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小莉
重慶市璧山區璧城街道辦事處
關于新型城鎮化建設與區域經濟發展關系的探討
——以重慶市璧山區為例
陳小莉
重慶市璧山區璧城街道辦事處
城鎮化是工業革命以來人類文明的大趨勢,與區域經濟發展水平有著密切的關系,即城鎮化水平的提高會推動區域經濟發展,本文以重慶市璧山區為例,對璧山區新型城鎮化與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模式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加快璧山區新型城鎮化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的策略。
新型城鎮化;區域經濟發展
城鎮化是指農村人口不斷向城鎮轉移,第二、三產業不斷向城鎮聚集,從而使城鎮數量增加、規模擴大化的一種歷史過程。核心是農村人口轉移到城鎮,完成農民到市民的轉變,農村人口轉移不出來,不僅農業的規模效益出不來,擴大內需也無法實現。因此,城鎮化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衡量一個地區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黨的十八大“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給出了清晰路標,而在重慶市委制定的《關于科學劃分功能區域加快建設五大功能區的意見》中,璧山被賦予重慶“城市發展新區”全新定位。這一定位使璧山有了新的坐標和時代方位。在此背景下,璧山區加快推進新型城鎮化與新型工業化、農業現代化融合發展,實施城鄉規劃、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5個統籌”,走一條集約、綠色、低碳的新型城鎮化道路。
2015年末璧山區常住人口達到72.52萬人,城鎮人口達到36.65萬人,戶籍人口為63.95萬人,常住人口從2012年開始連續4年超過戶籍人口;城鎮化率達到50.54%,首次突破50%,比上年提高1.74個百分點。各項經濟指標也隨之上升,地區生產總值達到381.8億元,年均增長16.7%,總量翻了一番多,人均GDP達到8134美元;地方財政收入達到130.2億元,年均增長33.3%,總量進入全市一梯隊;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1800元,年均增長15.2%;固定資產投資達到630.8億元,年均增長36.1%,總量居全市前茅;規上工業產值突破1000億元,年均增長30.1%;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106.6億元,年均增長16.7%;國有資產超過600億元,實現總量翻番。三次產業比重調整為5.3∶71.3∶23,結構轉型取得明顯成效。
(一)以宜居為重要抓手
圍繞“宜居”為主要目標,建設綠城、水城、古城,完善城市生活功能。按照“深綠城市”標準,注重“城”與“山”的融合,使城市公共綠地達到2000萬平方米,城市建成區綠化覆蓋率提高到50%,人均公園綠地面積增加到30平方米;重點打造一批城市綜合體,建成吸引力強的優秀旅游城市,同時加強交通建設,實現與主城“無縫連接”、“多點融入”的態勢。
(二)科學布局產業發展
沒有產業發展的城鎮化,只是無本之木、無源之水;只有城與業相互支撐、同生共興,城鎮化才能健康發展。璧山將全區科學劃分為璧中城市區以及璧北、璧南、璧西3個生態區。在璧中城市區100平方公里的范圍內,璧山建設了30平方公里的生態工業園區,以產業集聚增強人口的吸納能力。在壁北、璧南、璧西3個生態區,則分別建設了10萬畝蔬菜基地、10萬畝苗木基地和5萬畝果木基地,通過農業的現代化生產,引導農民向農業產業工人轉變或向二、三產業轉移。在強有力的產業支撐下,“三農”支出累計達到126.8億元,服務業增加值五年增長66.7%,達到87.7億元。
(三)統籌城鄉以人為本
新型城鎮化的關鍵問題就是農業轉移人口的市民化,要讓新的城鎮具有足夠的吸引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而璧山區在新型城鎮化的過程不斷創新社會管理方式,構建起農村社區化、城鎮網格化服務管理體系,將社會治理的觸角延伸到最基層。同時,提出建設“一生之城”的發展目標,開工建設了人民醫院、老年護養中心等一批涵蓋人“出生、上學、就業、居住、看病、購物、娛樂、養老”等方面的精準服務項目。在投資策略上,璧山區實施了“政府投資瘦身,社會投資擴容”,將政府資金集中用于民生和基礎設施的建設上,以此撬動社會投資。
(一)發揮規劃引領作用,構建新型城鎮化體系
一是確立新的城鎮規劃理念,要立足當前、著眼長遠,突出規劃的前瞻性,確立持續發展的理念;要圍繞優化空間發展布局、綜合利用土地資源和推動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確立統籌兼顧的理念;要充分考慮人與自然、生態環境的和諧、歷史文化與現代文明的融合,確立和諧發展的理念;二是同步編制和完善規劃。制定完善與城鎮建設相配套的產業發展、社會事業發展等專項規劃,努力形成完善的規劃體系;三是注重城鎮規劃的質量。要體現特色、突出亮點,重視城市標志性地帶、標志性景觀、標志性建筑的規劃,把璧山“儒家文化”“狀元文化”等特色融入小城鎮和新農村建設規劃之中,彰顯城鎮建設的個性,提升城鎮建設的文化內涵,避免城鎮建設千城一面、千篇一律等同質化問題的發生。
(二)培育支柱產業,增強城市發展的內在動力
產業發展是城市發展和繁榮的內在動力。城市化不是簡單地的城市規模擴張,必須依靠強有力的產業作為支撐,增強城市的造血功能和吸納能力。一是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建設。二是加快第三產業發展步伐。三是創新發展農村產業。
(三)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增強城市承載能力
基礎設施建設是完善城市功能的關鍵。推進新型城鎮化,必須把加強城鎮基礎設施建設作為一項重要的基礎工作,既立足長遠抓好規劃,又服務群眾加快建設。要通盤考慮生產、生活、生態需要,加快道路、能源、供水、通訊、環保等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城鎮路網建設進度,建立暢通快捷的綜合交通體系。加強文化、衛生、體育等社會事業基礎設施,增強城鎮公共服務功能。
(四)提升城市管理水平,提高城市文明程度
有效的城市管理,是現代城市的重要特征。推進新型城市化建設,必須要有現代管理機制與之相適應。一是建立完善城鎮管理長效機制,積極推進城市公共服務主體多元化;二是要彰顯城鎮文化內涵;三是提高城市建設品味,增強城市軟實力。
[1]產城融合.沒有產業支撐城鎮化難以持續.[N]第一財經日報,2014年08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