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惠麗
武漢科技大學 湖北武漢 430081
淺析新常態下的大學生職業素質培養
張惠麗
武漢科技大學 湖北武漢 430081
隨著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經濟結構調整、產業升級的步伐不斷加快,新業態、新模式、新產業不斷出現,對人才培養提出了新要求。進一步加強大學生職業素質培養,提升大學生與社會需求的匹配度,更好地滿足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成為高校面臨的重要課題。
大學生;職業素質
近年來,就業市場出現“就業難”和“招工難”兩難的局面。一方面,大學生難以找到合適的崗位,就業難、難就業已經成為當今大學生的直接感受;另一方面,則是企業面對不愿“屈就”的畢業生無奈長嘆,為招不到合適的人才而犯愁,很多職位只能虛位以待。就業“兩難”問題的產生,主要原因在于高校培養不足,學生職業素養欠缺,不能合理定位個人職業目標,做出理性的就業選擇。因此加強大學生職業素質培養,努力提高大學生職業素質成為高校亟需解決的課題。
(一)培養具有良好職業素質的人才是社會賦予高校的神圣使命
伴隨社會的進步和時代的發展,素質教育已成為構筑我國現代教育體系的靈魂。高等教育質量觀的基礎在于其自身的基本屬性,即學術性和職業性。特別是高等教育發展到大眾化階段,推動了高等教育的多層次、類型,形成了分層的高等教育系統,受教育者的需求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高等教育的生存和發展。高等教育不再只是培養社會精英,也需要為受教育者的實踐做一些準備,即培養企業需要的合格的職業人。智聯招聘副總裁趙鵬指出,“現在大學生就業面臨的最大困難不是成績、知識和經驗的欠缺,而是職業規范和職業意識等職業素質的缺乏,企業招聘人才的標準有接近七成的權重是放在應聘者的職業素質上。”因此,學校在履行教育的職業服務功能時需要考慮學生就業的滿意程度和持久的職業發展,急需樹立以社會需求為導向,以提升職業綜合素質為前提,以提高職業能力為本位的新教育理念,充分利用校內外教育教學資源,在教學中強調滲透職業素質的教育。
(二)高素質的職業人才是企業持續發展的需要
第四次技術革命的浪潮已經來臨,新技術帶來的產業升級換代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快。企業與企業的競爭已經演化為人才與人才的競爭,高素質的人才已成為企業發展的核心競爭力,只有擁有高素質的人才,企業才可能在激烈的競爭。企業在選拔人才時,標準已從注重單一的知識能力轉移到職業的綜合素質,不僅要求有良好的文化基礎,還要有良好的職業品格和精神,非常看重畢業生的道德品質、文化認同、敬業精神、團隊意識、創新思想、應變能力、學習能力。企業希望能招到“引得進、留得住、用得好”的合格人才。
(三)職業素質培養是大學生成人成才的必然之路
大眾化教育必然導致大眾化就業,高校畢業生已不再是“象牙塔”里的“陽春白雪”,這種轉變促使高校畢業生在享受大眾化教育成果的同時也肩負著就業陣痛的壓力。同時大學生個性鮮明,渴望得到認可和尊重,他們明確表示“上大學就是為自我完善,為將來能在社會上有立足之地”。在大學生就業難的形勢下,提升職業素質、盡快成為“合格職業人”,是他們今后走向成功的事業基礎,是進入職場前的必要鋪墊和準備,關系到大學生能否成功擇業;關系到他們的職業生涯和發展。為此,提升大學生職業素質強烈的呼聲應成為高校素質教育的助推力,將大學生培養成為社會“合格職業人”是社會所望、學校所求,更是大學生所盼。
(一)重專業教育輕職業素質培養
職業素質培養是一個綜合系統,職業道德、職業思想、職業行為習慣、職業核心能力構成了基本培養內容。個人職業素質的培養就是為了達到職業要求所要具備的素質和追求成為優秀職業人的過程。遺憾的是,高等教育目前所呈現的種種不適應,集中表現在人才培養質量上,究其原因在于不少高校并未充分認識到加強大學生職業素質的重要性,傳統的教育體制注重的只是學生專業知識的傳授,人們在思想認識上也大都認為只要掌握了本專業的職業技能就具備了進入社會謀求發展的資本與能力,從而忽視了學生適應復雜多變的市場經濟社會所需要的思考能力、創造能力、管理能力、表達能力、社能力、自學能力以及心理承受能力等的培養。在制定教學計劃和實施教學過程中,片面強調專業知識的傳授和技能的培養,而學生職業素質培養與本專業教育的結合、滲透不緊密甚至完全不相關,忽視了對大學生包括職業素質在內的綜合素質的培養與提高,不能主動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
(二)重就業指導輕職業規劃
高校在實踐職業素質教育中,由于人力、物力等眾多因素的限制,把職業素質教育簡單化、短期化。簡單認為素質教育容易實施,短期內就能收到良好的效果,認為職業素質教育就是就業指導,在學生求職前進行就業指導,以便學生在就業面試中現學現用便可,幫助畢業生在畢業時找到工作就是職業素質教育的成功。而畢業生能否適應職業環境、畢業生在職場朝哪個方向發展、能發展多遠,學校在培養人才時就無能為力。素質教育不等同于技能訓練,需要把外在的東西內化為自身的素養與品質,這是一個長期的系統的過程,尤其是思想道德素質的提高,更是一個漫長的陶冶過程。短期促銷的就業指導并非完全意義上的職業素質教育,它同學生的職業生涯預備期和發展期相分離,并沒有根據社會需要,建立完善的知識結構,加強學生能力的培養,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三)重共性教育輕個性輔導
職業素質是勞動者對社會職業了解與適應能力的一種綜合體現,其主要表現在職業興趣、職業能力、職業個性以及職業情況等方面,職業素質教育和培養的目標在于學生個體的全面發展,根據不同學生因材施教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目前高校在制定培養大學生職業素質教育方案時,應試教育依然是主調,如“考級考證熱”、“汽車駕駛熱”;刮起了“輔修風”、“下鄉風”,這種一鍋煮式、工廠生產式人才培養缺乏對個體本身的進一步了解,忽視了學生的個性特點,盲目地將學習好的或在某方面有特長的學生進行專門的培養,而使個體的興趣和愛好得不到滿足,培養的人才難以最大程度適應工作和社會發展的需要。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高校在推進職業素質教育時,不能功利,也不是權宜之計,需要高校把職業素質教育提升到是一種教育理念、教育模式,是一個系統工程,全方位滲透到學校教育的各個方面,全程輔導至每個學生發展的各個階段。
(一)充分發揮課堂教育的滲透性是實施大學生職業素質教育的主渠道
高校在推進職業素質教育,其主戰場仍然在校園課堂。目前大學生的培養大部分還是來自于課堂教育,特別是專業教師,他們與學生在課堂上聯系最為緊密。所以在現有的教育形式下,應該充分發揮好課堂教育的作用,調整課程設置,挖掘和充實各類課程的職業素質教育的資源,在傳授專業知識過程中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職業素質教育。所謂學科滲透是指在課堂教學中,任何年級、任何課程的每一位教師需盡可能地強調其所授課程具體內容的實際涵義與職業價值。任課老師在專業課程教學中傳授專門知識和技能的同時,應注意闡明這些知識與技能在職業領域中的應用。這既可以解釋各種學科的意義和適用性,又可以提供更有效的工作技能,使學生認識到此課程內容對于將來從事的職業的貢獻和重要性。因此,實施職業素質教育不能滿足于某些具體的措施和方法,而要全面反思我們的全部教育教學活動,特別要從教育的主體文化課和專業課程教學人手,要從體制上確立素質教育原則和素質教育模式。
(二)優化教師隊伍結構、提高教師隊伍水平是大學生職業素質教育的基礎
教師是職業素質教育的引導者與組織者,教師具有的豐富的理論知識、嫻熟的專業技能、良好的品格、氣質,能夠有效地促進學生素質的全面發展,對學生職業素質的養成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建設一支德才兼備、素質優良、相對穩定的師資隊伍,是全面推進職業素質教育的關鍵。高校要通過各種途徑使每一位教師樹立起新的人才觀、質量觀,積極投入到職業素質教育的理論與實踐中,形成全員育人的有效工作機制,建立有效的激勵機制,激勵教師產生積極向上、不斷學習提高的動力和內在需求,全面提高教師整體素質,以適應不斷發展的職業素質教育要求。
(三)搭建課堂與課外、學校與企業合作,拓展職業實踐教育平臺是大學生職業素質教育的關鍵
學校盡管是社會的一個縮影,但畢竟不是職場,因此大學生對外面的職業世界了解較少,實踐能力、業務經驗等方面相對較弱,不利于學生客觀全面把握職業環境,實踐才是職業素質形成的唯一途徑。學校要結合大學生不同階段的職業發展需要,開展多種形式的職業實踐活動,激活以職業素質提升為內容的校園文化活動體系;利用學生的實踐實習、第二課堂的創新實踐活動、校企合作等多種方式積極為學生構建校內外結合的實踐教育平臺。通過這些實踐活動增強其專業性和職業針對性;在磨煉意志鍛煉能力、了解社會的同時,也可以對其所學專業的應用以及將來可能從事的相關職業有一個比較清晰的感性認識。
[1]劉鐵良.大學生職業素質教育的研究與實踐[J].價值工程,2012,31(5).
[2]劉玉珍,袁雪梅,謝芬.大學生職業素質現狀及培養策略探析[J].職業,2014,20.
[3]張宏.大學生職業素質提升與合格職業人的培養路徑[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1,4.
[4]趙志蘋.從企業角度淺談高校如何加強大學生職業素質的培養[J].教育教育論壇,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