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銀
唐山市曹妃甸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 河北曹妃甸 063299
民營經濟轉型發展對策研究
李銀
唐山市曹妃甸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河北曹妃甸063299
民營經濟是具有中國特色的一種經濟概念和經濟形式,在我國經濟結構中所占的比重逐步擴大,發揮著越來越廣泛的作用,成為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經濟高速發展的生力軍。與此同時,在政策支持、發展環境、管理模式、資金支持等方面,對民營經濟的發展也遇到了一系列的問題。本文旨在通過對民營經濟發展的研究,發現民營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并結合現有政策措施,有針對性地提出建議,鼓勵、支持和促進民營企業二次創業轉型發展。
民營經濟;二次創業;轉型發展;建議
民營經濟是具有中國特色的一種經濟概念和經濟形式。改革開放以來,民營經濟在我國經濟結構中所占的比重逐步擴大,“三分天下有其一”,民營經濟開始發揮越來越廣泛的作用,成為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經濟高速發展的生力軍。與此同時,在政策支持、發展環境、管理模式、資金支持等方面,對民營經濟的發展也遇到了一系列的問題。如何破解制約難題,近年來,中央和省就鼓勵民營企業二次創業轉型發展出臺了系列文件,給予了諸多政策。為落實各項政策,鼓勵、支持和促進民營企業二次創業轉型發展,提出如下建議:
通過多年來的發展,民營經濟已成為促進區域經濟發展、擴大社會就業的重要力量,成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優化產業結構的主力軍,一批民營企業投資項目成為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占據了經濟總量的半壁江山。但與此同時,民營經濟發展也存在諸多問題:
一是發展環境不夠寬。政府部門對民營經濟仍沿襲“依權監管”的模式,尚未過渡到“依法監管”上來,導致民營投資的管卡多、手續雜、費時長,增大了民營經濟發展的交易成本。在市場準入上,民營經濟沒有享有公平待遇,許多領域對民營投資雖沒有明文規定的限制,但是民營經濟在市場準入方面與國有經濟甚至外資經濟仍然存在著很大的政策差異。諸如一些收益穩定、利潤較高的行業尚未對民營資本開放。二是民營企業起點較低。發展缺乏長期戰略和長遠眼光,原始積累不足,起步水平較低,投資盲目性較大、追求目標短期化。人員素質普遍不高,職業操守不強,不正當競爭、制假造假、損害環境等現象時有發生。同時,大多數民營企業在人才儲備上民先落后于國有企業,存在“缺管理人才、缺技術人才、缺營銷人才”。三是經營管理模式落后。民營企業在創業初期,以業主個人產權為基礎的家庭、家族式管理的大多數民營企業的經營管理模式,其產權制度具有明顯的家族化傾向。對于民營企業來說,這種模式在創業初期也許是可行的,但隨著企業的發展壯大,企業已走出原始創業階段,這種家族式管理已顯得越來越難以適應市場發展的需要。四是融資渠道依然不暢。大多數中小民營企業發展缺乏資金,且無穩定的資金市場配合,承受市場風險和經濟發展周期波動的能力較差,易于“倒閉”,穩定性不強。從銀行角度看,由于觀念和體制上的原因,銀行主要服務于國有企業,大部分民營企業缺乏獲得銀行貸款所需的正規渠道,加上信用中介服務體系滯后,國有大銀行無論在自身機制上還是在技術操作上,都無法適應民營經濟的發展的需要。五是科技含量偏低。特色產品偏少,民營經濟選擇的多為技術門檻和管理門檻相對較低的領域,除少數企業外,多選擇技術要求不高且勞動密集型的行業。
鼓勵和支持民營企業二次創業轉型發展,應堅持以科學發展現為指導,以推動民營經濟更好更快更大發展為戰略目標,以“政府引導、企業主體、市場導向”為原則,積極推進民營企業二次創業、轉型發展,努力實現發展方式由資源驅動向創新驅動轉型,產業布局由粗放分散向集約集群聚集,民營資本由傳統產業向戰略性新興產業轉移,產品由粗加工向產業鏈高端延伸,市場由國內為主向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并重轉型,努力走出一條創新發展、集約發展和可持續發展之路。
一是實施民營企業提升工程,推進民營企業改造升級。在技術改造專項資金和中小企業發展專項資金基礎上,各地財政應建立支持引導基金,支持一批傳統優勢產業民營企業,圍繞技術裝備升級、產品工藝創新、促進節能減排、提高規模效益等方面實施技術改造,實現產業產品改造提升。積極引導民營企業深入開展對標行動,選樹行業龍頭企業作標桿,提升綜合競爭力,多層次、多形式推進信息化和工業化融合,建設一批“兩化融合”示范企業。二是實施民營企業競爭力培育工程,支持民營企業新(擴)建項目實現資本戰略性轉移。鼓勵民營資本向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節能環保、生物醫藥、新一代信息技術等戰略性新興產業轉移,向交通運輸、市政公用、社會福利、文化旅游、體育衛生等公共服務事業轉移,向現代物流、工業設計、文化創意等現代服務業轉移,向產業鏈高端轉移。推動并支持核心競爭力強、主導產品優勢突出的民營企業跨地區、跨行業、跨所有制兼并重組,積極進行上下游產業鏈整合,實現優勢互補,培育一批對區城經濟起戰略支撐作用的支柱企業、特色產業。三是實施民營企業創新工程,提升民營企業管理水平。支持民營企業持續加大科技投入,積極引導民營企業參與組織實施重大科技計劃項目和關鍵領域聯合攻關,加大民營企業技術創新的資金支持力度,支持民營企業建設研發機構,與高校、科研院所、國有大型企業、行業協會構建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以產學研緊密結合提升企業創新能力。實施民營企業管理創新工程,以質量、品牌、安全、財務、營銷等為重點,深化內部管理,推進管理創新。四是實施民營企業市場開拓工程,引導樹立大開放理念。積極組織民營企業參加全國性、區域性的展會,提高產品知名度。引導鼓勵本土民營企業“走出去”,通過嫁接改造、強強聯合等多元模式,加強與知名企業在資本、技術、管理、信息、人才、市場等方面的合作與對接。支持鼓勵民營企業設立生產加工基地及研發營銷網絡,鼓勵自主品牌和自主知識產權產品出口,提高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五是實施中小微企業成長工程,鼓勵中小微企業向“專精特優新”方向發展。引導中小微企業強化內部管理,樹立品牌意識,爭創著名商標、中國馳名商標,提升品牌內涵和價值,提高其促進經濟發展、創業就業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