北返最晚當在第二年即景龍元年(707年)的年初。是年三月,他已回到廣州,作有《南海亂石山作》一詩:
1.逐步完善留守兒童教育機制。學校應該積極建立工作小組,主張讓學生們擁有一個和諧的成長空間,校長應該發揮出作用,班主任也需要落實實際的行動,少先隊做好輔助支持。
漲海積稽天,群山高嶪地。
相傳稱亂石,圖典失其事。
懸危悉可驚,大小都不類。
乍將云島極,還與星河次。
上聳忽如飛,下臨仍欲墜。
朝暾赩丹紫,夜魄炯青翠。
萬尋掛鶴巢,千丈垂猿臂。
昔去景風涉,今來姑洗至。
觀此得詠歌,長時想精異。
詩中首聯“昔去景風涉,今來姑洗至”中“姑洗”乃三月別稱,可證時歷。按照此前杜審言自洛陽貶謫峰州所需時日來推算,他返回中原、來到首都長安(唐中宗將朝廷由武則天時的洛陽遷回長安)的時間大約是在景龍元年(707年)秋。此后不久,杜審言被起用為國子監主簿,然而沒多久(約708年)便病逝了。杜審言死后葬于偃師的首陽山前祖塋(今河南省偃師市城關鎮杜樓村)。百余年后,杜甫的遺骨也歸葬這里,與祖父相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