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金池 馬守中
解放前比古岫村家家掛毛澤東像
張金池 馬守中
據中國家庭生活第一刊《家庭·長壽》2015年第10期刊發摘自《北京青年報》由作者李軍全撰寫題為《毛澤東像是如何進入民間的》一文中一段:“1948年春節,冀東比古岫等村民爭著買毛澤東像,200張一掃而光;遷西才莊等村民聽說新華書店正印毛澤東像,竟然在除夕跑了20里路趕去,一夜未休;而毛莊等14個村的民眾正在開會時,聽到毛澤東像拿來了,會議停止,大家爭搶毛澤東像”。
為弄清毛澤東像進入農家的來龍去脈,還原于歷史真相,筆者一行四人于2016年4月7日上午專程驅車100多里路,來到位于唐山市豐潤區與遷西縣交界,坐落在燕山深處的比古岫村進行采訪。在村黨支部書記李國軍熱情協助下,專門召開了有高品、高百全、馬悅、馬俊庭、馬俊華、王守禮等平均年齡在85歲以上的老黨員、老干部、老農座談會。大家追憶歷史,暢所欲言。列舉了大量事實,證明解放前比古岫村家家掛毛澤東像是出自于樸素的無產階級感情,對偉大領袖和共產黨無比熱愛。在土地改革,分田到戶后,受苦受難的廣大農民看到了勝利在即的曙光,愉悅之情溢于言表,借助懸掛毛澤東像表達崇拜、敬仰之意。
唐山市豐潤區火石營鎮比古岫村,清康熙年間(1662年—1723年)有人自東馬莊遷此定居。繁衍成村后,因三面環山,村人崇古遂得名.這個擁有1080口人,330戶,耕地面積1820畝的小山村。山高林密,溝壑縱橫,層巒疊翠,地勢險要,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是歷代兵家必爭之地,著名的革命老區。1937年7月這村成立了以馬萬成為黨支部書記的地下黨組織,當時僅有地下黨員三名。此時,正值全面抗戰大爆發,村黨支部為適應形勢發展需要組建青年救國隊,組織民兵埋地雷、設防線、組建擔架隊支援前線。積極參與反奸、除霸、減租減息、斗地主、分田地、土改等斗爭,成為冀東革命堡壘村。享譽中外的冀東大暴動發起人李運昌經常駐足該村組織、指揮冀東大暴動活動的開展。該村設有兵工廠,生產制作地雷、手榴彈等,是冀東《救國報》社所在地。特別是在日本鬼子設立無人區實施慘無人道行徑時,地下黨積極組織村民反清鄉、反掃蕩,是一個為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做出巨大犧牲和貢獻的革命老區。
1942年春季,日本鬼子在比古岫村周邊星羅棋布設置崗樓和駐軍。北與遷西縣新莊子村僅五里之遙就駐防日本鬼子一個約十余人的小分隊和百余人的偽軍團部;東南遷西縣徐莊子,西南豐潤縣火石營后梁莊,正南下水路村都駐有日本兵和偽軍。冀東《救國報》社為打擊敵寇反動囂張氣焰,鼓舞軍民勢氣,在保障正常印刷出版報紙的同時,還加印一批黑白毛澤東像,向所在地村民及周邊村民銷售。曾有一度,因為油墨短缺而影響正常印刷,《救國報》社社長靠山河通過比古岫村地下黨組織聯系到村民張國玉,馬營、李印成,人稱“趕糧食鞭子的”也就是倒騰、販賣糧食的村民,利用毛驢馱夾層桶從解放區的比古岫村出發,沿比古岫村南川嶺、大嶺溝、壩墻峪、馬莊戶、施家營、鄭莊子到敵占區的唐山市,往返行程220多里,歷時十余天,偷偷購買油墨以保證正常印刷。為防止在郭持營、鄭莊子、安各莊等村層層設立的關卡檢查時不露馬腳,趕糧食鞭子的村民把裝油墨的桶巧妙地設置為上下層。既在鐵桶的下層裝油墨,靠上設置一個隔板,上層放上煤油,亦稱洋油,封閉嚴實以后運回。一路走來,雖有風險,也挺辛苦,但卻滿足了冀東《救國報》印刷報紙和毛澤東像的需求。
1947年冬,比古岫村實行土地改革,土地平分到戶后,廣大農民賴以生存的條件和環境有了很大改善,也極大滿足民眾現實利益的渴求和欲望。村民發自內心地感謝黨、感恩毛澤東。現年86歲的王守禮老人動情地說:“那時的比古岫村家家有地種,有吃也有穿,農民雖然沒有機會見到毛主席,但卻可以借助懸掛毛澤東像表達對他老人家的愛”。于是,在冀東《救國報》社的大力支持下,1948年春節比古岫村家家戶戶都掛毛澤東像。在與之相毗鄰的遷西縣新莊子、才莊、毛莊等村都曾在日寇大掃蕩搞無人區時領受過比古岫村民給避難群眾提供的方便和熱情款待。為表達感謝之意,人們也都效仿比古岫村民紛紛搶購毛澤東像。在春節時懸掛在家中,為節日增添喜慶、祥合、歡樂氣氛。參加座談會87歲的老農高品追憶解放前懸掛毛澤東像的情景時饒有興趣地說:“在我們莊里曾流傳這樣的順口溜‘糖甜不如蜜,棉暖不如皮,爹娘恩情重,不如毛主席’”。一語中的揭開了解放前家家戶戶懸掛毛澤東像之謎。
由此可以證明解放前比古岫村及周邊村落家家懸掛毛澤東像是一個不爭的事實。也可以從中推斷冀東各地懸掛毛澤東像是受比古岫村民的影響。通過翔實資料充分說明,比古岫村及周邊村懸掛毛澤東像主要源于冀東《救國報》社,而非新華書店印刷、銷售。
時光荏苒,如月如梭。比古岫村解放前家家懸掛毛澤東像的事兒已載入史冊。但每當提及此事,村民依然興奮地說:“那是我們莊稼人對偉人表達的愛。”愛是最好的答案,也是廣大農民政治上認同的一種表征和對偉人有著難解的情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