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于松玄
王美華:醫者仁心譜真情
◎文/于松玄
她是一名普通黨員,一位普通的鄉村醫生,卻因為精湛的醫術和高尚的醫德被村民尊稱為“農民健康的守護人”;她是一名年輕的鄉衛生院院長,卻因為強烈的責任感和無私的奉獻精神,使一個負債累累的鄉鎮衛生院一躍成為全市衛生系統先進單位。她就是大連市普蘭店區樂甲滿族鄉衛生院院長——

情系村民,做醫院發展的“領頭雁”
1995年,王美華從大連皮口衛生學校醫療專業畢業以后,回到家鄉,成為樂甲滿族鄉衛生院的一名普通醫生。
樂甲滿族鄉轄區土地面積107.8平方公里,人口2.2萬,分為樂甲、魯鳳、對峰、廟嶺、沙河5個行政村、90個居民組。為了提高村級衛生所的醫療水平、改善村民就醫條件,鄉衛生院決定下派醫生到村衛生所工作。
王美華響應醫院號召,主動放棄了鄉鎮衛生院的優越條件,只身一人到十幾公里外的魯鳳村衛生所工作,和其他幾名村醫一起為當地村民服務。
“醫生的天職就是解除病人的痛苦,這需要有精湛的醫術做后盾。”王美華深諳其中的道理。她白天為村民看病,夜晚就翻看大量醫學書籍,仔細閱讀,認真琢磨。她更注重向實踐學習,深入了解當地疾病史,大量接觸病人,拜鄉鎮衛生院的名醫為師,勤學苦練,很快就掌握了農村多發病、常見病的治療方法。
在村中做醫務工作十余年,全村幾百戶人家,幾乎家家都留下了她的足跡。一些老年慢性病患者經常找她診斷和治療,鄰村一些患者也慕名而來。不管是赤日炎炎的盛夏,還是大雪紛飛的嚴冬,只要是找她治病,她隨叫隨到,任勞任怨,熱心為每一位患者服務。
村里有的老病號家里生活困難,醫藥費能省的她都給省,甚至有的孤寡老人無錢看病,她就自掏腰包墊付。上了年紀的村民得病以后心里總是擔驚受怕、焦慮不安,她就耐心做患者的心理疏導工作,鼓勵他們增強信心、戰勝疾病。
樂甲鄉老百姓可能不認識鄉里的干部,卻都認識王美華。日子久了,鄉親們不叫她王大夫,都親切地叫她“小華”,像叫自己家里的閨女一樣親。大家都夸她是仁醫,是走村串戶、送醫送藥的“天使”。
2009年秋天,正當王美華在魯鳳村衛生所干得風生水起的時候,市衛生局黨委任命王美華擔任樂甲滿族鄉衛生院院長。
王美華到任前,樂甲滿族鄉衛生院前前后后換了十幾任院長,其中不乏機關干部和當地能人高手,但由于經營管理不善和各種各樣的原因,醫院已經入不敷出。
血壓計、聽診器、一臺小型B超機和顯微鏡,是醫院僅有的設備。職工沒有任何保險,甚至連每個月600元的工資也已拖欠數月,醫院負債185萬余元。了解情況的人都說,樂甲衛生院可真是“窮到家”了!
“窮歸窮,可畢竟是個家;只要心里有家,‘窮家’定會變‘富家’。”懷著這樣的心態,王美華暗下決心:一定要讓樂甲衛生院在5年內發生質的改變,讓職工有飯吃,讓百姓有醫看。
醫院要發展,基礎設施建設是首要問題。王美華從基礎設施抓起,積極向政府爭取了一些資金,對醫院進行改建,又貸款百余萬元購買了新型彩超機、X光機、心電圖機、洗胃機、全自動生化分析儀等醫療設備。
醫院要發展,職工思想必須統一,人心齊了,才能干成事兒。王美華找職工談話,征求對醫院管理的意見和建議,制定醫院管理規章制度和未來發展規劃。她從不以領導的身份自居,而是鉚足了勁兒,每天早早來到醫院,帶領職工掃院子、擦玻璃,為患者創造干凈整潔的就醫環境。擔任衛生院院長后,她沒有丟掉醫生的本職工作,每天處理完醫院日常管理事務,再忙也要抽出時間,和其他醫生一樣坐診。每天,在病房和診室都能見到她忙碌的身影,日門診量達到三四十人次,得到當地和周邊鄉鎮群眾的認可和信賴。
今年6月,一名70多歲的患者在窗口排隊取藥時冠心病突然發作,暈倒在地,王美華立即組織醫護人員實施心肺復蘇術搶救,并及時輸液輸氧,終于使老人慢慢蘇醒過來。老人的家屬十分感謝醫院的及時搶救,稱贊是白衣天使給了老人第二次生命。
由于常年連續作戰,王美華曾幾次累倒在診室內,可她仍舊不肯休息,堅持給老百姓看病。不管刮風下雨,無論嚴寒酷暑,第一個來到醫院的是她,最后離開醫院的也是她。晚上出診是常有的事,逢年過節她都主動要求堅守崗位,讓職工回家過年。職工給她的工作量算了一筆賬,如果按照一天8小時工作時間計算,王院長一年365天,至少干了400多天的活兒。
王美華因為一直忙于工作,沒有時間照顧女兒的生活和學習。孩子上小學的時候,一直是由雙方老人撫養的,她常常為自己在教育女兒方面沒有盡到母親的責任而內疚。女兒上初中以后,她和丈夫拿出多年積蓄在普蘭店市區內購買了一套新房,盡力給女兒創造一個優越的學習條件,以彌補心中對女兒的歉疚。
雖然在市區內安置了一個新家,可這個家更像是一個旅店,只是偶爾路過休息一下,鄉衛生院才是她真正牽腸掛肚的“家”。她從來沒有大周末休息的習慣,偶爾星期日休息一天,很多時候也因為忙于醫院的事,放棄了僅一天的休息時間。女兒上高中以后,她干脆把孩子寄宿在學校,集中精力安心醫院的管理工作。有的時候,衛生局召集鄉鎮衛生院院長到市內開會,中午會議結束以后,王美華總是顧不上回家或者到學校看看女兒,馬上又返回鄉下的衛生院。
王美華離不開樂甲滿族鄉衛生院,她把自己一生中最美好的青春年華獻給了衛生院,在這里她實現了自己的人生價值和追求;樂甲滿族鄉衛生院的職工和當地老百姓更離不開王院長,百姓認可王美華的服務態度,職工信賴這樣的好領導,用他們自己的話講:王院長是一面旗幟,跟著她干準沒錯。
現在,樂甲鄉和鄰近鄉鎮老百姓除重大疾病外,基本上不出鄉鎮就能治好病,醫院每年門診量近3萬人次,年收入300余萬元。醫院的負債已全部償還,職工不僅有了月薪三四千元的收入,也有了五險一金的保障,真正免除了后顧之憂。
凝心聚力,建設溫馨“大家庭”樂甲滿族鄉是大沙河的發源地,河汊溪流遍布樂甲鄉全境。受家鄉山水的滋養,王美華的性格沉靜如水、柔中帶剛。她喜歡故鄉的山山水水,更喜歡老子流傳千年的至理名言:“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世界上最柔的東西莫過于水,然而它卻能穿透最為堅硬的東西,所謂滴水穿石,這就是“柔德”所在。王美華把這種“柔德”運用到實際工作中,嚴格管理,獎優罰劣,以誠待人,推動樂甲滿族鄉衛生院各項工作健康發展。
為使醫院各項工作有章可循,保證管理落到實處,王美華和院領導班子共同制定了嚴格的管理制度,修訂完善了各項管理措施,主要包括行政管理、醫療質量管理、護理質量管理、防疫質量管理、財會后勤管理、藥房藥庫管理等十幾項內容。建立以“思想管人、制度管事、質量管效果、績效管待遇”的管理模式,堅持績效與待遇掛鉤,充分體現多勞多得、獎優罰劣的激勵機制。
作為院長,王美華在嚴格執行規章制度的同時,實行人性化、差異化管理,對待職工就像自己的親人一樣,切實為他們解決實際困難。用她的話說:“就是塊冰,也要用愛心把他焐成水。”
衛生院二十幾名職工,年齡偏大的居多。有一位50多歲的醫生患糖尿病多年,由于并發癥引起視力下降,在為患者開藥方或者寫病歷的時候書寫不規范。王美華發現這個情況以后,沒有責令這位醫生改正錯誤,而是每天都抽出時間專門檢查他寫的病歷,耐心地幫助他糾正病歷書寫格式,直到病歷書寫規范為止。
衛生院擔負全鄉公共衛生工作,每年為全鄉近2萬常住人口組織一次全面體檢。王美華克服人手少、路途遠、缺少交通工具等諸多困難,組織發動鄉村醫生協助工作。她每天早晨4點多鐘就跟隨醫護人員一起下鄉,為大家買早餐,做好后勤工作。在醫護人員眼里,王美華是一個“全能”院長,走家串戶到村屯里體檢,哪里少人,哪里就有她的身影,采血、采尿、量血壓、測心電圖,樣樣都是行家里手。
2015年,衛生院為全鄉18802名居民建立了公共衛生健康檔案,建檔率達到96.26%。全年完成老年居民健康體檢5712人、高血壓體檢1952人、糖尿病體檢386人、重性精神障礙人群體檢70人。
按照市衛生局的工作部署,2015年,樂甲滿族鄉衛生院開展鄉村衛生一體化管理。王美華深入到樂甲鄉5個行政村做村干部的思想工作,經過反復溝通協商,沙河村和對峰村騰出村會議室,改建村衛生室。這兩個村的衛生室公共空間不大,但是結構布局合理,符合標準規范,全部實行國家基本藥物制度,并從今年8月開始執行合作醫療報銷制度。
樂甲滿族鄉衛生院步入了健康發展的快車道。“窮家”富裕了,各種榮譽紛至沓來。衛生院從2009年開始連續5年被評為普蘭店衛生系統先進單位,還被評為2011年度醫療質量管理百日競賽活動先進單位和2012年度大連健康教育工作先進集體。
崇高的醫德、良好的醫術、踏實的工作作風使王美華成為大連市鄉鎮醫療衛生系統中的優秀人物代表。她被評為大連市優秀基層醫療管理者,榮獲大連醫師協會第六屆優秀醫師獎。2015年,她被授予“大連市群眾滿意好醫生”榮譽稱號。
在王美華的辦公桌上,擺放著一張衛生院職工的“全家福”合影。26名醫護人員圍坐在王美華周圍,大家穿著整齊的服裝,面帶笑容,精神抖擻,似乎每個人的目光里都飽含著對樂甲滿族鄉衛生院明天的憧憬和希望。
□本欄編輯/程曉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