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盛文
?
建設“西柳驛站”,拓開絲路貿易新空間
◎文/盛文
遼寧把握省黨委中、央省、政國府務敏院銳實施建設“一帶一路”戰略決策這一重大機遇,要求全省“務必搶占先機,融入其中,搞好對接”,并印發了《遼寧省開放驅動戰略實施方案》,將“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建設”作為首要任務。海城市認真貫徹省委、省政府要求,依托專業市場集群優勢,積極融入“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拓展市場貿易,增創外向型經濟新優勢,邁出了扎實步伐。
搶抓新機遇,提升發展戰略。專業市場是海城作為東北縣域經濟第一強縣的一面旗幟,歷經30多年發展,形成了紡織服裝、皮革皮草、箱包、日用品、建材家居、農產品、汽貿汽配、農機、黃金玉器9大類14個交易額億元以上的專業市場集群,2014年市場交易總額672億元、配套加工產業銷售收入460億元,帶動省內外就業約300萬人。尤其是西柳服裝市場,先后被國家紡織工業聯合會授予“中國褲業名鎮”“中國棉服名鎮”和全國十大紡織基地縣,產品輻射全國多地市場,本地及周邊聚集紡織、印染、服裝加工企業6200余家,規模以上出口企業60余家,2014年外貿供貨額15.4億美元。隨著“一帶一路”戰略的展開,海城市委、市政府認真分析了專業市場集群的內貿優勢、外貿潛力,制定了《“一帶一路”戰略下海城市專業市場集群發展升級實施方案》,明確提出:把海城專業市場集群打造成北方“一帶一路”上最有競爭力的支撐性節點,“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重要載體,遼寧“創新、改革、市場、開放”四個驅動的示范區和新興的增長點。
創建新載體,升級貿易活動。2014年7月,海城市瞄準我國西北和中亞、西亞市場,啟動了“絲綢之路·西柳驛站”貿易拓展活動。活動采取考察團先行考察布點,然后組織業戶實地貿易對接的方式,先后抵達山西、陜西、江西、吉林、黑龍江、內蒙古、甘肅、青海、寧夏、新疆等省、區,與當地重點專業市場和邊境口岸,開展市場聯盟、商戶對接、產品輸入和邊貿合作等洽談;達成合作意向后,組織西柳地產品牌企業和商戶,到當地舉辦拓展貿易對接會活動。同時與當地重點市場簽署合作協議,由西柳市場負責組織貨源和物流配送,由當地市場提供西柳產品銷售專區并組織商戶經營。經過一年多的努力,海城市先后在霍爾果斯、蘭州、銀川、運城、臨汾、太原、西安、九江、通化、琿春、綏芬河、滿洲里等地,完成了“絲綢之路·西柳驛站”布點,打開了國內西北市場大門和中西亞國際貿易通道。西柳、南臺兩大市場,輻射面由過去東北三省一區拓展到全國各大關聯市場,輻射人口由1億人增加到3.4億人。新增“絲綢之路·西柳驛站”采購代理商5900余戶、市場交易額60億元。
探索新模式,促進貿易便利化。海城市積極開展外貿管理新模式綜合改革試驗。“鞍山西柳”被省政府確定為“首批省級重點培育內外貿結合商品市場試點”,率先探索適用于內外貿結合市場的貿易管理、海關監管、商品檢驗、結匯結算和貿易便利化等新模式。西柳市場已經國家外匯管理局遼寧省分局批準,按照《遼寧省個人貿易外匯管理規定》,試行個人貿易便利化試點政策,經營進出口業務商戶可以旅游購物貿易方式開展對外貿易活動。大力推進重點項目建設,增強貿易服務能力。遼寧西柳義烏中國小商品城和南臺箱包城一期主體已建成,西柳物流園簽約落戶,西柳電子商務產業園開工建設,西柳服裝網電子商務平臺開通運營。西柳、南臺市場旺市運營,2015年專業市場交易額預計達到675億元。
隨著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大幕的拉開,海城更加堅定了“一帶一路”戰略下的國際貿易拓展步伐,力爭在新疆盡快形成立足西北、輻射中亞和中東歐的商貿體系,推進海城商品通過“遼滿歐、遼蒙歐、遼海歐”亞歐大陸橋通道打入國際市場,通過開辟浙江義烏、福建石獅、廣東虎門的西柳·中國北派服飾展貿中心,借“海上絲綢之路”打入東南亞、中西亞及非洲等國家和地區。
海城,蓄芳向開放,芬芳待明天。
□本欄編輯/石妍
黨建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