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 奔
說靈感
廖奔
靈感總是飄然而至,雖無法解釋,卻可以憑修煉得到。杜甫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平日勤于功課是召喚靈感的唯一正道。
靈感的前提是想象力的豐富。想象是一切希望和靈感的源泉,人類正是依靠想象力來征服世界的。愛因斯坦說:“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并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嚴格地說,想象力是科學研究中的實在因素。”想象力的獲得則源自思考。
靈感首先是集中注意力長期思考的結果。《莊子·達生》中說:“用志不分,乃凝于神。”然后突如其來,體現為山重水復疑無路時的頓悟,茅塞頓開、豁然開朗,民諺所謂“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功夫”。正如尼采所說:“心所思索,忽如電光霍閃,登時照徹,無復遁形,不可游移。”靈感的結果卻不一定處在你思考的方向,或許在反向思考中奏功,所謂“有意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靈感之出急不得促不得,你完全無能為力,只有耐心等待。但靈感可以被環境感染或激發,《文心雕龍》中說:“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海。”因此,聰明人總會暫時放棄急功近利的冥思苦想,而向海濱沙灘、林間小道、藝術畫廊、交響樂章去悠閑縱逸,以調節思路和節奏,挽救自己于思維死角。施特勞斯的《藍色多瑙河》、貝多芬的《月光奏鳴曲》的旋律皆于散步時浮現,阿基米德洗澡時發現浮力定律,愛因斯坦在病床上想到相對論,華萊士瘧疾發作時想出進化論的自然選擇觀,凱庫勒在半夢狀態中想出苯環的分子結構。
靈感一旦出現,如電光石火、流星劃空一樣轉瞬即逝,去而不可復來,需要及時捕捉,切不可讓其擦肩而過。《文賦》所謂“應感之會,通塞之紀,來不可遏,去不可止”。蘇軾因此比喻說:“作詩火急追亡捕,清景一失后難摹。”
捕捉住靈感,你就能夠籠天地于形內,挫萬物于筆端,神與物游、俯仰宇宙,任意翱翔在創作的自由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