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佳佳
湘潭大學 湖南湘潭 411100
當代社會思潮的新特點及其對大學生的影響
靳佳佳
湘潭大學 湖南湘潭 411100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各種思想相互碰撞,社會思潮日趨多樣。在當今中國社會,功利主義、自由主義等社會思潮受到人們的廣泛關注。大學生正處在世界觀、人生觀形成的關鍵時期,且處在接受和學習社會思潮的最前沿。消除不良社會思潮對大學生的影響,營造良好的教育環境顯得至關重要。
社會思潮;新特點;大學生;影響
社會思潮的產生總是伴隨著特定的社會背景,出現在一定的社會階層中,表達一部分人的社會訴求。《中國大百科全書·哲學》將社會思潮解釋為“社會思潮有時表現為由一定理論形態的思想作主導,有時又表現為特定環境中人們的社會心理,是社會意識的綜合表現形式”;“每一種社會思潮都有其代表人物,但它并不是某個個人的創造。一定的社會思潮是在當時社會的經濟政治之總和的基礎上,從群眾的社會心理中自發形成的。社會思潮的根源在于社會的經濟生活,它是當時經濟發展所引起的社會生活中突出矛盾的反映。”綜合以上兩種觀點,社會思潮是指在特定的環境中反映一部分人的利益或需求并對社會政治經濟生活產生廣泛影響的思想傾向或思想感情。
(一)種類多樣化。自1978年我國實施改革開放以來,中西文化流逐漸增加,各種各樣的思想文化相互激蕩,且蘊含著影響人和社會發展的巨大力量。社會思潮種類的多樣化主要體現在內容和性質上。社會思潮的內容涉及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方方面面,既有哲學、文化,又有生態、倫理,既包含道德,又體現權利。因此,我們在研究社會思潮的過程中必須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區別對待,不但要考慮它是在什么樣的時代背景下出現的,還要考慮它所反映的社會問題。社會思潮是一種復雜的社會意識,是對社會存在的反映,這就決定了社會思潮必然會有不同的性質。有進步的、順應歷史發展的,也有錯誤的、落后的、阻礙歷史發展的社會思潮。在現實社會中,要求我們從不同角度對復雜多樣的社會思潮進行具體分析,從而了解它們的實質。
(二)內容現實化。社會思潮是時代的產物,每一種社會思潮都體現了當時社會的現實要求,它越來越貼近人的生活,被許多團體和階層所接受。從社會思潮的反映對象來看,不僅反映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生活中的復雜現實問題,而且常常是社會矛盾的焦點和熱點問題,涉及到人們的日常生活,對于他們的利益和需求產生了影響,因此收到了廣泛關注。如消費主義思潮以追求個人享樂為目的,倡導過度消費、超前消費的消費理念,正是反映了當今社會的現實問題。
(三)傳播多元化。在科學技術迅猛發展的推動下,形式多樣的傳播途徑將社會思潮拉進人們生活,它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人們的思想觀念。廣播、電視、報刊等傳統的傳播方式將社會思潮全面普及到人民群眾之中。另外,互聯網的興起與發展把世界連成了一個整體,進而帶來政治、經濟、文化的全球性認識與流。人們通過網絡上的各種平臺,如貼吧、論壇等渠道可以將自己的觀點與他人流,在網絡上發布的信息容量是不受限制的,內容量大且龐雜。大學是各種信息資源聚集的場所,當代大學生通過講座、書籍報刊、學術流等方式了解到各種社會思潮,并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他們的思想觀念。
(四)影響全面化。社會思潮形式多樣,也就必然會引起各種不同的社會影響。如新自由主義主張經濟上實現徹底的私有化,認為市場是萬能的,而在政治上鼓吹多黨制,反對社會主義制度,給中國的經濟和政治生活帶來了深刻影響。又如歷史虛無主義思潮否定、歪曲革命歷史,丑化了社會主義制度,影響了我國的主流意識形態。社會思潮以其獨特的方式對社會政治、經濟、文化、思想等方方面面產生深遠影響。
(一)當代社會思潮對大學生的積極影響。當代大學生群體是社會思潮得以不斷興起和傳播的一個主要載體,在他們身上,能夠映射出當今最主要的社會思潮。學校通過開設社會思潮的相關課程,以及講座、論壇、學術流會等,引導學生認識哪些是進步的社會思潮,哪些是落后的社會思潮,自覺地樹立正確的思想觀念。各種社會思潮的興起與傳播為大學生的學習提供了充足的文化知識源泉,激發了他們解決問題的靈感,為學習提供新的辦法,并通過親身實踐來達到對真理的追求與探索。現如今,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不良現象在校園里隨處可見,更不要提關乎國家和民族的問題了。通過社會思潮的認識和學習,一方面能給大學生提供一種與學校教育不同的思想觀念,另一方面能夠使他們更加充分地了解社會現狀,主動地關注社會現實問題。當代大學生肩負著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使命,增強他們的榮譽感和責任感至關重要。
(二)當代社會思潮對大學生的消極影響。社會思潮是一把雙刃劍,錯誤的、落后的社會思潮的傳播使當代大學生理想信念淡漠,沒有明確的奮斗目標,導致政治立場不堅定,最終對自己和國家失去信心。例如西方民主社會主義思潮在中國的傳播引起了很大的反響,它在理論基礎上宣揚多元化,不拒絕馬克思主義,卻又主張放棄統一的世界觀。從本質上看,它是各種實用主義思想觀點的大雜燴,否認了馬克思主義在國家建設中的指導作用。大學生正處在身心發展的關鍵時期,消極、落后的思想觀念很容易影響他們的價值取向。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等不良社會思潮在大學生中得到廣泛傳播,“一切向錢看”、“有錢能使鬼推磨”等不良思想在校園里隨處可見。此外,道德認知和道德行為存在脫節的現象,這種現象表現為在道德認知方面明白什么該做,什么不該做,但在道德行為方面一旦觸及自己的利益就又與之背道而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是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重要內容,是增強民族凝聚力的根本。然而,一系列與中國傳統思想和教育要求明顯不符的不良社會思潮嚴重摧毀了當代大學生的思想觀念,他們對于民族精神等愛國思想的宣講回以冷眼和質疑。
[1]中國大百科全書編輯委員會.中國大百科全書·哲學[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7.765-766.
[2]王凱文.當代不良社會思潮對大學生的影響與高校德育工作對策淺析[J].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07,20(2):19.
靳佳佳(1989—),女,漢族,河南省鶴壁市人,現為湘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在讀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是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