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 青
范泓源軍事經濟學院
發揚“抗大精神”推進軍隊院校教育向“實戰化”聚焦
曹青
范泓源軍事經濟學院
人才是軍隊建設之本,抗大在人才培養中形成了政治上堅定正確、思想上實事求是、作風上艱苦樸素、教風上理論聯系實際、學風上求真務實為核心的抗大精神,對我軍新時期軍校建設和人才培養仍然具有指導作用。
抗大精神;人才;軍校;教育
回顧艱苦卓絕的8年抗戰歷程,我軍之所以能從小到大、從弱到強,培養了十多萬軍政干部的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以下簡稱“抗大”)功不可沒。抗大不僅為抗日戰爭時期的干部培養做出了重大貢獻,而且也為我軍新時期院校建設和人才培養留下了寶貴的財富。
抗日戰爭是一場國家與國家、民族與民族之間的全面戰爭,抗大成立于抗日戰爭全面爆發的前夕,辦校中在堅持黨的領導的基礎上,圍繞全面支援抗戰的要求,貫徹吸引愛國精英,壯大辦學規模的方針,培養和儲備了大量干部。一是堅持黨的領導的堅定政治方向。毛澤東、朱德等中央領導同志反復強調:抗大是一個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軍事性質的學校,不是什么統一戰線的組織;抗大的整個領導權都在共產黨手里,抗大的學生絕大多數是共產主義者,或者是傾向共產主義的。抗大也在各種場合下公開申明,抗大是在中國共產黨單一領導下的學校,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教育,是抗大全部學生所必修的課程。二是以堅定的抗日方針聚攏各界精英。為迎接抗日民族解放戰爭的到來,中共中央及時作出了“大規模的培養干部”的戰略決策,并于1936年6月在瓦窯堡創建了抗大。中國共產黨堅定的抗日方針,使位于大西北的抗大吸引了廣大愛國青年、進步人士,他們中有投筆從戎的青年學生、愛國知識分子、知名的文藝界人士,還有遠渡重洋的華僑青年、國民黨愛國軍官和政府官員等。這些人員在抗大的教育培養下,成長為我軍各級指揮員和根據地的建設者,起到了抗日先鋒的作用。發揚抗大精神,就是要本著對黨、對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命運高度負責的精神,把培養大批優秀年輕干部作為一項重大的戰略任務。軍校承擔著為部隊培養人才的重任,因此在軍校建設中要始終把培養部隊急需、適應未來戰爭的人才作為中心工作來抓。要注重吸引以民族復興為己任的各界優秀青年尤其是信息化戰爭急需的專門人才到軍校學習深造,要在教學中堅持思想信念教育,鍛造忠誠于黨、服務人民、報效國家的干部隊伍。
抗大自辦校之日起,就把選配打仗型教職干部放在重要位置,為此,盡管當時全軍干部非常緊張,仍下決心毅然將全軍立場堅定、素質過硬、敢打能打的干部抽調出來,充實到抗大各級教管崗位。一是以善謀劃干部擔任領導與充實機關。在校、部領導的任用上,主要以擔任過軍團以上領導職務,表現出較高謀劃能力,有大軍團組織指揮經驗的人員為主。并將具有較強組織能力的干部充實到機關,實現了機關精干高效,保證了辦校方針得到高效的落實。二是以有豐富部隊經驗的干部充當軍政教員。由于抗大的猛烈發展與擴大,抗大的教職員隊伍遠遠不能適應形勢發展的需要,尤其是迫切需要充實與擴大教員隊伍。面對這一新情況,抗大果斷采取了一系列強有力的措施,抽調具有豐富部隊經驗的干部,通過舉辦教員訓練班,將這些從紅軍干部中選拔出來的優秀分子,經過短期訓練,迅速充實到教員隊伍,并在各大隊設軍事、政治主任教員,在各學員隊有駐隊軍事和政治教員,保證了教學與部隊實戰相一致。發揚抗大精神,就是要調整軍校干部隊伍結構,選用有豐富部隊經驗的干部擔當各級領導,通過定期、定向等方式,實現院校與部隊干部交流的良性機制。為使教員熟悉部隊情況,應堅持文化、科技類教員部隊代職;實行專業技術職務聘任制,軍政類教員實行雙向任職,解除部隊干部到院校任職的后顧之憂,利于院校為部隊儲備干部;
為了突出對抗戰的直接有效支援,針對性的幫助各類學員提升一線應戰能力和水平,抗大自成立之日起,就堅持在教學組織中,以傳承革命傳統精神為基礎,貼近實戰,因材施教。一是愛國主義艱苦奮斗精神培育貫穿始終。抗大堅持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為指導,以愛國主義、民族自尊教育貫穿始終,不斷提高學員的思想政治覺悟;以大無畏的革命英雄主義,堅定學員打敗日本帝國主義的信心;以邊生產勞動邊學習鍛煉學員艱苦樸素的工作作風,引導學員把艱苦的生產勞動同奪取抗戰勝利,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的革命任務緊密結合,同改造世界觀的要求相聯系,磨礪學員應對艱難困苦的意志,堅定必勝的信念,培養革命樂觀主義精神。二是實事求是理論聯系實際的教學改革。在課程設置上堅持“少而精”的原則,抓住關鍵,突出重點,選擇抗戰急需的課程。在教學過程中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根據課程的特點和教學對象的接受能力,力求在有限的時間內達到最佳效果,課堂上堅持理論聯系的原則,講述問題必須要結合現實,用現實的例證而不是外國人怎么說、古人如何云,要把問題具體化,且所講述的問題要與一定時間、條件聯系起來,如結合我軍當時的主要作戰樣式講游擊戰爭時,就與群眾工作聯系起來,讓學員明確游擊戰爭離不開群眾的支持和參與。發揚抗大精神,就是要院校不斷深化教學改革。在人才培養上以“有靈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為目標,課程設置上以新型戰斗力生成為出發點,教學內容上以信息化戰爭為牽引,以部隊現實與發展和實戰要求為抓手,教學方式上學習的能力培養為重點,教學效果的檢驗上以“能打仗、打勝仗”為標準。深入研究我軍未來作戰對人才培養的新要求、認真分析“四有軍人”培養的方法途徑,積極探索生長干部、任職教育與分級培訓各自的特點要求,密切關注我軍新的戰法、訓法,貫徹院校教育“源于部隊、高于部隊、用于部隊”的精神,通過與部隊聯合演習、對抗等方法檢驗教學效果,以實事求是的姿態不斷深化教學改革,提高人才培養質量,促進軍校建設向能打勝仗方向發展。
[1]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史,國防大學出版社,2000年第1版.
曹青,軍事經濟學院勤務指揮系;
范泓源,軍事經濟學院研究生二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