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 坤
蘭州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甘肅蘭州 730050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的探索進程
侯坤
蘭州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甘肅蘭州730050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在中國的生根發芽是有源可尋,有史可溯,有跡可查的。它的源頭是馬克思恩格斯關于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的思想,雖然馬克思開始認為社會主義是“去市場”的,但他的結論是建立在當時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狀況之上的。文章在此觀點基礎上從發展史角度考察了改革開放以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在中國的形成和發展過程。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經濟思想史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具有中國社會主義特色的經濟理論的探索進程又拉開了全新的篇章。自那以來,基于我國自身國情的市場經濟理論的雛形初現,并最終完善為一套適應時代發展的體系。而十四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中指出的“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一項前無古人的開創性事業”。它與傳統理論中認為“市場是資本主義的特有東西”產生了明顯的背離,并形成自身的理論。總體來說,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發展歷程可謂歷經一番寒徹骨,終得梅花撲鼻香。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伴隨著改革開放的腳步而向上發展,并從最初的探索階段進展為后期的確立完善階段,使得這一理論從本質上有了新的高度。
這一階段起始于十一屆三中全會,至十二屆三中全會前。十一屆三中全會作為偉大的歷史性的轉折,一方面將全黨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另一方面強調重視價值規律的作用,并以此為開端積極探索經濟建設規律,使市場因素更多地滲入到經濟體制中。在領導集體中,陳云和李先念對市場和計劃的關系認識較早,并且對于計劃和市場的看法較為一致,他們都認為以往的計劃經濟對各方面要求得太嚴,要正確認識和重視市場調節的作用,他們對于市場和計劃的兼容態度引領了對計劃和市場探索的新思路。1979年11月,鄧小平在回答我國經濟政策的改革等問題時表示:“社會主義也可以搞市場經濟”。這一論斷,有重大進步意義,突破了把市場排斥在外的傳統認識。黨的十二大,提出了“計劃經濟為主市場經濟為輔”原則。而這個原則直接有助于市場自身調節功能的發揮,使其從原先被計劃經濟體制局限的牢籠里掙脫出來。而就當時來看,國內學者對我國特有的市場經濟體系也抱有樂觀向上的態度。學者劉國光、趙人偉認為,可以結合市場與計劃這兩者協同作用,使得資源配置體現最大的效用。總之這一時期的理論探索進展,離不開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的指導,雖然計劃經濟仍占主導地位,但與傳統社會主義經濟觀念相比仍算是取得了巨大進步。
這一階段起始于十二屆三中全會,至南巡講話前。在十二屆三中全會上,進一步明確“社會主義計劃經濟必須自覺依據和運用價值規律,是在公有制基礎上的有計劃的商品經濟。”而從歷史角度講,馬克思主義經濟史上第一次涉及到了社會主義商品經濟,是經濟理論的深化。在1987年的十三大中,提出了“社會主義有計劃商品經濟體制,應是計劃與市場內在統一的體制。”1990年十三屆七中全會上,明確表明,我國的經濟發展要依靠計劃和市場兩者相結合的思想觀點。在那一時期,著名學者于光遠從多個方面分析了社會主義發展初期計劃和市場的相結合的必然,而隨商品經濟理論的進一步深化,基于我國國情的市場經濟制度也在逐步走向成熟。
這一階段是從南巡講話到十六大召開前。在上世紀90年代后,這一中國特色理論終于提升到了新的發展高度。1992年,鄧小平到南方視察,講到:“計劃多一點還是市場多一點,不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本質區別。”“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這一開創性論述徹底解除了將計劃和市場看作是區分社會基本制度要素的思想束縛,徹底擺脫了凡事都得先考慮一下是姓“資”還是姓“社”的思維定勢,為我國市場經濟理論的最終確立起到根本的穩固作用。十四大又確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并規定了市場經濟體制的內涵。而后,召開的十四屆三中全會中,對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框架做了進一步勾畫。1997年9月,中共十五大上,提出了“使市場在國家宏觀調控下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而國內專家學者對這一階段中的理論內涵做了深入的剖析,并提出自己的觀點和意見。其中,學者張卓元表示,我國市場要熟練地運用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先進的手段方針,促進商品經濟的蓬勃發展。到了上世紀末,基于我國國情的市場經濟體制最終形成,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最終得以確立。
這一階段是從十六大開始至今。2002年,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并指出要在更大程度上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次年十六屆三中全會上,提出了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主要任務。2007年十七大召開提出“要從制度上更好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十八大進一步提出“更大程度更廣范圍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2013年十八屆三中全會,創新性地將市場在資源配置中是基礎性作用改為決定性。這一轉變,是我國的經濟體制改革道路中的新突破。學者張卓元指出,起決定性作用是對市場化改革的推進,深化改革要緊緊圍繞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展開。這一階段,在進一步深化對市場經濟規律認識和推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實踐的同時,進一步發展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的完善和發展是一個長期的過程。當前,對其探索進程進行梳理,從個人角度講,有利于進一步明確其演變過程,以便進行深入研究;從社會角度看,改革進入深水區和攻堅期,需要總結以往的經驗,積極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指導實踐,深入推進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繼續擴大提高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作用,推動我國經濟的繁榮與發展。
[1]鄧小平文選(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楊干忠.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概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
侯坤(1991-),女,山東平度人,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馬克思主義經濟思想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