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 婧
一戰后英法戰略出發點上的分歧與影響
于 婧
一戰后,英法兩國面對各自的戰略出發點,產生了較大的分歧,雖然這些分歧沒有使兩國的同盟破裂,但是對歐洲局勢乃至之后的世界局勢都產生了較大的影響。
一戰 裁軍會議 洛迦諾公約
一戰以后,英國面對自己在國際事務中的戰略收縮,在歐洲大陸保持勢力均衡、維持現存的國際秩序就變得更加重要。與英國偏居一島不同,法國身處歐洲爭端的漩渦之中,地理位置的劣勢造成了法國必然無法在歐洲爭端中置身事外,面對德意法西斯的崛起,毗鄰的法國受到了很大的威脅。英國不愿看到歐洲大陸只有一個大國,而法國人認為在只有德國永遠受到限制的情況下才能獲得安全,所以法國更不愿看到德國的迅速崛起,威脅自己的地位。
《凡爾賽和約》對德國的軍備進行了嚴格的限制,協約國稱這樣做的目的是“推動所有國家普遍限制軍備成為可能。”①國聯盟約第八條也明確規定“聯盟會員承允為維護和平起見,必須將本國軍備減至最少之限度,以足以保衛國家之安全及共同實行國防義務為限。”②但是從《凡爾賽和約》訂立直到裁軍會議召開之前,協約國都沒有履行過這個承諾。1920年,國聯行政院曾成立了“臨時混合委員會”處理裁軍問題,英方代表提出了一個限制陸軍的數字方案,即是把陸軍以3萬人為一個單位,按照各國的需求分配給若干個單位。這個方案一經提出,軍事專家就以無法準確預估每一單位所能產生的潛在力量為理由進行了譴責,這個計劃也隨之流產,裁軍問題便被擱置。
直到《洛迦諾公約》的簽訂、德國加入國聯之后,才再次推動了裁軍問題的運轉。1929年,由于裁軍問題的拖沓,德國人日益堅持,戰勝國要么必須實踐自己的諾言,要么就使德國也不必履行自己的承諾。德國政府不斷在國聯施加壓力,要求在各國實現普遍裁軍。1929年6月上任的由麥克唐納領導的英國工黨政府就支持德國人的想法。“大部分的英國人認為,大規模的軍備本身就是戰爭的一個誘因,或者以另外一種方式來說——大規模的軍備在實現緩和時期之前,會讓混亂和誤解釀成戰爭。”③“英國朝野上下彌漫著對德國百般縱容、對法國多方指責的氣氛。”④產生這種想法一方面與英國戰后盛行的和平主義觀念有關,另一方面更是對大陸均勢政策的堅決執行。麥克唐納上任后,積極尋求裁軍問題的解決,首先推動了倫敦海軍會議的成功(但是這個成功并不包含法國在內)。“1929年12 月20日法國向英國呈送了一件長篇照會,再次強調法國對裁軍的基本態度是以取得安全保證為條件,海軍裁減須和陸軍裁減統一起來考慮,要求地中海國家建立相互保障體系,訂立互不侵犯協定,英國給法國的復照只是勸法國參加倫敦會議,對法國的建議則極力敷衍。”⑤1932年4月,麥克唐納就明確表示:“由于國內公眾輿論的壓力,英國政府將不會再給法國提供附加的安全和軍備援助方面承擔的更多的義務。”⑥
希特勒上臺后,英法在對待德國問題上的分歧更大。5月21日,希特勒發表所謂的十三點演說,其中說到:“英國在海上保護英帝國在世界的利益,德國為了自己的生存以及保障歐洲大陸的自由采取必要的手段,這兩種同樣都是重要的,我國政府決心維持與英國結成的關系,決意尋求一切辦法來避免兩國間再度發生戰爭。”⑦6月18日,《英德海軍協定》正式簽訂。在協定中,英國允許德國擁有其百分之三十五比例的海軍,實際上是讓德國海軍在歐洲海域建立優勢。這協定是英國伙同德國公然破壞“凡爾賽和約”的卑劣行徑,它宣告了斯特萊莎陣線的崩潰,同時也標志著英國由傳統的均勢外交向綏靖政策的轉變。
《英德海軍協定》簽訂后,英德關系處于友好的上升階段,德國減少了與意大利的貿易往來,也并沒有對國聯對意大利的制裁提出異議,更讓希特勒感到高興的是斯特萊莎陣線的瓦解。英、法、意友誼被破壞,尤其是法國在形勢上的孤立以及在輿論上的被動,是希特勒以法蘇協定為借口來破壞洛迦諾公約的最佳時機。1935年5月的《法蘇條約》,從一開始就被德國認為是完全針對它的軍事聯盟,并因此而認為該條約與《洛迦諾公約》相矛盾。1936 年3月7日,德國政府通知英國和比利時政府,《法蘇條約》涉及的義務與法國在《洛迦諾公約》中保證承擔的義務相違背,《洛迦諾公約》也就失去了其條約的實質意義,因此德國認為他不能再受這個條約的約束。就在同一天,德國軍隊重新占領了萊茵蘭。
注釋:
①[英]E.H.卡爾.兩次世界大戰期間的國際關系[J].商務印書館,2010(140).
②國際條約集.世界知識出版社,1961:269.
③[英]A.J.P.泰勒.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起源[J].商務印書館,1992(70).
④[英]安東尼·艾登.艾登回憶錄——面對獨裁者[M].商務印書館,1977:94.
⑤葛宇心,尉遲浩.最近的國際糾紛[J].中華書局,1930(78).
⑥ Robert H Ferrell, Frank .B.Kellogg,Henry L.Stimson.,NewYork:Cooper Square Publishers,1963,p.270.
⑦ United State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Documents on German foreign policy 1918-1945, Series D (1937-1945), vol .I,Washington:Govt Print Off,1949,p.246~247.
(作者單位:西南交通大學希望學院教務處)
于婧(1987-),女,漢族,碩士研究生,畢業于西北師范大學世界史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