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澤宇
弘揚法治的文化自信
◎文/張澤宇
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法治的文化自信特別有其法理價值和實踐的應用性。我們都清楚地知道,改革和法治如鳥之兩翼、車之兩輪,要讓法治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中彰顯其價值和力量,就應該在其文化領域拓展更為廣闊的空間,著力推進法治文化的自信成為我們的精神標識。
世代相傳、輾轉相承的有關法治的觀念、制度的總和是法治傳統的題中應有之義。法治傳統必須在現代文明中受到洗禮獲得重生。有的法治適應了社會文明的需要,實現了自身的現代化;有的法治不具備文明的條件,在自然演變中被人為改變,在外力的沖擊和作用下,在反復博弈中向文明方向邁進。
法治與文明的內在聯系決定了法治文明的地位和意義。法治的公開性、法治的目的性、法治的普遍性、法治的層次性、法治的確定性、法治的可訴性、法治的合理性、法治的權威性等諸多因素都需要文明尺度的評價,同時文明更需要法治的保障和推進。當法治和文明相得益彰時,必將推動社會全面發展;當法治與文明背離時,必定會阻礙社會的進步進程。
法治與思維聯姻的成果是法治思維。法治是化解社會沖突的正途,是推動社會前進的力量。法治思維是運用法治價值來認識和改造世界的思維方法,是法治價值在人們頭腦的思維形態中形成的思維定式,并由此產生指導人們行為的思想、觀念和理論。法治思維不可能自發地形成或者突然發揮作用,必須通過法治宣傳教育逐漸養成。
法治思維在法治價值判斷中,特別重視作為行為規范的法律在構建社會秩序中的重要作用。要形成法治思維,必須不斷學習法律知識,不斷進行法律實踐,努力成為法治的忠實崇尚者、自覺遵守者、堅定捍衛者,牢固樹立有權利就有責任、有權利就有義務的觀念,做守法的模范,牢固樹立規則意識、程序意識、權力制約意識。
法治思維的特征是將法律作為判斷是非和處理事務的準繩。要善于運用法治思維謀劃工作,摒棄關系思維、特權思維、人治思維等與法治思維相悖的思維定式,以信念、決心、行動,努力做尊法的模范,帶頭尊崇法治、敬畏法律;努力做學法的模范,帶頭了解法律、掌握法律;努力做守法的模范,帶頭遵紀守法、捍衛法治;努力做用法的模范,帶頭厲行法治、依法辦事。
法治與方式的結合生成了法治方式。以法治方式解決現實中的難題是實踐中凸顯出的最有效的途徑,側重法治價值對人們行為的直接指引和規范作用。實現經濟發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會公正、生態良好,必須秉持法律這個準繩,用好法治這個方式。以改革破除利益藩籬,以法治減少社會震蕩,是適應新常態、推動現代化進程的基本保障。
法治方式更為重要的是要排除傳統思維模式下形成的處理問題方式。在傳統的處理問題方式中,遇事找關系已經成為很多人的第一選擇。人們通過“關系”進行資源之間的互換很常見,致使法治失去了應有的公正性。尤為突出的是,法治機制在實際應用中,一些人逃脫了法律的制裁,由此出現了“法不責眾”的消極心理,最終導致社會失序、法治權威受損。
法治方式有其更寬泛的外延,“依法辦事、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就是法治方式的范疇。在作出決策、處理問題時,要先找法律依據。具體而言,有法律依據的,要研究法律規定,看制定的措施是否符合法律規定;在沒有法律依據時,要學習上位法、憲法中是否有原則規定。有原則規定的,一定要按照法律原則辦理;沒有原則規定的,也要按照法律的基本原理進行比照處理,做到符合法治精神。
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是我們美好的愿景,圓夢的路上必須有法治作為保障。追求法治文明在我國已有近百年的歷史,涉及了許多重大政治實踐和眾多的經濟、文化、社會問題。在復興路上推進依法治國的進程中,要在全社會牢固樹立憲法法律權威,倡導踐行憲法法律精神,弘揚法治的文化自信,不忘初心,始終前行,構筑實現中國夢的堅實支撐。
(作者單位:遼寧省委政法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