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克里斯蒂娜·卡曼弗
領導者的五個致命錯誤
文克里斯蒂娜·卡曼弗
多數領導者明白,命令與控制型領導方式已是明日黃花,恐懼并不能激勵員工。只有那些最差勁的老板,才會沖著員工大呼小叫,或威脅卷鋪蓋滾蛋。但是,確切地說,令員工在腦海中產生畏懼,其后果是很可怕的。以下是領導者所犯的五種不易察覺、但破壞力巨大的錯誤:
如果我們總是告訴員工該做什么,而不是鼓勵他們開動腦筋自己想辦法,那么公司里就會充斥著只知循規蹈矩、不會主動創新的員工。如果養成了他們凡事必先請示的習慣,員工隊伍就會永遠被“凍結”在動物狀態中。而鼓勵員工自己解決問題,他們就會產生安全感、歸屬感和自信心,這是人類最渴望獲得的三種需求。向員工提問,問一問,你會如何做這件事?你的行動會有哪些影響?如此反復數次后,員工便會期待你向他們提出問題,而不是下達命令。他們會帶著創意來找你,尋求反饋和肯定。如此,你會驚訝地發現,你的員工和公司已經今非昔比了。
一次會議為何會嚇到你的員工?因為困惑和不確定性會引發恐懼。不著邊際、缺乏焦點的會議會將員工逼入“反抗-逃跑-麻木”的幼獸狀態。相反,簡短愉快、氣氛活躍、議程明確的會議,能讓每個人始終處于智慧狀態。關鍵是要了解五種溝通形式:信息分享和自我分享,辯論和決策,觀點證明,要求以及承諾。
大部分會議著重于前三點,忽視后兩點。在理想的情況下,信息分享活動應該適可而止,然后要讓有需要的與會者提出要求,請能滿足這些要求的與會者作出承諾。調整你的溝通方式,你便會收獲這樣的結果:會議效率提高,團隊成員心情愉快,工作各司其職,執行成果輝煌。
暫且將你的員工想象成羚羊。由于你是他們的頂頭上司,他們會自然而然地將你看作獅子。并不是說你故意對他們施以尖牙利爪的暴力統治,只是他們頭腦中的幼獸在悄悄窺探,把人按照“朋友”和“敵人”分類編碼。
這意味著,除非你能讓員工將你視為“另一只羚羊”,否則你就無法影響他們——他們只會忙于保障自己的生存,沒心思接受你的反饋。
以下的話語可以幫助員工放心地脫離幼獸狀態:“如果……會怎樣”“我需要你的幫助”“如果……會不會好一些”。如果在提出意見或建議之前先這樣問一問,你就會排除自我的影響,對方會更容易與你一起展開頭腦風暴,以發現可能的行動方向或積極結果。
人們傾向于扮演三種默認角色——受害者、拯救者、迫害者。這一理論是由斯蒂芬·卡普曼博士最先提出的。這些角色是相互依賴的(必須要有迫害者,才會有等待拯救者來拯救的受害者),而且每天都在職場生活中上演著一幕幕話劇。它們共同構成了“緊張三角”,當我們身處其中時,問題便成了我們關注的焦點。我們將所有的一切都看成問題,為此而心生焦慮,接著便奮起反擊,進而又引發另一個問題,形成一個自我存續的無限循環。解決辦法是將關注焦點從問題轉向結果。我們要問的不是“出什么事了”和“為什么會這樣”,而是“我們需要什么”和“我們如何辦到”。如果你在每次交談中都這樣問,并指導別人也做出這種轉變,你就可以改變公司文化,迅速獲得你想要的結果。
幾乎所有的領導者都希望并需要自己的公司開展變革,因為這是實現增長的唯一途徑。但是,人們天生抗拒改變。實際上,只有在“個別有變,其余照舊”這個特定背景下表述變革時,才會有2/3的人能容忍變革,也就是說,領導者必須將變革描述為對我們已經在做的事加以改進:去除糟粕,添加精華。這是包裝變革信息的最佳方式。不要用“變革”這個詞,可以用“發展”來代替。抗拒不見得是壞事。這只不過是漫漫長路的第一步。另外四步是嘲諷、有用、習慣和新標準。一旦你跨過了抗拒這道屏障,就可以大踏步前進了。
在上面這份清單中,你認出自己的上司,甚至你自己了嗎?
《卓越領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