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吉才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
淺談“古跡”思維
郎吉才
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
古跡是一種歷史記憶方式,在此對“古跡”的重新思考,在延綿幾千年的中華文明中,傳統的“古跡”思維當然不是單一固定的、一成不變的,任何記憶都伴隨著遺忘。中國人原本也有自己的歷史記憶方式,確保了中華文化幾千年來的傳承延續、生生不息。本文初步探索了中國古代的“古跡”思維。
中國古代;古跡;“古跡”思維
古跡是歷史的載體,是有形的文化遺產,探古求知是人們共同的心理需求。古跡是由于某種重要的歷史原因而建造,并真實地反映了這種歷史實際在其中發生過重要事件或有重要人物曾經在其中活動。中國傳統的“古跡”思維,呈現了“古跡”的內涵、話語方式、意義空間與價值思考。
一組建筑群、一片遺址、一座墓葬、一個洞窟、一副壁畫,都可能算是是古跡。“冶城訪古跡,猶有謝安墩。”古跡指古代留存下來的文化遺跡,多指古代留傳下來的建筑物名勝古跡。“唐人臨模古跡,得其形似,而失其氣韻。”古跡亦可指古人的法書墨跡。
(一)古跡的作用
“古跡”離開“古,也無從談起。所謂“古”,不只是“當時艷之,沒即已焉”,要有“千百世下,見者猶低回留之不能去”的魅力。文物古跡是其所處的某時、某地、某人、某事的客觀資料,不僅是認識和研究歷史、政治、經濟、軍事、科學技術、文化藝術、宗教信仰、風俗習慣等以及人類社會發展的重要資料,也是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必不可少的物質和精神財富,并能供人們長期、反復觀賞。文物古跡的這種作用是持久的、一貫的,其永久性也是顯而易見的。
(二)古跡的歷史原生性
文物古跡的價值就自愛與它的歷史原生性,在于它在歷史長河中飽經滄桑閱歷的豐富性和真實性。被譽為"楚兵神韻、漢代奇觀"的徐州漢代兵馬俑,以它氣勢宏大、英姿颯爽的楚兵馬俑,吸引了眾多的海內外游客,令世人為之贊嘆不已。這些兵馬俑形象神武雄壯、姿態各異、栩栩如生,真實地反映了當時的生活,體現了時代風格。對那些文物古跡來說,其原始性和自然環境狀態才是根本屬性。文物古跡是在一定社會里與人類活動相關聯的實物,它保存了一段歷史信息,真是地記錄和反映人類在一定社會的各種活動情況。
“志古跡,以不忘其賢有德者也。”正如唐代偉大詩人杜甫寫的《詠懷古跡五首》,分別吟詠了庾信、宋玉、王昭君、劉備、諸葛亮等人在三峽一帶留下的古跡。這五首詩贊頌了五位歷史人物的文章學問、心性品德、偉績功勛。詩中對這些歷史人物凄涼的身世、壯志未酬的人生表示了深切的同情,寄寓了自己仕途失意、顛沛流離的身世之感,抒發了自身的理想、感慨和悲哀。
(一)中國“古跡”思維是變化的
所謂“以史為鑒”。可以說,在傳統文化思維中,古跡的意義和價值總是生動的、變化的,因地、因時、因人而異的,不斷召喚著后人親臨參入、闡釋解讀傳統的“古跡”。古跡的價值主要在于它架設起當下與歷史情感溝通的橋梁。在歷史的滄桑變化中先人遺跡大多都淹沒亡佚了,幸存的畢竟寥寥可數。世人面對這些古跡,常“不能不以之興懷”,有的甚至還能“曠百世而相感”。種種的懷古情愫,總是生動的、變化的、因人而異、由境而生的。正是在不可盡言的古今情感勾連中,后人的歷史情結、崇古意識得以牢固的確立。
(二)中國“古跡”思維關注點在人
中國傳統的“古跡”思維的關注點在于人,而非物質的留存與跡遺。長城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創造的偉大的奇跡,是中國悠久歷史的見證。它是中華文明的瑰寶,是世界文化遺產之一,也是與我國的“國山”泰山、埃及金字塔齊名的建筑,還是人類的奇跡。在遙遠的兩千多年前,是勞動人民以血肉之軀修筑了萬里長城。長城是中國古代人民智慧的結晶,是中華民族的象征。古跡是由于某種重要的歷史原因而建造,并真實地反映了這種歷史實際在其中發生過重要事件或有重要人物曾經在其中活動。
中國傳統的“古跡”思維,呈現了“古跡”的內涵、話語方式、意義空間與價值思考,“古跡”中國古人對歷史的記憶與思考方式注重的并不是物質的遺存及其內在的價值,其所在的位置、相關的詩文以及由此帶來的多元意義空間與價值思考是其重要方面。
古跡是歷史的載體,是有形的文化遺產,探古求知是人們共同的心理需求,使文物古跡成為一項重要的旅游資源。我們對文物古跡的認識是有限,對古跡進行旅游開發,如果處理不當,將會造成不可逆轉的破壞。做好文物古跡保護的宣傳工作,提高大家對古跡保護的危機感和責任感是十分重要的。我們的責任是認識它們,并把歷史信息完整地傳遞給下一代。
“古跡”需要體現出對其原有意義的尊重。這些屬于歷史的意義在面對現世和未來的觀者時,又能發起新的古今對話。如此一來,意義的歷史性、對話性、流動性在人對古跡的不同理解中交織共舞,一代接一代的后人都可以有所悟、有所得。
[1]侯松,吳宗杰.“古跡”與遺產政治的跨文化解讀.文化藝術研究.2012.1
[2]龔新.文物古跡保護與旅游開發.地域研究與開發.20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