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旭升
中共西吉縣委黨校756299
傳統文化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中的作用
惠旭升
中共西吉縣委黨校756299
我國正處在從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轉型的關鍵時期,如何培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當前面臨的一個重大社會課題。本文論述了就吸收統文化中“人格的培養,人人和諧,人與自然和諧”等精華,結合我國實情,培養我國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大意義。
傳統文化;核心價值;文化;和諧
就文化而言,核心價值觀是文化區別的基本價值觀念,它是價值觀體系的主導,統領和支配著一般價值觀;它也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文化靈魂的表現,為社會的發展和穩定提供了價值原則。當前,我國正處在從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轉型的關鍵時期,核心價值既導致了人們價值比較選擇和整合上的困難,又催生了國人在轉型期間面臨的文化困惑,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出的三個“倡導”為解決這一問題,提供了正確的方向。如何“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使之成為全社會及全體公民的共識和自覺追求,還應吸收傳統文化精華。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為總書記的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把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視推向了歷史新階段。習總書記指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以中華文化繁榮發展為條件”、“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立足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崩喂痰暮诵膬r值觀,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拋棄傳統、丟掉根本就等于割斷了自己的精神命脈;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提供了豐厚的滋養。特別是以傳統儒學為代表的中國傳統道德,是中華民族民族性和時代性的統一。從文化發生學角度看,任何一個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對于該民族核心價值觀的生成具有基礎和源泉性作用,這是世界文化發展的一種共有現象或普遍規律。也是一個民族賴以存在和發展的現實基礎。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包含兩種價值目標,對內凝聚本國人民的力量;對外樹立中國文化形象。二者共同構成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目標體系。因此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根本的任務還在于如何在本國人民內部凝聚力量、形成共識,得到本民族廣大人民的認可。而要想得到本民族廣大人民的認同,就必須深入本民族認同價值形成的文化價值之中,即必須扎根于本民族的傳統文化中。因此,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傳統文化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根基,拋開傳統文化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如同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失去了其最具活力和最具特色的部分。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既有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成分,也有傳統文化的成分,兩者缺一不可。馬克思主義是核心價值觀倡導和培育的指導思想,而中國傳統文化則是它重要的思想來源和基礎。
(一)弘揚傳統文化,傳播傳統人格教育意義
中國近代維新派代表人物梁啟超先生對于對儒家思想的精神特質和中心有個概述:“儒家哲學,范圍廣博。概括起來,其用功所在,可以《論語》‘修己安人’一語括之”。至于健全或理想的人格,“智仁勇三者,天下之達德也。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弊匀寮已灾厝戮邆洌烁癫潘阃瓿伞τ谶@種智仁勇“三德具備”的人格,我們應該從傳統核心價值觀里“仁”出發來加以理解??鬃佑靡粋€抽象的名來表示人格,叫做“仁”;用一個具體的名來表示它,叫做“君子”,君子是一種崇高優美的人格,所以內容包含得很豐富。人格之教,有一個總的指導思想,就是要人踐行君子的標準,人人有士君子之行。
(二)傳播大同思想,促進社會和諧發展
大同思想是儒家學說的一個重要內容,也是儒家的社會觀。它主要是儒家關于理想社會的描述和追求。內在地包含了人與他人的和諧、人與自然的和諧、人與自身的和諧等思想。
1、仁者愛人:人與他人和諧相處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國家層面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而人與他人的相處就是“和諧”的一部分。因為人與他人的和諧相處是社會和諧的基礎。而在當今社會由于個人主義、拜金主義的膨脹使得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變得越來越冷漠。儒家處理人與他人和諧相處的原則是“仁者愛人”思想?!叭省钡谋憩F就是愛人,而在愛人的眾多表現中首要的就是對父母親人的愛。人際關系的和諧應該從家庭內部開始?!案缸硬缓?,其世破亡;兄弟不和,不能久同;夫妻不和,室家大兇?!彼允紫葢昂陀谑胰恕痹诩彝ブ凶龅健案复茸有?,兄愛弟敬。”但是,人還應該考慮到除了自己父母兄弟之外的人際關系。因此,儒家在親親的基礎上,又認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的“推己及人”的更廣泛的愛。所以,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的過程中,我們應當大力宣傳“仁者愛人”精神,“仁者愛人”精神對于解決當今社會存在的自我主義、道德冷漠等現象無疑是一劑思想良藥。若想要解決問題,需先從意識層面入手。
2、仁民愛物: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本特征之一。要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就必須正確認識人與自然的關系。我國古代的儒家思想提倡“仁者愛人”的精神,這是人所共知的。同時儒家也非常重視“生態道德”,要求人們“愛物”,從而使得儒家的仁愛精神有了更豐富的內涵。孔子熱愛自然、熱愛生命。孟子繼承和發展了這一思想,提出:“君子之于物也,愛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親。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意思是說,對于萬物只是愛惜而不施以仁德,對于人民要施與仁德而不當親人看待,親愛親人而仁愛人民,仁愛人民因而愛惜萬物。由此看出,孟子認為愛己愛人是不夠的,還應進一步把這一愛心施與萬物,應該由己及人,由人到物。荀子明確地把生態道德(外節于萬物者也)與人際道德(內節于人)看成道德統一體的兩個方面,并將它們的關系規定為“外”與“內”的關系。這說明,儒家不但重視人際道德,而且還把道德由人際道德擴展到宇宙萬物。雖然儒家把生態道德與人際道德看成是道德的兩個方面,但就重要性來講,儒家基本觀點是人際道德重于生態道德。因為在儒家看來,人是萬物之靈,在萬物中最為可貴,愛人應大大超過愛物。
3、克己以成人:人與自身的和諧
人與自身的和諧也是社會和諧的一部分。人是社會中的一份子,也是社會和諧的基礎。如果人自身的道德修養都不符合標準,那么何談整個社會的道德素質呢?因此說,人自身的和諧,即道德修養的提高不僅關系到個體的道德價值,更關系到整個社會道德素質的提高。儒家處理人與自身和諧關系的思想,即“克己以成人”思想就非常值得我們借鑒和繼承。儒家認為,個體具有道德完善的自主性。人努力使自己的主觀思想“和”于客觀世界的過程,就是人的自身道德修養的提高過程。因此,人們要正確處理在道德修養提高過程中的各種問題,如義與利、情與法、言與行等。人們所希望達到的理想人格實際上就是對所有關系的超越和發展。實現與天地和、與人和,使自己成為完美的人。儒家對道德修養的價值予以了高度肯定,講“克己以成人”,以追求人內心的自我超越。這對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有著積極的意義。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礎,榮辱思想是以個人的道德素質為前提的。儒家的德性修養思想啟示我們,個人的道德修養的提高與完善的重要性。這為榮辱思想的培育提供了指導方法。一方面,因為道德修養具有自主性,所以,個體道德素質的提高是自我發展和自我實現的自主追求過程。另一方面,每一個個體思想道德的素質的提高都是成人的基礎,擁有社會價值。因此,這就要求我們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過程中,要把個體思想道德素質的提高放在首要位置,發揮個人的道德價值,進而為全社會思想道德素質的提高奠定基礎。
在全球化迅猛發展的今天,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立足于時代發展,把握時代特征,對優秀傳統文化進行升華與超越。因此,只有扎根于歷史傳統并符合時代發展要求,才能凝練出符合中國實際需要,反映世界發展潮流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形成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引導社會前進方向,增強中華文化軟實力。
[1]《論語·憲問》.
[2]胡錦濤《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
[3]《孟子·仁者愛人》.
[4]《習近平總書記在山東視察時的重要講話》.
[5]梁啟超《儒家哲學》.
惠旭升(1975年),男,寧夏西吉縣人,回族,現職稱:助理講師,學歷:大學,研究方向:文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