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溫州市洞頭區圖書館 葉晶晶
公共圖書館開展國學活動探析
——以溫州市洞頭區圖書館為例
文/溫州市洞頭區圖書館 葉晶晶
國學是中華民族五千年文化的精髓,學習國學不僅能傳承文化,更能得到政治認同與歸屬感,具有普世的價值與意義。公共圖書館作為免費向大眾開放的服務機構,應該充分利用自己的資料、人員、影響力等方面的資源優勢,承擔起普及國學的重任。本文對溫州市洞頭區圖書館如何開展傳播國學活動作了思考與實踐兩方面的詳細闡述,希望引起思考,在后續的活動中查漏補缺,加強傳承中華傳統文化的力度。
公共圖書館;開展;傳播;國學;實踐
眾多研究者認為國學是“國魂之所寄”,將國學看作是一個國家文化認同和政治認同的基礎。由此可以看出普及和開展傳播國學活動,意義重大而深遠。圖書館作為一個大型的公共場所,應充分發揮圖書館的獨特職能及其所擁有的資源、環境、人員及技術優勢,積極開展國學教育,讓國學博大精深的內涵滲透于讀者的精神世界。
(一)豐富的館藏資源優勢。有豐富的藏書資源,今年又準備開設一個密集書庫,把以前的經典書籍都集中在一起,可以說國學資源比較豐富。
(二)專業的人才儲備優勢。有一支專業的圖書館工作人員隊伍,吸引讀者走進圖書館,讓豐富的藏書最大限度地被讀者所利用。
(三)濃郁的文化氛圍優勢。定期舉行各種講座、書法展、美術作品展、文學作品主題展和豐富多彩的讀者活動,通過這些活動使讀者感悟到國學的獨特魅力,提高對國學的興趣。
傳統文化的現代教育傳承不應是強制性的,包括既不應出自權威主義的強制,也不應出于精英主義或泛道德主義的強制。隨著國學熱的逐漸興起,國學以一種通俗易懂的方式融入了現代人的生活。各大衛視相繼推出關于國學專題的娛樂節目,紙質媒體、網絡媒體也積極參與和推動,這些媒體人用自己的方式向國人傳播著國學的魅力。在這“學國學”大氣候下,洞頭區圖書館也開展了不少有關傳播國學的活動。
(一)我愛記詩詞。在2013年暑假,洞頭區圖書館就和當地的學校合作開展“我愛記詩詞活動”。具體做法是:從小學生古詩詞考級書目和大家耳熟能詳的古詩詞中選取114首古詩詞作為題庫,然后以詩詞攻擂賽的形式進行古詩詞的比賽。比賽分為周賽和季度賽,經過不斷的挑戰,幾位周冠軍再角逐本季的季冠軍。
(二)書海拾貝。“書海拾貝”是先讓愛好國學的讀者向圖書館的工作人員提供題目,然后工作人員對這些題目進行整合和篩選,放在圖書館網站“書海拾貝”這個欄目。最后讀者可以在網上進行在線答題,系統會自動統計得分。讀者答題完畢后,相應的知識幣會直接充值到知識銀行的賬戶,讀者可以憑借知識幣到圖書館兌換禮物。
(三)經典閱覽專架。面對門類繁多的國學文獻,讀者常常不知該如何閱讀,怎樣找到經典?對此,洞頭區圖書館推出經典閱讀專架,采編室的工作人員根據各類經典文獻的特點、學術價值等向讀者推薦有代表性的作品,如中國古代名家作品、古詩詞作品,方便了讀者獲取國學書籍,有效地提高了國學文獻的利用率,受到了讀者的好評和歡迎。
(四)立心學堂。與當地的“快樂之本社會服務中心”的國學愛好者合作,圖書館向他們提供豐富的文獻資源和開放的場地讓他們進行國學培訓。立心學堂的眾多的國學愛好者秉承著“為天地立心”的教育使命,在洞頭推廣國學教育。圖書館與這些國學愛好者的聯合,使得國學不再局限于少數人的圈子,國學推廣的受眾群得到擴大,公共圖書館成為普通的大眾接受國學教育與交流勝地,互惠共贏。
(五)“望海樓系列”講座。利用圖書館聯盟的資源優勢和當地宣傳部合作,舉辦了以國學傳播為主題的“望海樓系列”講座。“望海樓講壇”的主旨就是面向普通的市民,引導讀者深入思考和積極討論,體會國學的博大精深,加深對國學文化的理解。
當下,國學傳播應當與社會結構和環境結合起來,體現出獨立性和自主性。公共圖書館應與社會上的各種機構加強合作,取長補短,共同推動國學的傳承發展,實現國學的廣泛傳播和發揚光大。
(一)實現講座、培訓和展覽三位一體式的聯合。利用圖書館聯盟這一資源和與社會上的公益組織合作定期舉行關于國學的講座培訓與展覽,讓圖書館的豐富資源與讀者一起分享。“我們完全可以說,人類的知識共享的需要促使圖書館這樣一種社會機構的產生。一句話,圖書館為知識共享而產生、而存在、而發展。這也是歷史賦予圖書館的一種基本精神”。
(二)成立國學沙龍,由內而外擴大影響。正如杜維明先生指出:“要在交流中互動, 不是判定優劣,然后去取, 而是融解中轉化”。今年,我們館先以本館工作人員為載體組織國學沙龍,一起共讀一本書,分享讀書心得。然后,再利用公共圖書館的優雅氛圍、工作人員的熱情向讀者展示讀書成果、推薦好文好書,吸引更多讀者加入國學沙龍,擴大國學文化的傳播范圍。使得公共圖書館成為一個國學研究前沿所在,成為一個激蕩思想的學術所在。
總之,在傳播國學方面,公共圖書館應充分利用自身的資源等優勢,為中華的文化傳承和社會的和諧發展作出貢獻。
[1]成中英,梁濤.國學、經學與本體詮釋學[J].同學學刊,2010(1):5-21.
[2]康永久.傳統文化的現代教育傳承[J].中國教師,2005(6):4-7.
[3]陳方競.“新國學”建構與當代學院文化建設[J].文藝研究,2007(3).
[4]蔣永福.知識秩序·知識共享·知識自由——關于圖書館精神的制度維度思考[J]中國圖書館學報,2004,30(4):10-13.
[5]劉夢溪.“文化中國”與儒家傳統——杜維明教授訪談錄[M].劉夢溪.傳統的誤讀.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3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