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四川農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潘坤 王丹
以民為本是中國共產黨最根本的價值追求
——紀念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
·文 四川農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潘坤 王丹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并反復強調一個重要論斷:“黨的根基在人民、血脈在人民、力量在人民。”這句話從中國共產黨執政最根本的價值追求的高度強調了以民為本的極端重要性。今天,我們紀念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總結歷史經驗,最重要的就是要深刻理解和認識這一論斷,使黨始終堅持以民為本。
不忘初心——
初心是起點時心懷的承諾與信念,是困境時履行的責任與擔當。中國共產黨的初心,就是為人民求解放、為人民謀利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不變宗旨。
歷史,只有站在時間的制高點上,才能把握全程、了解全貌。回顧歷史,在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等不同時期,中國共產黨人都在為人民的福祉不懈奮斗。1921年中共一大通過了《關于當前實際工作的決議》,規定采取獨立政策以維護無產階級的利益;1925年中共四大明確提出在革命統一戰線中無產階級的領導權問題和工農聯盟問題;1927年中共五大提出“解決農民土地問題”;土地革命時期,打土豪分田地,讓農民真正成為土地的主人;1945年中共七大概括與闡釋了黨的三大優良作風——理論聯系實際、密切聯系群眾、批評與自我批評。建國后,1956年中共八大正確分析了國內主要矛盾,即“人民對于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文革”結束后,以鄧小平為核心的中國共產黨人重新回到以民為本的正軌,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將全國工作重心轉移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改革開放后,黨面對新形勢制定了政治體制改革的總目標:鞏固社會主義制度、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與發揚社會主義民主、調動廣大人民的積極性,而調動人民積極性的中心環節是發展生產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2005年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九次集體會議中明確提出,“加強黨的先進性建設,提高黨的執政能力,最終要落實到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來。”2012年黨的十八大提出“全面把握我國發展新要求和人民群眾新期待,科學制定適應時代要求和人民愿望的行動綱領和大政方針,……繼續改善人民生活、增進人民福祉”。一個時代解決一個時代的問題,中國共產黨人在不同歷史時期制定的不同政策與做出的不同舉措,無一不是黨堅持以民為本這一不變宗旨的生動寫照!
開國領袖毛澤東同志創造性地解決了在特殊的社會歷史條件下建設馬克思主義政黨的一系列重大問題,他在《論聯合政府》中提到,“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一刻也不脫離群眾;一切從人民的利益出發,而不是從個人或小團體的利益出發……這就是我們的出發點”、“共產黨人的一切言論行動,必須以合乎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最大利益,為最廣大人民群眾所擁護為最高標準”;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以鄧小平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結合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實踐,作出實行改革開放的重大決策。鄧小平同志提出“三個有利于”的判斷標準,即“有利于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有利于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緊密結合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新實際形成了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核心理念的一系列新的發展觀點,強調中國共產黨“必須始終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始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始終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進入新世紀之后,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深刻分析和把握新時期新階段我國社會發展的階段性特征,明確提出“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與“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的科學發展觀。中國共產黨不同的領導集體提出的思想理論是一脈相承的,都體現了共同的價值取向——以民為本!
慎終如始——
歷史與現實交匯,證明了一個鐵的事實:以民為本,是中國共產黨一以貫之的價值追求。
凡是過去,皆為序曲。站在新的時代坐標,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深刻洞悉我國新的發展階段基本特征,以新的戰略布局和新的發展理念以指引,將以民為本的價值追求再度升華。
2014年底,習近平總書記在江蘇調研時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的戰略布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以新的目標要求落實黨對人民的承諾,在發展經濟的同時切實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提高全體人民在共建小康社會中的獲得感;全面深化改革用實踐來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和最現實的問題;全面依法治國要求堅持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保障人民群眾合法權益;全面從嚴治黨旨在通過密切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和增進人民福祉,筑牢黨的群眾基礎,夯實黨的執政根基。十八大以來,無論是中央還是地方,改革舉措出臺數量之多、力度之大,可謂前所未有。諸如推進教育公平、全面放開二胎政策、結束養老金雙軌制、實施分級診療制度、推進戶籍改革等,都凸顯了新的戰略布局釋放民生紅利的時代最強音。
審視全國,億萬百姓的生活水平實現了質的飛躍。當鏡頭聚焦到雅安,無論是在雨城區上里鎮共和僑愛新居,還是在盤活生態資源、打開鄉村旅游致富門的滎經縣龍蒼溝發展村,還是在享受產業獎補政策、靠發展產業脫貧的寶興縣靈關鎮紫云村,一項項公共服務凝聚起村民的心,一個個蓬勃產業激發著大家的致富熱情,一幅幅幸福生活畫卷正在展開,這些正是中國農村走向富足的一個個縮影,也是中國人民正享受著新戰略布局帶來紅利的一個個見證。
面對我國經濟步入新常態,黨在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五大發展理念”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始終圍繞“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強調全國人民的共同利益。創新依靠人民;協調為了人民;綠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可持續發展;開放,讓人民獲得更大發展空間;共享,全體人民共同享有發展成果,匯成一句話——“人民至上”,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十八屆五中全會關于“五大發展理念”的部署安排,無論從宏觀上還是微觀上,每一項安排都與廣大人民群眾特別是困難群眾息息相關,詮釋著中國共產黨以民為本的精髓,與95年來黨的價值追求一脈相承。此時此刻的中國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步入康莊、實現偉大復興的目標。再次將鏡頭聚焦到雅安,雅安市“雙創”機制助推農業提檔升級、以專注優勢轉化實現經濟整體跨越、發展旅游生態產業、做好生態文明建設大文章等等,都在踐行“五大發展理念”中彰顯以民為本的價值理念。(責編:裴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