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文棟
社會學與教育學對比下學生課堂問題行為的原因探析
徐文棟
由于學生年齡偏低,還不能夠具備很強的自我控制能力,所以會出現各種各樣的課堂問題行為也是很正常的事情。如何改善學生在課堂上出現的問題行為,是我國教育界所必須思考的。我國各界學者對學生出現課堂問題行為的原因作出了各種各樣的解釋,其中教育學和社會學是兩大重要的視角。社會學對這一問題的解釋更多是從幫派群體、同學、社會媒體等角度入手,而教育學對這一問題的解釋更多是從教學內容、教學方式和學校管理等角度入手。本文將就這兩個角度對學生產生課堂問題行為的原因進行分析。
社會學 教育學 課堂行為
學生的課堂問題行為,不僅會導致個人學習效果變差,還會影響公共課堂秩序,阻礙正常教學活動的進行,妨礙師生之間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對于“課堂問題行為”這一概念,是美國的教育家林格倫首先提出的。經過教育理論的發展變化,各國學者也在對這一概念進行不斷完善和補充。但是,從整體上來說,對于這一概念的界定有兩種。一種是從行為引發的后果來界定,另一種是從學生和教師兩方面來進行界定。無論如何界定,課堂問題行為都是對教學效果產生負面影響的因素,必須予以糾正和解決。
(一)幫派群體的影響
學生具有自己的群體,與群體內部的成員分享興趣、愛好、生活經歷等[1]。學生生活環境單一,如果家長忙于工作,缺乏與孩子之間的交流溝通,不明白孩子的想法,學生就會向周圍群體尋求溝通訴求,導致價值觀和行為方式受到社會上一些幫派群體的影響。也有一些學生由于叛逆心理的影響,拒絕向家庭和學校進行交流溝通,被一些錯誤的思想觀念所感染,心理發生變化,在課堂上表現出頂撞老師、欺負同學等惡劣的課堂行為。
(二)同學的影響
同學群體對學生產生的影響,是另一種形式上的群體影響。相比幫派群體的影響,同學之間相互影響更加容易。接觸到社會幫派群體的學生相比之下是少數,更多情況下學生處于校園環境當中,接觸對象主要還是同學。但是,同學之間也會產生一定的影響,也就是所謂的“同伴壓力”[2]。比如,同學在學習上有良好表現,受到教師表揚,就會給其他同學帶來壓力,導致一些同學產生自暴自棄的心理,不再認真聽見,甚至擾亂課堂秩序。
(三)社會媒體的影響
現代社會信息技術高度發達,信息傳輸的渠道多種多樣,給現代人生活便利的同時,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在網絡和各種媒體當中,大量色情、暴力的信息泛濫,對學生容易產生消極影響,導致課堂問題行為的產生。學生普遍心智還不是十分成熟,不能有效分辨信息當中的積極部分與消極部分,不能有效避免一些不良信息的消極影響,在課堂上表現出來。據國外學者的調查研究,社會媒體宣傳的內容對學生產生的影響是巨大的,其中色情暴力的內容是課堂問題行為產生的罪魁禍首。
(一)教學內容的問題
教學內容也與學生的課堂問題行為具有密切的關系,其主要影響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教學內容中的反面例證。雖然教師舉反面例證的目的在于告誡、警醒學生,但是學生普遍缺乏辨別能力,在好奇心理的驅使下去模仿,嘗試一些非法行為;另一方面,部分教學內容脫離現實,也會導致學生課堂問題行為的產生。如果教學內容與實際情況嚴重脫離,就會加大學生進行理解的難度,在學習當中產生挫敗感,成為導致課堂問題行為的消極因素。
(二)教學方式的問題
教學方式引發學生的課堂問題行為,從本質上來說屬于一種非理性因素。在教師授課的過程中,合理的邏輯順序和適當的方法,能夠幫助學生進行知識點的過渡,從掌握基礎知識過渡到掌握進階知識。一旦教學方式出現了問題,學生的知識過渡銜接出現了問題,就容易引發學生的負面情緒,進而在課堂上產生各種問題行為。想要改善這種問題,教師就必須要具備強大的教學組織能力,對各部門教學內容的聯系了然于心,合理安排課堂的教學順序。
(三)學校管理的問題
我國學生數量眾多,很多學校為了進行有效管理,制定了非常嚴格的管理制度,比如學生上學必須穿校服、男生頭發不許超過耳朵、女生必須留短發等等。過于嚴格的管理制度,是與學生自由發展的天性是相互違背的,壓抑了學生的興趣,容易激發學生的逆反心理,產生各種課堂問題行為。學生處于身心發展的關鍵時期,渴望自由,精力充沛,學校的管理應該順應學生的這種天性,進行良性的疏導,這樣才能夠有效減少甚至消滅課堂問題行為的產生。
學生的課堂問題行為會嚴重影響課堂教學秩序,是教育界必須改善的問題。對于學生產生課堂問題行為的原因,主要可以從社會學和教育學兩個角度來解釋。其中,教育學角度的分析比較具有專業型,而社會學角度的分析更加全面。從這兩大學科對學生課堂問題行為的產生原因進行分析,能夠尋找到問題的根源所在,有助于社會和學校共同進行合作,凈化學生的生活環境,消滅學生的課堂問題行為,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
[1]吳立紅.高職學生課堂問題行為的探究與解決對策[J].衛生職業教育,2016,06:7~9.
[2]孫野,崔亞飛,王家應,許義梅,張慧.特校教師應對學生課堂問題行為調查研究[J].黑河學刊,2014,08:64~65.
(作者單位:首都師范大學)